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打草惊蛇(2 / 2)

对于这个问题,吕芳倒敢回答,他说吴明、吴亮也说了。

有个叫王汝贤的商人带着另外几个南洋商人找过杨帆,但打听不到具体是什么人,只知确实都是从日本国来的,说是做大米生意的。

嘉靖点点头,悠悠道。

“这就对了。其中,就有朝鲜国的秘使。你啊,看似精明,实际上是个糊涂蛋。“

这一刻,吕芳回顾前因后果,突然想通了关键。

杨帆试探皇上是否有继续变法的决心,皇上没有表态,反而搞了个“引蛇出洞”,把裕王、严嵩、徐阶的态度都试探出来了。

皇上是要摸清底细,才决定要不要继续变法,若形势不好,可能就会暂停。

同时,皇上也想试探杨帆,到了关键阶段,变法不是闹着玩的,杨帆到底有没有决心,要用实际行动来说话。

如此看来,皇上对杨帆勾结外国秘使并不生气,就是因为这个,说明杨帆用实际行动向皇上明确暗示,他不是开玩笑,变法还得继续下去。

想到这里,吕芳觉得嘉靖还是支持杨帆的,对他的做法是赞许的,对继续变法也基本赞成。

只是变不变得下去,恐怕还要边走边看。但他决定反着说话,随口道。

“奴才还真糊涂,经皇上提醒,想起另外一件事,如今看来恐怕也是真的。外面都传言是杨帆给了日本的织田信长火器,才让其打败了倭寇头子大友宗麟,万岁爷,要不要问杨帆一下,让他明白回话?”

嘉靖没有不悦,反而喟然说道。

“我大明朝的人,反而没有外人有信心。李峘见杨帆打败了佛郎机人,又公审了倭寇,就来找他做主,可张居正他们,却反而觉得杨帆要到头了,说这才真叫奇怪。”

吕芳不停点头,没有开口。

嘉靖想了一会儿,忽然问吕芳。

“上回朝鲜使臣说他们的乐器坏了,你有没有再给他们一套?”

吕芳不假思索回禀说。

“还没有。那套乐器是成祖爷赐给他们的,内府也只有几套了,舍不得给。”

嘉靖踌躇一会儿,忽然坚定道。

“这次一并给了。还要下一道明诏,再让那个使臣进宫面圣。”

吕芳恭敬作答,心里却在想这是否算间接支持杨帆对朝鲜的倭寇用兵。

正疑惑时,嘉靖已经闭目端坐,又吩咐。

“让

吕芳心头一凛,恭敬遵旨。

旬日后,京师裕王府内气氛诡秘。

徐阶、李春芳、谭纶连同裕王,起初都颇为振奋,觉得朝廷重回建制。

杨帆的变法成了独角戏,长此以往,宣大的军官及水师的俞大猷或许都会打退堂鼓。

他们认为,杨帆虽有皇上支持,但内阁和群臣若屡屡表现出为难,世人便会觉得杨帆独断专行,仗着皇上撑腰才得以维持。

而皇上在天下人注视下,也不可能始终一意孤行,迟早会做出调整。为此,众人高兴了好几日。

然而,昨日朝鲜国送来请大明派水师助其平倭的国书,虽此前也有类似请求且均被朝廷以各种理由回绝,但这份国书的措辞颇为蹊跷。

裕王反复研读后,也察觉到异样。国书中写道。

“藩君李峘问大明皇帝安。

闻上国新剿平倭寇,设舟山之公廨,以审明倭犯详情,而后明正典刑,此教而诛之,王道也。又刊印罪证,谕各国交解倭犯。我国久罹倭患,士民困极辱极,今上国神威垂于四海,下藩欲一举戡乱,伏请上国遣水师于对马,凡军资、后勤、犒赏,下藩必以王师奉之。”

徐阶反复念叨“戡乱”二字,猜测朝鲜可能想借大明威势拿掉尹元衡。

他观察李春芳的神色,对方却一言不发。

两位老臣都心知肚明,国书中的“戡乱”不仅指倭寇。

“士民困辱”虽可理解为倭患所致,也可能另有深意。

若朝鲜仅求剿倭,尚可敷衍,但国书这般夹枪带棒,内阁若同意,哪怕只派一条船,都像是在间接鼓励李峘君臣除掉尹元衡。

届时严嵩、严世藩定然不会善罢甘休,毕竟此前已驱逐索扎,若再拿掉尹元衡,后续可能就轮到郑检、莫敬典、莽应龙乃至严嵩了。

但两人都不愿点破,只是端着茶杯轻抿。

裕王思索许久后提出,派遣水师本无不可,即便以舟山公廨抓捕案犯为由也说得过去,可国书胡乱牵扯、含沙射影,还抬高杨帆,不如直接回绝。

徐阶闻言心头一震,意识到此事多半与杨帆有关,顿时觉得难办。

他想起上回接到嘉靖诏书,要筹妥善之策,当时便察觉皇上可能在试探裕王,也曾劝裕王亲自去玉熙宫奏陈一切听皇上安排。

可裕王坚持包庇严嵩,他只得折中处理,为表无奈,还向天下表明自己身处两难。

此事未再发作,他本以为已过去,此刻却猛然惊觉,皇上已摸清众人态度,接下来便要看皇上的态度了。

联想到汉武帝对太子刘据的做法,他深感恐惧,直觉皇上要出手了,于是提议内阁先不表态,再等等。

李春芳虽未想过皇上会“打草惊蛇、引蛇出洞”,但见徐阶惊惶不已。

再看裕王踌躇满志的模样,顿时意识到不妙,也附和着说不可贸然回绝,应再等等。

裕王不解,觉得国书有问题,即便不回绝,也该让朝鲜说清楚,否则易受牵连。

徐阶和李春芳看着仍一脸傲娇的裕王,暗自叹息他仍被蒙在鼓里。

恰在此时,宣旨太监到来,仅点名让徐阶接旨。诏书内容为。

“朝鲜者,太祖以为心腹之邦也。藩君李峘恭谨醇厚,数言其雅乐朽坏,思再得永乐雅乐一套。朕念藩君忠贞,颇感欣慰,闻朝鲜使臣在京,著内阁拣雅乐一套以赏之,并赐使臣入玉熙宫面圣。钦此。”

徐阶听后头皮发麻,意识到皇上果然出手了,这是在直接支持杨帆。

先前说佛朗机是大国需慎重,如今又同意朝鲜请兵,这般反转让他们成了奸臣,他两腿发软,挣扎着坐下后闭目思索对策。

李春芳也汗流浃背,深感伴君如伴虎。裕王脸色煞白,终于明白皇上心思,懊悔自己未能领会圣意,还暗自埋怨。

谭纶则尴尬不已,觉得自己的职位成了摆设,也怪裕王不听徐阶劝告,怪徐阶总打哑谜。

堂内一片死寂,四人皆面无人色,气氛诡秘且充满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