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打造基地一(1 / 2)

崇祯看向两人,语气稍缓却依旧带着不满:

“你们说,朕养着这些新军有何用?连个澄州都拿不下,难道真要让西北军来替他们收拾烂摊子?”

刘闻言躬身道:

“皇上息怒,新军或许只是暂时受阻,再给他们些时日,说不定就能攻克澄州。”

他虽不认同李明睿削弱节镇的做法,却也不想看到新军被斥责得如此不堪,毕竟军改是他第一次说与崇祯的,当然里面借用了不少谭威酒后的名言。

李明睿也劝道:

“皇上,新军是朝廷的根本,不可轻易折损锐气。不如再派些得力将领前去协助,或许能有转机。”

崇祯摆了摆手,显然没听进劝,心里已经认定了若是新军攻不下澄州,就只能调西北军这一条路,这种遥控瞎指挥,不是一次两次了。

他望着窗外,眼神复杂,既希望新军能争口气,又担心调西北军会打乱之前的部署。但一想到新军被澄州阻挡的窝囊样,他就忍不住怒火中烧,脱口而出:

“若攻不下,就调西北军来!”

刘闻言和李明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

他们知道,皇上这话虽是气话,却也可能真的会这么做。毕竟在崇祯心里,重振河山的迫切远超一切,任何阻碍都让他难以容忍。

屋内再次陷入沉默,只有崇祯沉重的呼吸声。

他再次拿起那份关于山陕战事的急报,反复看着,仿佛要从字里行间找出攻克澄州的办法。

而刘闻言和李明睿则各自想着心事,一个担忧西北防线,一个担心新军的锐气受挫,却都不敢再轻易劝说。

崇祯将军报扔在案上,眼神里的恼怒渐渐被一种疲惫取代。

治理天下不易,可眼下的困境却让他觉得格外艰难。无论是西北的制衡,还是山陕的战事,都像一块块巨石压在他心头,让他喘不过气来。

但他骨子里的执拗让他不肯放弃,依旧想着要用最严厉的方式鞭策手下,哪怕是说出调西北军来羞死新军这样的话。

刘闻言对山陕战况十分熟悉,见崇祯情绪稍定,还是本分的分析了一把。

“澄州不过是靠那张丰善苦守安民才撑到现在,实则早已是囊中之物。只要拿下澄州,李贼就会因失去这一据点而众叛亲离,再无依附之人。”

他心里对局势看得透彻,知道澄州的坚守只是暂时的,一旦破城,叛军的防线便会土崩瓦解。

朝廷与李自成、张献忠等逆贼的战事中,明军目前占据着优势。

李自成曾试图向吴三桂献上财物,还表示愿意接受招安,崇祯得知后,态度坚决,严令吴三桂的新军拒绝贼降:

“逆贼就是逆贼,招安只会养虎为患。朕要一次性平定山陕的乱祸,绝不给他们卷土重来的机会。”

崇祯这次到是干脆,明确表示对这些叛贼妥协,就是对大明百姓的辜负。

可澄州的贼将李守香异常顽固,率领部众拼死抵抗,明军久攻不下,澄州成了诸战的关键。

崇祯想起坚守澄州的张丰善,也不禁赞道:

“张丰善此人忠义可嘉,破城之后,一定要活捉他,重重奖赏,让他为大明效力。”

他欣赏这样忠勇的人,觉得若是能将其收为己用,定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李明睿和刘闻言在小屋内待了三个时辰,商议完国事,并未被留下用晚餐,两人躬身行礼后便悄然退下。

崇祯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脸上掠过一丝疲惫,随后起身,带着几分忧伤走向慈灵宫。

周皇后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让他答应娶自己的幼妹周小妹为妃,这样才能保证后位不被朝中势力左右,其实空悬后位也符合崇祯改革的本意,这样可以时不时的拿后位来诱惑部分势力妥协。

崇祯明白周皇后既有私心又有大义,当时是含泪应允的,而今日周小妹已被送到宫内安置。

他漫步在曾与周皇后一同走过的路上,路边的草木依旧,却再也看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思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想起与周皇后相处的点点滴滴,她的温柔、她的聪慧、她在危难时刻的陪伴,一幕幕在脑海中闪过。

他伸出手,仿佛想抓住什么,却只触到一片冰凉的空气,恍觉阴阳相隔,那个曾经与自己并肩同行的人,早已不在人世。

走在寂静的宫道上,崇祯的脚步沉重。他想起周皇后临终时的嘱托,想起自己对她的承诺,心里五味杂陈。

娶周小妹,既是为了遵守对爱妻的诺言,也是为了在复杂的朝堂中保住属于自己的权力,不让后位成为别人牵制自己的工具。

可一想到要让另一个人住进那曾经只属于周皇后的宫殿,他心里就泛起一阵难以言说的酸楚。

宫内的灯火渐渐亮起,映照着他孤单的身影。他走到一处凉亭,这里曾是他和周皇后常来休憩的地方,他缓缓坐下,仿佛还能听到她轻柔的话语。

可周围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提醒着他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他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心中的悲痛,却怎么也无法抑制那份思念。

周皇后的离去,带走了他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他在这冰冷的皇宫中,更显孤独。

他如今心死而坚,一门心思完成重振河山的大业,这是他对周皇后的承诺,也是他作为君王的责任。

此刻在这条熟悉的路上,他只想暂时放下君王的身份,做一个思念爱妻的丈夫。

路边的石凳、墙角的花朵,都带着周皇后的气息,让他不愿离去。

时间一点点流逝,夜色越来越浓,他才缓缓站起身,继续向前走去,背影在灯火下拉得很长,满是无尽的忧伤。

他想起周小妹今日入宫时怯生生的模样,那与周皇后相似的眉眼,让他心里一阵刺痛。

自己会善待周小妹,却永远无法将她当作周皇后的替代品。有些位置,有些情感,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崇祯迈步走进慈灵宫,殿内的烛火明明灭灭,映得一切都带着几分朦胧。

嘉定伯周奎正站在殿中,身边还立着一个少女,正是周小妹。

周小妹今年十五岁,眉眼间依稀有周皇后的影子,只是更显青涩。

见崇祯进来,她连忙屈膝行礼,随后便低着头站在一旁,不敢抬头看他。

两年前,她曾被崇祯见过一面,那时还是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如今已是成年女子的装扮,一身素雅的衣裙,脸上带着淡淡的戚容,显然还没从姐姐病逝的哀伤中走出来。

周奎是资深的外戚,在朝中摸爬滚打多年,心思复杂得很。

他既为长女周皇后的病逝真心心痛,想起长女嫁入宫中后的种种不易,眼眶就有些发热;可同时,又因崇祯答应立周小妹为妃而暗自宽心,这样至少周家还能在宫中保持一定的地位,不至于失了依靠。

见崇祯进来,周奎连忙跪地行跪拜礼,声音带着几分恭敬:

“臣参见皇上。”

他抬起头时,看到崇祯脸上的倦容,眼神里闪过一丝关切,劝道。

“皇上日理万机,可要保重龙体啊。国事虽重,也需劳逸结合。”

他思忖了下,又看似不经意地提及。

“听闻皇上欲完善京师护城河,还要亲自指挥疏通河道,臣想着,这些具体事务交由

这话里暗含着对崇祯“事必躬亲”的不认同,觉得他管得太细,反倒容易忽略大局。

崇祯的目光落在周小妹身上,见她始终低着头,一副怯生生的样子,便开口说道:

“小妹年纪还小,先让她入宫熟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