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蓝池城十(2 / 2)

他始终觉得,西北的稳定需要足够的兵力支撑,不能轻易削减。

李明睿却不认同,他以安史之乱为例,强调节镇手握重兵的危害:

“当年安史之乱,正是因为节镇兵力过强,才敢起兵反叛,致使天下大乱。如今若让西北节镇拥兵过多,难免会重蹈覆辙,这风险咱们冒不起啊。”

他觉得,朝廷的安危远比一时的边患更重要,必须限制节镇的兵力。

刘闻言不甘示弱,反问:

“那新军驻守京师,难道就不会尾大不掉吗?”

李明睿胸有成竹地回应:

“这一点无需担忧。新军早已分编为亲军和圣恩军,相互制衡,绝不会出现那种情况。”

他对新军的编制颇为了解,坚信这样的安排能避免隐患。

两人在崇祯面前常这样斗嘴,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面红耳赤,却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政策往往能在这样的辩论中逐渐成形,变得更加完善。

崇祯坐在上面,静静听着两人的争论,脸上却露出一丝欣慰。

等两人稍歇,他开口说道:

“你们二人说的都有道理,将各自的观点综合来看,这策略反倒更完善了。”

每次崇祯都是这样,总觉得两头融合一下便是妥当,可往往这样反而里外都不对,他思忖了下,又想起一事。

“对了,朕听闻联军或许已经占领蓝池城了,若是如此,联军是否可休屯。”

他心里暗暗期盼着这个消息是真的,这样也能让自己少些顾虑。

李明睿却接过话头,语气中带着几分审慎:

“皇上,依臣猜测,圭圣军的战力或许与精锐新军相当。只是,像这样的军队,若非必要,实在不宜建制过多,否则恐难掌控,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他始终觉得,军队的建制贵精不贵多,尤其是这种战斗力强悍的部队,数量多了反而会成为负担。

崇祯听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他清楚地明白李明睿的话有几分道理,可眼下西北的局势,又确实需要圭圣军这样的力量。

一时间,崇祯心里又开始权衡起来,想着如何才能在保证边防稳固的同时,又不违背朝廷限制节镇兵力的国策。

刘闻言见崇祯沉思,便不再与李明睿争辩,只是心里依旧坚持自己的看法,觉得西北的兵力绝不能轻易削减。

李明睿则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脸上带着几分自信,似乎对自己的提议很有把握。

屋内再次安静下来,只剩下崇祯翻动奏折的声音。

他看着眼前这两位大臣,心里清楚,他们的争论都是为了朝廷,只是站的角度不同罢了。

而自己作为君王,就需要在这些不同的意见中,找到最适合当下的那条路。

他想起李明睿提议的从新军派将、联合各镇,又想起刘闻言强调的兵力分散的危害,觉得或许真的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既不过多增加西北的兵力,又能形成有效的制衡。

至于圭圣军的建制,李明睿的担忧也并非多余,或许之后真的要好好考量一番,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李明睿见崇祯没有反驳自己的话,心里稍稍安定,他明白皇上向来优柔,只要自己说的有道理,皇上总会认真考虑的。

刘闻言则在心里盘算着,等下再找机会向皇上详细说明西北兵力分散的具体弊端,务必让皇上明白其中的利害。

崇祯抬起头,看向两人,缓缓说道:

“你们的话,朕都记下了。此事容朕再好好想想。”

毕竟这决策关系重大,不能有丝毫马虎,必须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但是李明睿那句非必要建制过多,却印在了他的心里,让他对军队的建制问题始种放不开。

最后崇祯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多疑的性格在此刻显露无遗。

他沉吟片刻,最终还是变相的采纳李明睿削弱节镇的做法,语气带着几分假意妥协:

“大明的山陕之地就在京师侧畔,容不得半点闪失。如今西北联军已经攻占蓝池城,战事理应就此打住。”

他思忖了下,目光变得锐利。

“让谭威以西北军政总督的名义坐镇当地,留一万五千联军稳定局势即可,再多便不必了。”

他心里始终对拥兵自重的将领心存戒备,觉得这样的安排既能稳住西北,又能防止谭威势力过大。

李明睿闻言,连忙附和:

“皇上圣明。等局势彻底稳定,不如就撤销西北联军的建制,将兵力重新整编,这样更便于朝廷掌控。”

崇祯点头认同,又补充道:

“朕决定加封谭威等人为少傅,也好让他们安心办事。另外,西北各都督的职位也该调整一番,调换几个节镇的将领。”

他细细盘算着。

“蓝池城就让靖安军来节制,煌州升为土司,管辖固原等地,再把黄崇等人调任新职,让他们互相牵制,谁也别想独大。”

这些安排如同细密的网,每一步都透着制衡的深意,生怕有人趁机坐大。

李明睿拿起桌上的玉壶,饮了一杯,带着几分歉意将玉壶递向刘闻言,想缓和一下刚才争论的气氛,却被刘闻言无视了。

刘闻言心里还憋着气,觉得李明睿的提议太过短视,懒得理会他这示好的举动。

崇祯没心思理会两人的小插曲,他看着一份急报,脸色渐渐沉了下来。

山陕的新军主力被澄州死死阻挡,久攻不下,这让他既恼怒又无奈。

他抖着战报,声音里满是压抑的火气:

“一群废物!若是连个澄州都攻不下来,朕就调西北的军队过来,到时候看他们还有什么脸面,新军不怕羞死吗!”

这话一出,屋内的气氛瞬间再次凝重起来。

刘闻言眉头紧锁,心里暗道:调西北军回援,西北的防线怎么办?可他清楚地明白崇祯正在气头上,没敢贸然开口。

李明睿也放下了杯子,脸上的沉稳消散了几分,他觉得皇上这话虽有赌气的成分,只是透着对新军的失望。

崇祯胸口微微起伏,心里满是焦躁。

山陕的战事拖得太久,已经影响到了全局的部署,若是新军连这点事都办不好,他重振河山的志向怕是要多受不少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