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叶救荒记(上卷)(2 / 2)

林阿嫂扶他坐下,诊了他的脉,脉象濡数,舌苔黄腻——这是暑湿困脾,湿浊下注。“大叔,您这是吃了坏野菜,暑湿邪气滞在肠胃里,所以又拉又吐。”她指着晒架上的鲜藿叶,“这藿叶性辛甘温,能温脾化湿;再加点麦麸,麦麸甘平,能健脾止泻,两者做成饼,既能填肚子,又能治病。”

李大叔急道:“可我现在吃啥都拉,这饼能行吗?”林阿嫂笑道:“您放心,这饼是熟的,还加了点姜粉,姜能温中止泻,正好对付暑湿。”她取来鲜藿叶,洗净切碎,加了把麦麸,打了个鸡蛋(家里仅存的几个),放了点姜粉、盐,加水和成面团,拍成小饼,在锅里烙得金黄。

饼刚烙好,香气就飘了出来,李大叔吃了一个,觉得肚子里暖暖的,不那么疼了;吃了两个,竟觉得有了点力气。“阿嫂,这饼太管用了!”李大叔惊喜地说。林阿嫂又叮嘱:“你回去后,再喝碗藿叶煮的水,别吃生冷的东西,夏天暑湿重,得养着脾。”

李大叔按此法吃了两天,腹泻就停了,还能帮着家里晒粮食。他特意给林阿嫂送了袋新收的麦麸:“阿嫂,这藿叶菜饼救了我的命!我问了村里的老厨娘,她说以前闹暑灾,也有人用藿叶做饼,只是没加姜粉,没想到加了之后这么管用。”

林阿嫂在《救荒本草》的笔记里补充:“夏暑湿滞,采鲜藿叶切碎,与麦麸、姜粉和为饼,烙熟食之,治腹泻虚脱,合夏长化湿之理。民间‘藿叶饼’食法,加姜粉增效,印证《救荒本草》‘味甘微辛’之载,药食同源,治暑湿效着。”窗外的蝉鸣声声,院子里的藿叶饼香与暑气交织,却给村民们带来了消暑止泻的希望。

第三卷秋收燥结肠失润干藿叶糕润肠燥

永乐十三年立秋,陈州的天气变得干燥,连续一个月没下雨,坡地的藿叶开始泛黄,林阿嫂按婆婆的法子,把老点的藿叶采下来,晒干后收进布袋,预备冬天用。可村里却有不少人闹起了便秘——吃了一个夏天的粗粮野菜,秋天又干燥,大便干结,好几天解不出来,疼得直哭。

这天傍晚,林阿嫂正在磨玉米面,就见村南的张婶捂着肚子,愁眉苦脸地进来:“阿嫂,我这三天没解大便了,肚子胀得像个鼓,疼得夜里睡不着,用了开塞露也不管用。”张婶的脸涨得通红,额上满是汗珠。

林阿嫂诊了张婶的脉,脉象细数,舌苔少而干——这是秋燥伤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则大肠失润,所以便秘。“张婶,您这是秋燥,大肠太干了。”她指着布袋里的干藿叶,“这干藿叶里有膳食纤维,能润肠通便;再加点红薯和玉米面,做成糕,红薯甘平,能补脾胃、润肠道,正好治您这便秘。”

张婶急道:“可我现在肚子胀得啥也吃不下……”林阿嫂笑道:“这糕是软的,好消化,还能产气通便。”她取来干藿叶,用温水泡软,切碎后和红薯泥、玉米面混合,加了点蜂蜜(自家养的蜂酿的),揉成小块,上笼蒸熟。

糕蒸好后,带着红薯的甜香和藿叶的微辛,张婶吃了一块,觉得肚子里暖暖的,不那么胀了;吃了两块,过了半个时辰,就觉得有了便意,解大便时也不那么疼了。“阿嫂,这糕太神了!”张婶惊喜地说。林阿嫂又叮嘱:“你回去后,再用干藿叶泡点水喝,秋天干燥,得多补水,养着肺,肺好了,大肠也能润。”

