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杯水车薪(1 / 2)

“听说朱学士的火器营曾把胡总督从倭寇包围中救出来!”

“营中那五门铁菩萨火炮,一炮能轰塌城墙呢!”

“比佛郎机人的大炮还厉害...”

人心渐渐安定下来,变法事宜也得以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朱翊钧在书房中埋首于一堆从南京礼部调来的档案中。

这些泛黄的纸页记载了正德嘉靖以来的朝贡和外交记录。

烛光摇曳,朱翊钧眉头紧锁。按编年排列来看,从正德后期开始,随着葡萄牙人攻陷藩属国满加剌(马来西亚)和马六甲,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奇怪...”

朱翊钧喃喃自语,手指在一份份文书上划过。

“鞑靼、安南、日本、缅甸...几乎同时发生内乱...”

他连续研读了两三天,忽然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

16世纪的亚洲各国几乎在同一时期经历了一场神秘的内部坍塌。情况出奇地相似。

权臣当道、王室衰微、民变四起...

朱翊钧的手指在一卷泛黄的文书上缓缓移动。

“朝鲜四色党...越南莫朝与后黎朝分裂...缅甸莽氏集团...”

朱翊钧低声念着,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琉球国相毛龙喧专权...鞑靼赤贫...”

他的手指突然停在了一行字上。

“嘉靖二十三年,佛郎机人献红衣大炮于朝鲜尹元衡。”

“尹元衡...”

朱翊钧猛地站起身,衣袖带倒了桌上的茶盏,瓷片碎裂声在寂静的档案库内格外刺耳。

他顾不上收拾,快步走向另一排书架,抽出《朝鲜实录》迅速翻阅。

“果然!”

朱翊钧眼中精光一闪。

“尹元衡就是朝鲜的严嵩!”

他快步回到桌前,铺开一张巨大的东亚地图,用朱笔在各处标记。

随着标记越来越多,一个可怕的图景逐渐清晰——

从朝鲜到越南,从缅甸到琉球,每个国家的权臣集团背后,都有葡萄牙人的影子。

“海商、火器...”

朱翊钧的笔尖重重戳在澳门的位置。

“暴力至上的文明...”

窗外一道闪电划过,随即雷声轰鸣。

朱翊钧抬头望向窗外渐起的风雨,仿佛看到了即将席卷东亚的血雨腥风。

“大人!”

一个急促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打断了朱翊钧的思绪。

他的亲随朱福快步走进,递上一封加急邸报。

“朝鲜国使商团在济州遇袭,全团三十八人,仅三人幸存。”

朱翊钧展开邸报,瞳孔骤然收缩。

“火器袭击...疑似倭寇所为...”

“不,不是倭寇。”

朱翊钧冷笑一声。

“是大友宗麟!”

他猛地拍案而起。

“朱福,备马!我们连夜回杭州!”

雨幕中,十余骑快马冲出南京城门。

朱翊钧的斗篷在风中猎猎作响,雨水打湿了他的面庞,却浇不灭他心中的火焰。

“索扎、大友宗麟、严嵩...”

朱翊钧在心中默念着这三个名字。

“你们以为大明是纸糊的吗?”

三日后,杭州钦差行辕。

朱翊钧正在书房审阅各地送来的密报,忽然听到外面一阵喧哗。

他皱眉放下毛笔,正要询问,就见张居正风尘仆仆地推门而入。

“叔大!”

朱翊钧惊喜起身。

“泉州之事如何?”

张居正抹了把脸上的汗水,从怀中掏出一份文书。

“幸不辱命!佛郎机、回回、南洋商人已同意从广州港起运。

俞大猷答应派二十艘战船护航至安南嘉定。”

朱翊钧接过文书快速浏览,眉头渐渐舒展。

“好!太好了!洋商何时付款?”

“他们只愿在第三批货到港时全额支付。”

张居正叹了口气,随即又振奋道。

“不过张翰和刘应节已征募三千辆马车,四十天内可将全部货物运至广州。”

朱翊钧点点头,目光落在张居正疲惫的脸上。

“你瘦了。”

张居正摆摆手。

“无妨。倒是你这边,朝鲜使团的事...”

“只是开始。”

朱翊钧神色凝重。

“我怀疑严嵩已经与葡萄牙人、日本人勾结,准备对大明发动一场大规模反扑。”

张居正倒吸一口冷气。

“可有证据?”

“暂时没有直接证据。”

朱翊钧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的梧桐。

“但种种迹象表明,整个东亚的动荡不是巧合。葡萄牙人正在用他们的火器和海商,扶植各国的权臣集团。”

张居正沉思片刻。

“所以你要用这批丝绸贸易...”

“筹集军费,加强海防。”

朱翊钧转身,眼中带着坚定的光芒。

“同时,我们必须先发制人,在严嵩发动之前...”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话。

朱福慌张地冲进来。

“大人!不好了!词人祠外聚集了二百多商人,全都跪在地上请愿!”

朱翊钧与张居正对视一眼,快步向外走去。

词人祠外,场面令人震撼。

二百多名商人整齐地跪在雨中,面前铺着长长的白绢,上面用朱砂写着触目惊心的大字。

“请朱学士给商人一条活路!”

“劫富济贫,圣贤不许!”

“契奴烧我作坊,请朱学士给个说法!”

“官府不付货款,商人自然不付工钱!”

“朱翊钧变法,商人变穷!”

“商人无德,请朱学士发落!”

朱翊钧勒住缰绳,胯下的骏马喷着白气在词人祠前停下。

他眯起眼睛,望着祠外黑压压跪了一片的商贾们,那些刺目的白布标语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诛心变法,祸国殃民!”

“与民争利,天理难容!”

每一条标语都像刀子般直指他的新政。

朱翊钧嘴角微微抽动,心中冷笑。

“好一个与民争利,这些民可都是家财万贯的大商贾。”

他翻身下马,锦衣卫立刻上前护卫。

商人们见到他,眼中怒火更盛,却诡异地保持着沉默。

朱翊钧注意到领头的是徐洋——

苏州最大的丝绸商,也是严嵩党羽何茂才的姻亲。

“大人,小心有诈。”

贴身侍卫低声提醒。

朱翊钧不动声色地点头,缓步向前。

他故意放慢脚步,仔细查看每一条标语。

这些措辞绝非普通商人能想出来,必是严家那些刀笔吏的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