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蓝池城十(1 / 2)

从谭威帐中出来,杜风正心里松了口气,方案得到认可,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刘玄初也觉得踏实了不少,盘算着回去就挑选能算的军士,尽快开始核算工作。

而此时远在京师的崇祯,终于慢慢走出了皇后病逝的伤痛,重新开始理政。

失去皇后的日子里,他整日沉浸在悲伤中,朝政也耽搁了不少,如今想起国事艰难,才强打起精神,处理堆积如山的奏折。

他在宫内有一间隐秘小屋,是按照当年信王府旧居书房的样子布置的,据说是听信了刘闻言的什么军机处,当然刘闻言从何而知,大概率是酒后谭某人的厥词里吧。

屋里的桌椅、书架,甚至墙上挂着的字画,都和信王府时一模一样,踏入这里,仿佛能暂时忘却皇宫的压抑和朝堂的纷扰。

这间小屋极为隐秘,只有潜邸旧人,像刘闻言等人,以及京城新贵吴三桂才能进入。

崇祯对这间小屋有着特殊的规定,他曾对能进入的人说:

“在这屋内议事,大家可以随心所欲,有什么说什么,不必顾忌太多。但出了这屋,今日所说的一切都不得泄露,若是有人敢违反,诛九族。”

他之所以定下如此严苛的规矩,是因为在朝堂上,大臣们往往有所牵扯,不敢直言,而他需要一个能听到真话的地方。

当初吴三桂第一次进入这间小屋时,心里还有些忐忑,毕竟“诛九族”的规矩太过吓人。

但看到崇祯在屋内随意地坐在椅子上,和在朝堂上判若两人,他也渐渐放松下来。

在这屋里,崇祯会和他们讨论一些朝堂上不便提及的事,有时甚至会说出自己的困惑和担忧。

崇祯走出皇后病逝的伤痛后,在这间小屋里议事的次数也多了起来。此时屋内安静无声,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

崇祯坐在椅子上,等待着刘闻言等人的到来,准备开始今日的议事。

许久后捧着近期各地送来的战报,崇祯一页页仔细研读。字里行间的厮杀与胜负,在他眼中渐渐勾勒出各地战局的轮廓。

下首坐着都御史刘闻言与翰林学士李明睿,两人屏气凝神,静待皇上开口。屋内的气氛沉静,只有崇祯翻动纸页的沙沙声。

没一会儿崇祯放下战报,目光阴霾地看向两人:

“西北的战事,实质已经结束了。谭威率领联军屡战屡胜,斩杀的可萨军不下两万,这蒙古可萨部,十年之内怕是难以恢复元气了。”

刘闻言闻言,拱手说道:

“皇上明鉴。不过漠西蒙古近年来势力坐大,不容忽视。那些一直沉默的内附蒙人,实力也日渐强盛。就说吉州军攻击盐州一事,马昌乐身为地方官员,难辞其咎,属下以为,需时刻警惕他的动向,以防生变。”

马昌乐此人野心不小,若不加以制衡,恐成后患。崇祯微微颔首,手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着。

他心中一直有志于重振河山,听到刘闻言的话,也感叹道:

“庭、吉等四州驻防内附蒙人,虽说能暂时安抚边患,但长久来看,此举无异于引狼入室。”

。。。

“这些地方,朕终将一一收回。只是眼下山陕的战乱尚未平息,不宜两线作战,好在有谭威在西北牵制马昌乐,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李明睿在一旁听着,脸上露出隐忧之色,犹豫了片刻,还是开口说道:

“皇上,臣有一事担忧。”

崇祯看向他:

“但说无妨。”

“朝廷的策略,本是限制节镇武力,集中力量统一强化新军。”李明睿语气凝重,说出了心中的顾虑。

“可如今,谭威需要有两三万人马才能牵制住马昌乐。这支军队战斗力强悍,却远在西北,远离京师的掌控范围。”

他思忖了下,声音更低了些。

“如此一来,便与朝廷限制节镇、强化新军的国策产生了冲突。”

崇祯听着,沉默不语。

李明睿的话,恰恰点中了他心中那丝不易察觉的隐忧。

他确实看重谭威在西北的战功,也依赖他牵制各方势力,但一支难以掌控的强兵,始终是悬在朝廷头顶的利剑。

他想起谭威屡战屡胜的战绩,心里既有欣慰,又有一丝难以言说的警惕。

刘闻言也皱起了眉头,他何尝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是他自认为与谭威为同道,自然潜意识里维护。

此刻李明睿点破,刘闻言便顺着说道:

“李学士所言极是。谭威能力出众,但若其势力过于膨胀,恐非朝廷之福。只是眼下西北局势微妙,还需倚重他,此事怕是要从长计议。”

崇祯缓缓点头,心里思绪翻涌。

他既希望谭威能继续稳定西北,又担心这支强兵脱离掌控。

重振河山的愿景在他心中激荡,可现实的掣肘却让他不得不谨慎行事。

“朕明白你们的顾虑。”崇祯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疲惫。

“谭威的功过,暂且不论。当务之急,是稳住西北,待山陕平定,再做打算。”

他拿起那份关于谭威战绩的战报,目光在斩杀可萨军两万余的字样上停留片刻。

李明睿见皇上认可自己的担忧,心里稍稍安定,却也知道此事棘手。限制节镇武力是朝廷既定的国策,关乎中央集权的稳固,可谭威的存在,却像一个变数,挑战着这一国策的推行。

刘闻言看着皇上凝重的神情,心里暗叹:国事艰难,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既要用谭威之能,又要防其势大,这其中的平衡,怕是最难把握。屋内再次陷入沉默,三人各怀心思。

崇祯望着窗外,心中那重振河山的回响不断,可眼前的难题却像一团迷雾,让他看不清前路。

谭威这支远离京师的强兵,与朝廷限制节镇的国策之间的冲突,迟早要找到解决的办法,只是此刻,他还没有答案。

李明睿犹豫了一下,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无奈:

“说到底,谭威麾下这两三万强兵,终究是与国策冲突。不过臣有一计。可从新军派些拙将去镇守盐州,再联合营州等镇的兵力牵制马昌乐。依臣看,马昌乐眼下尚无实力反叛,咱们无需在西北过多布兵,以免分散精力。”

他心里觉得,与其让谭威的势力不断壮大,不如用其他方式制衡,这样更符合朝廷的国策。

刘闻言一听,当即反驳:

“李学士此言差矣。西北的节镇兵力虽有近十万,却十分分散,这样的兵力部署,极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他语气急切,还举了例子。

“之前可萨军能攻破瓜州、沙城,不就是因为那些地方的兵力过于分散,难以形成有效抵抗吗?若是再削减西北的兵力,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