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早做决断(2 / 2)

“大人,此事当真稳妥?”

朱翊钧拍拍他的肩。

“放心,本官自有分寸。记住,盒中火枪是给织田信长的信物,务必叮嘱王儒贤亲手交付。”

“若那王儒贤半路...”

“他不敢。”

朱翊钧冷笑。

“他的罪证在本官手中,家人也在杭州。

他是个聪明人。”

吕坤深吸一口气。

“下官这就去办。”

“等等。”

朱翊钧叫住他。

“告诉王儒贤,若此事办成,本官不仅赦他无罪,还许他在宁波开一家商行,专营对倭贸易。”

吕坤点头离去。

朱翊钧站在窗前,望着院中盛开的梅花,喃喃自语。

“织田信长...希望你不要让本官失望。”

三日后,台州大营外。

王儒贤抚摸着装满丝绸的马车,笑得见牙不见眼。

“吕大人放心,小的定将朱大人的心意带到!”

吕坤严肃道。

“记住,锦盒必须亲手交给织田信长。若出差错...”

“小的明白!明白!”

王儒贤连连作揖。

“小的这条命就押在这事上了!”

目送商队远去,吕坤心中仍忐忑不安。

他想起临行前朱翊钧的话。

“吕兄,治大国如烹小鲜。倭寇之患,非一时能解。但只要我们变法成功,军力强盛,区区倭国,不足为虑。”

词人祠对面的新衙门里,朱翊钧将最后一本文书重重合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二十多天来,他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

窗外雨声淅沥,打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却驱散不了他心头那股越来越浓的不安。

“大人,徐学谟又和盐场的管事吵起来了。”

亲兵赵虎快步走进来,压低声音道。

“这次是为了一批契奴不肯下井的事。”

朱翊钧眉头一皱。

“第几次了?”

“这月第七次。”

赵虎苦笑。

“徐大人直接命人抽了鞭子,结果契奴集体罢工,现在盐场那边乱成一锅粥。”

朱翊钧猛地站起身,案几上的茶盏被带得晃了晃,溅出几滴茶水。

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头火气。

“备马,我亲自去看看。”

雨幕中,朱翊钧策马穿过湿滑的街道。

词人祠与衙门之间不过百步距离,张居正的人和他的人已经混在一处办公,这本是为了提高效率,却不想出了徐学谟这档子事。

盐场门口,十几个契奴跪在雨中,背上鞭痕狰狞。

徐学谟正指着他们破口大骂。

“不知好歹的东西!朝廷放你们自由,给你们活计,还敢挑三拣四?”

“徐大人!”

朱翊钧翻身下马,雨水顺着斗笠边缘流下。

“这是做什么?”

徐学谟转身,三十出头的脸上满是戾气。

“朱大人来得正好,这些刁奴——”

“先让人起来!”

朱翊钧打断他,声音不大却不容置疑。

“淋病了谁去采盐?”

徐学谟脸色变了变,终究挥了挥手。契奴们互相搀扶着起身,眼中既有恐惧也有怨恨。

朱翊钧看在眼里,心头一沉。释放契奴本是为了充实劳力,缓和矛盾,如今反倒激化了。

“徐大人,借一步说话。”

朱翊钧将徐学谟拉到一旁屋檐下。

“高阁老让你分管此事,不是让你用鞭子管人的。”

徐学谟冷笑。

“朱大人倒是菩萨心肠。可这些契奴大字不识,连最简单的工序都学不会,不加惩戒,如何立威?”

“立威?”

朱翊钧眯起眼睛。

“徐大人,你可知道这些契奴中有不少是倭寇掳来的沿海百姓?他们本就对官府心存芥蒂,你再这般对待,是想逼他们造反吗?”

徐学谟脸色一僵。

“朱大人言重了...”

“言重?”

朱翊钧压低声音。

“台州卫刚传来消息,倭寇正在大规模集结。若这时候内部再乱起来...”

他没说完,但意思已经很明显。

徐学谟终于有些慌了。

“这...下官考虑不周。”

朱翊钧叹了口气。

“去请个大夫来,给伤者诊治。工钱照发,今日停工。”

说完转身走向自己的马匹,心中那股不祥的预感越发强烈。

回到衙门时,雨已经停了。

朱翊钧刚下马,就看到张居正站在廊下,似乎等候多时。

“张兄。”

朱翊钧拱手,两人自从合力扳倒高拱后,私交甚笃,私下都以兄弟相称。

张居正点点头,眼中带着探询。

“听说你又去盐场了?”

朱翊钧苦笑。

“徐学谟又惹事了。”

两人并肩走进内室,张居正亲自斟了杯热茶递过来。

“学谟性子是急了点,但能力还是有的。”

“能力?”

朱翊钧摇头。

“张兄,不是我说你,这差事真不适合他。契奴安置事关重大,一个不慎就会酿成大祸。”

张居正沉默片刻。

“你听到什么风声了?”

朱翊钧放下茶盏,四下看了看,确认无人后,才低声道。

“我刚从历港回来,那边的情况...很不对劲。”

“哦?”

张居正神色一凛。

“倭寇在大量采购粮食、铁器,港口停满了战船。”

朱翊钧声音更低了。

“更可怕的是,他们公开拍卖掳来的妇孺,一个壮劳力能卖到二十两银子。”

张居正手中的茶盏啪地落在桌上。

“竟有此事?”

“千真万确。”

朱翊钧面色凝重。

“而且买家不止倭人,还有红毛番和南洋商人。

张兄,这不是普通的海盗行径,背后有更大的图谋。”

张居正站起身,在室内来回踱步。

“难怪...难怪倭寇屡剿不灭。有如此暴利,自然有人铤而走险。”

“不止如此。”

朱翊钧从袖中取出一份密报。

“我派人查了,朝鲜南道、倭国九州、琉球冲绳等地,已经成了国中之国。特别是九州的大友宗麟,此人信奉洋教,手下火器犀利,有统一倭国之势。”

张居正接过密报,越看脸色越难看。

“若真让他得逞...”

“届时我大明沿海将永无宁日。”

朱翊钧接话道。

“张兄,必须早做决断。”

窗外暮色渐沉,最后一缕夕阳透过窗棂,在两人之间投下斑驳的光影。

张居正沉思良久,突然抬头。

“得给朝廷说清楚,请徐阁老派使团去朝鲜、倭国、琉球,联络他们一起荡寇。”

朱翊钧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