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边关明月,知己辞行(2 / 2)

立后之争,已如箭在弦,而这,远比一个王爷的倾慕,要复杂和凶险得多。

赵瑾离京后,朝堂之上似乎短暂地平静了一段时日。

然而,这种平静更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

后宫不可一日无主,中宫皇后之位空悬已久,如今巫蛊案风波已定,还有之前的朝堂纠葛,贵妃一党彻底倾覆,立后之事便自然而然地被提上了日程。

起初,只是一些较为边缘的官员试探性的上书,言语含糊,只言“中宫乃国本,宜早定,以安人心”。

赵珩将这些奏折留中不发,未予理会。

他心中自有考量,那个凤位,他只想留给一个人。

但他也深知,以林澜的出身——一个曾被打入冷宫、家族并无显赫权势的妃嫔,要一步登天成为皇后,必将面临巨大的阻力。

他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也需要为林澜积累更多的资本和声望。

她之前提出的水利改良方案已在部分地区试行,效果初显,赢得了不少务实派官员的私下称赞。

赵珩有意让她继续参与一些类似的事务,慢慢改变朝臣对她“以色侍人”或“机缘巧合”的片面看法。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那些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以及膝下育有皇子的妃嫔外家,绝不会坐视一个毫无背景的妃嫔登上后位。

很快,更具分量、目标也更明确的奏折,开始如雪片般飞向赵珩的御案。

这一日的大朝会,气氛便显得格外凝重。

在商议完几项军政要务后,一位资历颇老、门生故旧遍布朝野的御史大夫,手持玉笏,迈步出班,声音洪亮地奏道:“陛下,臣有本奏!”

赵珩端坐于龙椅之上,面容平静,看不出喜怒,只淡淡道:“讲。”

“陛下!”老御史深吸一口气,朗声道,“国不可无君,宫不可无后。

皇后母仪天下,统摄六宫,乃江山社稷之基也。

如今后位空悬,已近一载,六宫无主,非国家之福。

臣恳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早日册立皇后,定国本,安民心!”

此言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立刻引起了连锁反应。

数名官员纷纷出列附议,言辞恳切,引经据典,无非是强调立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赵珩静静听着,目光扫过底下黑压压的群臣,心中冷笑。

这些人,有多少是真正为了江山社稷?

又有多少,是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为了将来可能出现的“太子”之位?

待附议之声稍歇,赵珩才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立后乃国之大事,朕自有考量。

需得德才兼备,堪当母仪天下重任者,方可胜任。

此事,容后再议。”

他试图将此事暂时压下。

然而,另一波攻势接踵而至。

这次出列的,是一位与已故端妃(育有皇长子)家族关系密切的吏部侍郎。

“陛下圣明!”侍郎先是一记高帽戴上,随即话锋一转,“正因立后乃国之大事,臣等才不敢不竭忠尽言。

端妃娘娘在时,温良恭俭,诞育皇长子,有功于社稷。其家族世代忠良,诗礼传家。

若论德、论贤、论功、论家世,皇长子之母,实为皇后之位的上上之选。

且立嫡立长,乃祖宗法度,可安天下臣民之心啊!”

“臣附议!”

“侍郎大人所言极是!皇长子聪慧仁孝,若得其母正位中宫,于国于民,善莫大焉!”

支持立端妃(追封)或从其家族中另选贵女为后的声浪,顿时高涨起来。

这显然是一股极其强大的势力,他们打着“祖宗法度”、“立嫡立长”的旗号,占据着礼法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