“您每天喝两碗,早晚各一次,别再那么拼命干活,中午歇半个时辰,养养肺。”林阿嫂叮嘱道。王大叔按此法喝了三天,咳嗽轻了大半,夜里能睡安稳了;七天后,痰也有了点湿气,不那么干了,气短也好多了;半个月后,咳嗽全好了,扛着玉米秆走几步也不喘了。他特意扛着一袋新收的玉米来谢林阿嫂:“阿嫂,您这‘藿叶百合粥’真是神!我问了村里的老郎中,他说秋天咳得厉害,就用百合煮水喝,只是没加藿叶和杏仁,没想到加了之后这么管用!”
林阿嫂翻出《救荒本草》,在笔记里补充:“秋劳肺虚,干咳气短,取鲜藿叶、鲜百合、杏仁与大米同煮为粥,加冰糖调味,每日食之,润肺温肾,止咳平喘。百合杏仁润肺,藿叶温肾助肺纳气,合金水相生之理、秋收养肺之序。民间百合止咳法与藿叶配伍,拓展《救荒本草》药食之用,彰显‘药食同源’智慧。”院子里的玉米堆得像小山,秋风拂过,带着藿叶和百合的清香,给丰收的季节添了抹温润的甜。
第四卷冬寒犯肺感冒频藿姜葱白温阳寒
永乐十四年冬至,陈州下了场大雪,整个村子银装素裹,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人脸上,冻得人缩着脖子。村里的张阿婆年纪大了,抵抗力弱,出门倒垃圾时受了寒,当天就感冒了——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声哑,浑身酸痛,盖着三床被子还觉得冷,喝了姜汤,也只出了点汗,没见好,反而咳得更厉害了,连说话都费劲。
“阿嫂,您快看看阿婆吧!她烧得都糊涂了!”张阿婆的孙儿跑来找林阿嫂时,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林阿嫂赶到张阿婆家,见阿婆躺在床上,脸烧得通红,嘴唇却发紫,摸她的手,冰凉得像块冰,诊她的脉,脉象浮紧——这是冬寒犯肺,肾阳不足。冬天“冬藏”,本该养肾,张阿婆年纪大了,肾阳本就虚,寒邪钻进体内,肾不能“托”住阳气,阳气散不出去,才恶寒发热;姜汤虽能解表,却没补到肾阳,寒邪没除根,才反复不好。
“得温阳散寒,还得补点肾阳。”林阿嫂从自家屋檐下取下几块晒干的藿叶(秋天晒的,一直存着),又从厨房拿出一块生姜(埋在沙土里,冬天没冻坏),摘了几根葱白(自家种的,藏在菜窖里)。“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葱白辛温,归肺胃经,能解表散寒、通阳;这两样都能驱寒,可阿婆肾阳虚,得加藿叶——藿叶辛甘温,归肾经,能温补肾阳,阳气足了,才能把寒邪赶出去。”她解释道,这是“相须”配伍,生姜、葱白助解表,藿叶助温肾,三者一起,像给“快灭的火塘”添了柴,既驱了寒气,又暖了底子。
林阿嫂把干藿叶用温水泡软,切碎;生姜切片,葱白切段;一起放进锅里,加两碗水,煮了一刻钟,滤出汤汁,加了点红糖(暖脾胃)。“让阿婆趁热喝,喝完盖被子发点汗,别再着凉。”她叮嘱张阿婆的孙儿。阿婆喝了半碗,觉得浑身暖暖的,不那么冷了;喝完一碗,盖着被子出了层薄汗,鼻塞也通了点;当天喝了两次,晚上烧就退了,咳嗽也轻了。
“阿嫂,这‘藿叶姜葱水’太管用了!”第二天,张阿婆能坐起来喝粥了,拉着林阿嫂的手说。林阿嫂又煮了两天的水,让阿婆喝,第四天,感冒全好了,能在院子里晒晒太阳了。张阿婆特意给林阿嫂缝了双棉鞋:“阿嫂,我问了村里的老人们,他们说冬天感冒,就喝姜葱水,只是没加藿叶,没想到加了之后,好得这么快,还不反复!”
林阿嫂翻出《救荒本草》,在笔记的最后写道:“冬寒犯肺,感冒恶寒,取干藿叶泡软,与生姜、葱白同煮取汁,加红糖调味,温服。生姜葱白解表散寒,藿叶温补肾阳,助阳散寒,合冬藏养肾之理、阴阳相生之要义。民间姜葱散寒法与藿叶配伍,补《救荒本草》冬用之缺,深化‘药食同源’之实践,印证‘实践先于文献’之真理。”窗外的雪还在下,屋里的藿叶姜葱水香与炭火的暖意交织,给寒冬的村庄添了抹治愈的烟火气。
结语
《藿叶救荒记》虽为神话,却深植于明代陈州百姓的生存实践。林阿嫂以一株淫羊藿为纽带,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自然序律,将其从“救荒食材”升华为“药食同源”的载体——春配麦芽健脾虚,夏合荷豆清暑湿,秋佐百合润肺虚,冬加姜葱温寒邪,每一方都贴合四季病机,每一味都藏着“四气五味”的中医智慧。
从《救荒本草》“煮熟水淘,油盐调食”的文献记载,到河南陈州的“藿芽麦芽饼”“藿叶姜葱水”,再到山东民间流传的“藿叶菜饼”,口传经验与典籍记录相互滋养,印证了“实践先于文献”的真理——百姓先在饥荒中摸索出藿叶的食用价值,再由《救荒本草》载入典籍,终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药食智慧。这株不起眼的小草,不仅填饱了饥肠,更承载着中国人“以食为药、以药养身”的生存哲学,让“药食同源”的智慧在岁月中生生不息。
赞诗
藿叶青青渡荒年,春调麦芽醒脾元。
夏烹荷豆清暑浊,秋煮百合润肺烟。
冬煮姜葱驱寒邪,药食相济续新篇。
实践先于书典载,民生智慧永流传。
尾章
时光流转,数十年后,陈州的饥荒早已远去,可林阿嫂传下的“藿叶食法”却留在了百姓的生活里——春天,坡地上的藿芽刚冒尖,村民们就会采来做“藿芽麦芽饼”,给孩子健脾;夏天,鲜藿叶配荷叶煮水,是解暑的良方;秋天,藿叶百合粥飘香,滋养着收庄稼的农人;冬天,藿叶姜葱水的暖意,驱散着风寒。
后来,这法子传到了山东,那里的百姓在藿叶中加入面粉,做成了“藿叶菜饼”,酥脆香甜,成了当地的特色小吃;再后来,有人翻出林阿嫂传抄的《藿叶救荒录》,与《救荒本草》对照,惊叹于民间实践对典籍的补充与拓展——原来《救荒本草》中简单的“可食”二字,背后藏着如此丰富的配伍与智慧。
又是一个春天,陈州坡地上的藿叶长出鲜嫩的绿芽,村里的老人带着孩子采藿芽,指着叶片说:“这是林阿嫂当年救过咱村的‘救命草’,要记住它的好,记住‘吃的也是药,药也能当吃’的理。”春风拂过藿芽,叶片轻轻摇曳,像在回应着这份传承——草木无言,却以生命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共生,见证着“实践为先、文献为载”的中医智慧,在时光的长河中,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