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停下!检查!(1 / 2)

“届时诸国使团齐聚京师问罪,看那朱翊钧如何自处!他那织造局的丝绸茶叶,怕是要烂在仓库里了!”

密室内爆发出一阵压抑的笑声,唯有严嵩依旧面色沉静。

他轻咳一声,众人立刻噤声。

“胡宗宪那边...”

严嵩缓缓道。

“不能再拖了。”

张经面露难色。

“胡大人毕竟是抗倭功臣,若贸然动手...”

“功臣?”

严世蕃冷笑。

“他现在整日与朱翊钧密会,谁知道在谋划什么?父亲,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严嵩长叹一声,从袖中取出一封信。

“老夫会再给他一次机会。若他执迷不悟...”

老眼中寒光一闪。

“东海倭寇猖獗,死个把官员,再正常不过。”

众人心头一凛,明白这是要借刀杀人。鄢懋卿最先反应过来,谄笑道。

“阁老深谋远虑。下官这就去安排海盗之事,保证三日之内,必有商船遇袭的消息传来!”

严嵩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

“记住,朱翊钧要变的不仅是税法,更是圣人之制。若圣人之制垮了,便是亡天下。我等身为士大夫,守土有责。”

“谨遵阁老教诲!”

众人齐声应和。

待其他人退下,严世蕃凑到父亲身边。

“父亲,您真要对胡宗宪...”

严嵩抬手打断儿子的话,从案头取出一幅字展开,正是胡宗宪当年赠他的”忠孝节义”四字。

“为父与他,终究是道不同。”

严嵩轻抚字卷,声音低沉。

“大明朝不能乱,圣人之道不可违。为此...老夫不惜一切代价。”

字卷被重新卷起,严嵩的手稳如磐石。

与此同时,金山卫北面的海岸线上,朱翊钧正与吕坤在渔民向导带领下,观察远处的倭寇水寨。

“大人请看。

“老渔民王老汉指着海面上星星点点的黑影。

“那些礁石后面,全是倭寇的临时营寨。涨潮时他们划小船出来,退潮就躲进去,官军根本拿他们没办法。”

朱翊钧眯起眼睛,海风带着咸腥味扑面而来。

远处礁石间,隐约可见竹木搭建的简陋棚屋,随着波浪轻轻摇晃。

“水师呢?为何不派战船清剿?”

朱翊钧问道。

吕坤苦笑。

“嘉靖爷的禁海令后,水师战船十不存一。现存的多是些老旧的福船,追不上倭寇的快艇。”

王老汉啐了一口。

“什么倭寇!十有八九都是沿海的泼皮无赖,挂着倭寇的名头打家劫舍罢了。真正东洋来的,反倒没几个。”

朱翊钧心头一震。

“此话当真?”

“老汉在这海边活了六十年,还能看走眼?”

王老汉指着远处的渔村。

“您看那些青砖大瓦房,都是走私贩子的家。

他们白天是良民,晚上就变成倭寇,连衣裳都不用换!”

吕坤低声道。

“大人,我之前调查发现,不少走私团伙背后都有地方豪强支持...”

“何止豪强!”

王老汉突然压低声音。

“老汉亲眼见过,有官船半夜给他们运货哩!”

朱翊钧与吕坤交换了一个眼神。年轻皇帝的拳头不知不觉已经攥紧,指甲深深掐入掌心。

“老伯,若朝廷重开水师,招募你们这样的渔民入伍,可有人愿意?”

朱翊钧突然问道。

王老汉眼睛一亮。

“那敢情好!咱们渔家儿郎哪个不是浪里白条?只要朝廷给口饭吃,谁不愿意打那些天杀的倭寇?”

朱翊钧站在礁石上,望着远处海面上星星点点的火光,眉头紧锁。

那些不是渔火,而是倭寇的船队,嚣张得连夜间都敢明目张胆地在近海游弋。

“大人,风大了,该回去了。”

吕坤拢了拢被海风吹乱的衣袍,低声劝道。

朱翊钧没有回头,只是抬起手示意他稍等。

他的目光扫过远处破败的卫所城墙——

那曾经是抵御倭寇的第一道防线,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连个站岗的士兵都看不见。

“吕大人,你看到了吗?”

朱翊钧的声音低沉而压抑。

“这就是我们大明的江山,我的子民。”

吕坤顺着皇帝的目光望去,只见海边村落里,几个衣衫褴褛的渔民正抬着一筐鱼往村外走,而几个腰挎长刀的倭寇大摇大摆地跟在后面,不时用刀鞘拍打渔民的后背催促。

“我...看到了。”

吕坤喉头滚动,艰难地挤出几个字。

朱翊钧突然转身,眼中燃烧着压抑的怒火。

“俞大猷没有夸大其词,沿海卫所已经名存实亡!我原以为九边已经够糟了,没想到这里更甚!”

他的声音在海风中显得格外凌厉,吕坤下意识地左右张望,生怕被人听见。

幸好这片礁石区荒僻无人,只有几只海鸥在头顶盘旋。

“大人息怒,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

吕坤压低声音道。

“我们回客栈再议。”

朱翊钧勉强压下胸中翻腾的怒火。

他最后看了一眼海上的倭寇船只,转身大步离开。

回程路上,两人沉默不语。经过一处村庄时,朱翊钧突然停下脚步。

村口几个孩童正在玩耍,他们唱着一首古怪的童谣。

“倭寇来,倭寇走,官府躲在后头抖。交钱粮,保平安,不交全村都杀完...”

朱翊钧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吕坤见状,连忙上前驱赶那些孩童。

“去去去,别在这里胡闹!”

孩童们一哄而散,但那刺耳的童谣却像刀子一样扎在朱翊钧心上。

“大人...”

吕坤欲言又止。

“不必说了。”

朱翊钧抬手打断他。

“我明白你的意思。民心已失,非一日之寒。”

两人回到镇上简陋的客栈,朱翊钧立刻让吕坤关紧门窗。

“吕卿,把这几日所见所闻都记下来。”

朱翊钧坐在吱呀作响的木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我要亲眼看看,这倭寇之祸到底到了什么地步。”

吕坤取出随身携带的笔墨,一边记录一边道。

“大人,据我观察,沿海百姓已对官府彻底失望。倭寇用屠城威慑,用银钱利诱,百姓们为了活命,不得不配合他们走私。”

“不仅如此。”

朱翊钧冷笑一声。

“我还听说有些百姓主动将子女送到倭寇船上,这是何等的荒谬!”

吕坤的笔尖顿了顿,墨汁在纸上晕开一小片。

“我听闻...倭寇会给这些人家银钱,比卖给人牙子还多。有些穷苦人家,实在是...”

“荒谬!”

朱翊钧猛地拍案而起,桌上的茶碗被震得叮当作响。

“大明子民,竟然要靠卖儿鬻女给倭寇才能活命?这是我的失职!”

吕坤连忙跪下。

“大人息怒!此乃前朝积弊,非大人之过。”

朱翊钧在狭小的房间里来回踱步,靴子踩在木地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