张婶按此法吃了两天,便秘就全好了,还能帮着家里收玉米。她特意给林阿嫂送了个红薯饼:“阿嫂,这干藿叶糕救了我!我问了村里的老人,他们说以前闹秋燥,也有人用干藿叶泡水喝,只是没做成糕,没想到这么管用。”

林阿嫂在《救荒本草》的笔记里写下:“秋收燥结,将干藿叶泡软切碎,与红薯、玉米面蒸糕,加蜂蜜调味,治便秘腹胀,合秋收养肺之理。民间干藿叶食法,《救荒本草》未载,实践补充其润肠之效,药食同源,润秋燥效显。”院子里的玉米堆得像小山,干藿叶糕的香气飘在空气中,给秋收的季节添了抹温润的甜。

第四卷冬藏畏寒肾不足藿叶粟糕温肾阳

永乐十三年冬至,陈州的雪下得格外大,田野里白茫茫一片,坡地的藿叶早已枯萎,只剩下地下的根茎在雪下积蓄力量。村里的人大多待在家里,可不少人却觉得格外冷——盖着两床被子还觉得浑身冰凉,手脚冻得发紫,连腰都酸得直不起来。

这天清晨,林阿嫂正在烤火,就见村北的赵大叔裹着厚厚的棉袄,哆哆嗦嗦地进来:“阿嫂,我这冬天总觉得冷,手脚冻得像冰,腰也酸得厉害,连劈柴的力气都没了,吃了羊肉也不管用。”赵大叔的嘴唇发紫,手冻得肿了起来。

林阿嫂诊了赵大叔的脉,脉象沉迟无力,舌苔白厚——这是冬藏不足,肾阳虚衰。“大叔,您这是肾阳不足,冬天‘冬藏’,本该养肾,您年轻时在田里受了寒,肾阳耗得厉害,所以又冷又腰酸。”她指着布袋里的干藿叶,“这干藿叶性辛甘温,归肾经,能温补肾阳;再加点粟米和红枣,做成糕,粟米健脾,红枣补血,血能载气,阳气也能补起来。”

赵大叔急道:“可我现在吃啥都觉得不暖,这糕能行吗?”林阿嫂笑道:“这糕里加了点花椒粉,花椒辛热,能温肾散寒,正好帮着藿叶补阳气。”她取来干藿叶,用温水泡软,切碎后和粟米粉、红枣碎、花椒粉混合,加了点红糖,揉成糕,在锅里烙得金黄。

糕烙好后,香气扑鼻,赵大叔吃了一块,就觉得浑身暖暖的,手脚也不那么冰了;吃了两块,腰也不那么酸了。“阿嫂,这糕太暖了!”赵大叔惊喜地说。林阿嫂又叮嘱:“你回去后,每天吃一块,再用干藿叶泡点酒喝(家里存的米酒),冬天养肾,肾阳足了,就不冷了。”

赵大叔按此法吃了半个月,畏寒腰酸全好了,还能帮着家里劈柴、挑水。他特意给林阿嫂送了块腊肉:“阿嫂,这藿叶粟糕救了我!我问了村里的老壮医,他们说以前冬天冷,也有人用干藿叶泡酒喝,只是没做成糕,没想到这么管用。”

林阿嫂翻出《救荒本草》,在笔记的最后写道:“冬藏畏寒,将干藿叶泡软切碎,与粟米、红枣、花椒粉烙糕,治肾阳虚衰,畏寒腰酸,合冬藏养肾之理。民间‘藿叶酒’与‘藿叶糕’食法结合,《救荒本草》载其可食,实践拓展其温肾之效,药食同源,暖冬寒效着。”窗外的雪还在下,屋里的藿叶糕香与酒香交织,给寒冬的村庄添了抹温暖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