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看着众人的反应,笑着对苏轼、黄庭坚、钱穆父说:“你们看,这就是最好的结果。书法没有绝对的雅俗,只要能让百姓喜欢,能让文人认可,就是好字。”
众人点头称是。夕阳西下,荷塘里的荷花被染成了金色,欧阳修让人端上饭菜,众人围坐在石桌旁,一边吃着饭,一边聊着书法,聊着文章,笑声飘得很远,很远。
第三章汴京书会定新论
元佑三年正月,汴京城里的年味还没散。苏轼、黄庭坚、钱穆父等人在翰林院举办了一场书会,邀请了京城的文人墨客前来参加,一来是交流书法心得,二来是评选出年度最佳的书法作品。
书会设在翰林院的大厅里,大厅里摆着十几张书桌,每张书桌上都放着笔墨纸砚,墙上挂着历代书法名家的拓片,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再到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
前来参加书会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有白发苍苍的老学者,有年轻有为的新科进士,还有些女眷也穿着素雅的衣裳,带着自己的书法作品前来参加。
苏轼作为书会的发起人,首先站出来讲话:“各位同仁,今天咱们举办这场书会,就是为了交流书法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书法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需要咱们一代代传承下去。咱们今天不谈政治,不谈功利,只谈书法,只论雅俗,好不好?”
众人纷纷叫好。钱穆父接着站起来:“上次在宝梵寺和醉翁亭,我和鲁直兄因为书法的雅俗争论了几句,今天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咱们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我还是坚持我之前的观点,书法讲究雅正,不能太俗,不然就失去了书法的韵味。”
黄庭坚也站起来:“我不否认书法需要雅正,但雅正不代表要脱离生活。书法要是太雅,太过高冷,百姓看不懂,那传承下去还有什么意义?我觉得书法应该雅俗共赏,既要让文人认可,也要让百姓喜欢。”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学者站起来,手里拿着一卷《曹全碑》的拓片,声音洪亮:“老夫以为,雅俗本就无界。你们看这《曹全碑》,笔法秀丽却不柔弱,既符合文人的审美,寻常百姓看了也觉得舒服,这就是雅俗共赏的典范。鲁直的字有烟火气,是好事,但需再添些古雅;穆父的字有雅韵,却少了点人气,需再沾些烟火。”
老学者的话刚落,一个年轻的进士就站起来附和:“晚辈赞同老先生的说法!上次在宝梵寺,晚辈有幸见过三位大人的字,当时就觉得黄大人的字亲切,钱大人的字清雅,苏大人的字则介于两者之间,既有雅韵又有烟火气。若是能把三者的长处结合起来,定能写出更好的字。”
苏轼笑着点头:“这位贤弟说得好!书法本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融合的过程。我年轻时学王羲之,后来又学颜真卿、柳公权,再后来走南闯北,见了百姓的生活,字里才多了些烟火气。鲁直、穆父,你们也一样,多互相学习,多体验生活,字自然会越来越好。”
黄庭坚和钱穆父对视一眼,都点了点头。钱穆父拿起一张宣纸,铺在桌上:“鲁直,不如咱们今天再写一幅字,就写同一首诗,让大家评评,看看咱们这几个月的进步。”
黄庭坚欣然应允:“好!就写子瞻兄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既有文人的清雅,又有百姓的情怀,正好适合咱们。”
两人各自磨墨铺纸,拿起笔开始书写。黄庭坚的笔锋比之前沉稳了许多,“明月几时有”几个字写得灵动却不失古雅,墨色浓淡相宜,少了些之前的急躁,多了些蕴藉;钱穆父的字则比之前多了些烟火气,“但愿人长久”几个字写得温暖柔和,不再像以前那样冷冰冰的,多了些人情味。
两人写完,把字挂在墙上。众人围过来看,纷纷称赞。老学者指着黄庭坚的字:“鲁直这字进步不小啊!少了些烟火气的浮躁,多了些古雅的沉稳,好!”又指着钱穆父的字,“穆父这字也有进步,多了些烟火气的温暖,不再像以前那样飘在空中,好!”
苏轼也走上前,仔细看着两幅字,笑着说:“看来你们俩这几个月没少下功夫。鲁直的字有了雅韵,穆父的字有了烟火气,再继续下去,定能成为书法名家。”
书会一直持续到傍晚,众人纷纷拿出自己的书法作品,互相交流学习,气氛十分热烈。散会时,苏轼把黄庭坚和钱穆父叫到身边:“再过几天,就是上元节了,汴京城会举办灯展,到时候咱们再找个地方,好好聊聊书法,怎么样?”
黄庭坚和钱穆父都点头答应:“好!到时候咱们再好好切磋切磋。”
上元节这天,汴京城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苏轼、黄庭坚、钱穆父约在城南的一家酒楼上,一边赏灯,一边喝酒聊天。酒楼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有兔子灯、荷花灯、走马灯,五颜六色,十分好看。
黄庭坚喝了口酒,指着楼下的一盏走马灯:“你们看那盏走马灯,上面画着百姓的生活场景,有耕田的、织布的、读书的,既好看又亲切,这不就像书法里的烟火气吗?”
钱穆父也指着一盏荷花灯:“那盏荷花灯也不错,花瓣清雅,灯芯明亮,既有雅韵又不失灵动,这不就像书法里的雅正吗?”
苏轼笑着说:“你们俩现在倒是能从生活里看出书法的道理了。其实生活处处是书法,百姓的劳作、山水的景色、节日的热闹,都能融入字里,让字既有雅韵又有烟火气。”
三人一边赏灯,一边聊书法,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临走时,黄庭坚拿出一幅自己写的字,递给钱穆父:“穆父兄,这是我最近写的《松风阁诗》,你看看,还有没有之前的俗气?”
钱穆父接过字,仔细看了看,笑着说:“比之前好多了!松风的清雅和人间的烟火气都在字里了,好字!我也写了一幅字,给你看看。”说着,也拿出一幅自己写的字递给黄庭坚。
两人互相交流着,苏轼站在一旁,看着他们的身影,心里十分欣慰。
这场关于书法雅俗的争论,不仅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反而让他们在书法上有了更大的进步,这就是书法的魅力,也是文人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意义。
第四章江南行旅悟墨道
元佑三年暮春,苏轼奉命前往江南巡查水利,黄庭坚和钱穆父正好有空,便一同前往。三人沿着汴河顺流而下,一路上欣赏着江南的美景,也不忘交流书法心得。
船行至苏州,三人上岸游览。苏州的园林小巧玲珑,景色宜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小桥流水相映成趣。在拙政园的听雨轩里,三人坐在窗边,看着外面的雨景,听着雨滴落在荷叶上的声音,十分惬意。
黄庭坚指着窗外的荷叶:“你们看这荷叶,下雨时,雨水落在上面,滚来滚去,却不会沾湿荷叶,这多像书法里的笔锋,既要灵动,又要沉稳,不能拖泥带水。”
钱穆父点头:“说得好!这荷叶的清雅,雨水的灵动,还有周围的亭台楼阁,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雅俗共赏的美景,书法也该如此,既要清雅,又要灵动,还要有生活的气息。”
苏轼笑着说:“你们俩现在对书法的理解越来越深了。其实书法和生活是相通的,生活里的美景、趣事、感悟,都能融入书法里,让字更有生命力。”
三人在苏州停留了几日,游览了各大园林,也拜访了当地的书法名家。在一位老书法家的家里,他们看到了一幅王羲之的真迹,虽然只是残卷,却依旧能看出王羲之笔法的飘逸和灵动。
老书法家指着残卷说:“王羲之的字之所以被称为‘书圣’,就是因为他的字既有雅韵,又有烟火气。他的《兰亭序》,写的是文人的聚会,却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曲水流觞’的乐趣,‘天朗气清’的美景,都在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黄庭坚和钱穆父听得十分认真,不时点头附和。离开老书法家的家后,黄庭坚感慨道:“原来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雅俗共赏,既有文人的清雅,又有百姓的烟火气。以前我总想着让字更贴近百姓,却忽略了雅韵;穆父兄总想着让字更清雅,却忽略了烟火气,现在看来,我们都走了极端。”
钱穆父也感慨道:“是啊!以后我们要多向王羲之学习,把雅韵和烟火气结合起来,写出更好的字。”
三人继续南下,来到了杭州。杭州的西湖景色秀丽,三面环山,一面濒城,湖水清澈,波光粼粼。三人乘船游览西湖,看着湖边的柳树、盛开的桃花,还有远处的雷峰塔,心情十分舒畅。
苏轼指着西湖的景色:“你们看这西湖,既有山水的清雅,又有百姓的烟火气。湖边的亭台楼阁是文人赏景的地方,湖边的渔船、茶楼是百姓生活的地方,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让西湖这么美。书法也一样,只有把雅韵和烟火气结合起来,才能写出有生命力的字。”
黄庭坚拿起笔,在船上的一张宣纸上写了起来。他写的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的字既有西湖山水的清雅,又有百姓生活的烟火气,笔锋灵动,墨色浓淡相宜,把西湖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悟都融入了字里。
钱穆父也拿起笔,写了一首自己即兴作的诗:“西湖三月春正好,桃花柳绿映碧波。文人百姓同赏景,雅俗共融乐逍遥。”他的字比之前更加温暖,烟火气和雅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再像以前那样高冷。
苏轼看着两人的字,笑着说:“你们俩现在的字,都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真是太好了!以后咱们要多出来走走,多看看生活的美景,多体验百姓的生活,让书法更有生命力。”
三人在杭州停留了十几天,除了巡查水利,就是游览西湖,交流书法心得。离开杭州时,三人都觉得收获满满。
这次江南之行,不仅让他们欣赏到了江南的美景,更让他们对书法的雅俗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对他们以后的书法创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五章翰墨流芳传千古
元佑四年秋,苏轼、黄庭坚、钱穆父回到汴京。经过江南之行的感悟和交流,三人的书法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京城的文人墨客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年轻的文人都纷纷向他们请教书法心得,希望能学到他们的书法技巧。
为了更好地传承书法文化,三人决定在翰林院举办一场书法培训班,招收年轻的文人,传授他们书法技巧和对雅俗的理解。培训班一开,就吸引了很多年轻的文人前来报名,场面十分火爆。
在培训班上,苏轼主要传授书法的基础技巧和对生活的感悟,告诉学员们要多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美景和趣事融入书法里;黄庭坚主要传授如何在书法中体现烟火气,告诉学员们要贴近百姓生活,让书法更亲切;钱穆父主要传授如何在书法中体现雅韵,告诉学员们要学习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学员们都学得十分认真,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三人也耐心地一一解答。在他们的指导下,学员们的书法进步很快,很多学员的字都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一年后,培训班的学员们举办了一场书法展,展出了他们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既有雅韵,又有烟火气,得到了京城文人墨客的一致好评。很多百姓也前来参观,看着这些亲切又清雅的字,纷纷称赞:“这些字写得真好!既好看又好懂,不像有些字,看着就费劲。”
苏轼、黄庭坚、钱穆父看着学员们的进步,心里十分欣慰。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书法文化的传承有了希望。
元佑六年,苏轼被贬谪到惠州。离开汴京时,黄庭坚和钱穆父前来送行。三人在城外的一家小酒馆里,喝着酒,聊着天,依依不舍。
黄庭坚拿出一幅自己写的字,递给苏轼:“子瞻兄,这是我最近写的《寄黄几复》,送给你做个纪念。以后你在惠州,要是想我们了,就看看这幅字。”
钱穆父也拿出一幅自己写的字:“子瞻兄,这是我写的《兰亭序》节选,希望你在惠州也能保持对书法的热爱,写出更好的字。”
苏轼接过两人的字,心里十分感动:“多谢你们!我在惠州一定会好好练字,等我回来,咱们再一起交流书法心得。”
苏轼到了惠州后,虽然生活艰苦,却依旧没有放弃书法。他在惠州的白鹤峰上建了一座房子,取名为“东坡居士”,每天在这里读书、练字,写下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诗词和书法作品。他的字在惠州流传甚广,百姓们都很喜欢,很多人都把他的字挂在家里,作为珍藏。
黄庭坚和钱穆父在汴京也没有忘记苏轼,经常写信给他,交流书法心得和生活感悟。三人的友谊,在书法的连接下,变得更加深厚。
后来,苏轼又被贬谪到儋州,黄庭坚和钱穆父也相继被贬谪到不同的地方。虽然他们天各一方,却依旧坚持着对书法的热爱,用书法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和感悟。他们的书法作品,既有雅韵,又有烟火气,成为了宋代书法的代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多年后,当人们提起宋代的书法,总会想起苏轼、黄庭坚、钱穆父在宝梵寺的争论,在醉翁亭的交流,在江南的感悟,还有他们对书法雅俗共赏的追求。他们的翰墨,不仅在当时流传甚广,更在历史的长河中流芳千古,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而他们之间的友谊,也因为书法,成为了一段千古佳话,被后人传颂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