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水利新策,朝臣折服(2 / 2)

然而,她并没有被这初步的胜利冲昏头脑。

她轻声提醒道:“皇上,试点才刚刚开始。

徐州地方势力盘根错节,工部那边恐怕也并非真心配合。

此法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他们明面上不敢反对,暗地里的阻挠,恐怕才刚刚开始。”

赵珩的笑容收敛了些,点了点头:“朕明白。这是一场硬仗。

不过,”他看着她,眼神坚定,“有朕在,有你在,我们联手,何惧之有?”

两人相视一笑。

时序流转,秋去冬来,几场寒雪落下,将紫禁城装点得银装素裹,肃穆而洁净。

这一日,天空放晴,积雪在冬日暖阳下闪烁着细碎的金光。

赵珩在御书房批阅奏折,林澜则在一旁的小几上,翻阅着内务府关于年后宫中用度节俭的新章程,不时提笔批注几句。

殿内暖意融融,气氛宁静而温馨。

然而,这份宁静被一份来自镇北王府的奏章打破了。

太监躬身将奏章呈上,赵珩展开一看,神色微动。

奏章是镇北王赵瑾所上,言辞恳切,言及边关冬日虽暂无大战事,但各部族动向需得时时警惕,他身为镇北王,职责所在,不宜长久离镇。

故请求即日返回北境,戍守边关,保境安民。

奏章写得冠冕堂皇,合情合理,任谁也挑不出错处。

但赵珩和林澜都心知肚明,这封奏章背后更深层的含义。

赵瑾这是在主动选择远离京城这个权力与情感的中心,以一种体面而决绝的方式,为他与林澜之间那一段尚未开始便已结束的缘分,画上一个句号。

赵珩放下奏章,目光复杂地看向林澜。他将奏章递了过去,声音平稳:“瑾王上书,请旨返回北境。”

林澜接过奏章,快速浏览了一遍,心中亦是百感交集。

她对赵瑾,始终存着一份感激。

在她初出冷宫、步履维艰之时,他是少数给予她善意和轻松氛围的人。

诗会上的维护,平日里的风趣谈吐,都曾是她压抑宫廷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即便后来因赵珩的醋意引发风波,她也从未真正责怪过赵瑾。

她清楚,他并未有过任何越矩的实际行动,那份好感发于情,止于礼。

如今,他选择主动离开,既是为了避免三人之间可能持续的尴尬,更是因为他看清了林澜与皇兄之间那不容旁人置喙的深刻情谊,他选择了成全与放手。

这份胸襟与气度,让林澜由衷地敬佩。

她轻轻放下奏章,迎上赵珩探究的目光,坦然道:“王爷深明大义,心系社稷,是朝廷之福,边关将士之幸。”

赵珩凝视着她,见她眼神清澈,神色平静,并无丝毫留恋或不舍,心中最后一丝因赵瑾而起的微小芥蒂也彻底烟消云散。

他点了点头,提笔在那份奏章上批了一个苍劲有力的“准”字,并附加朱批,嘉奖其忠勇,嘱其保重。

圣旨下达的当日下午,赵瑾入宫辞行。

他先去觐见了皇帝赵珩,兄弟二人在御书房内闭门谈了近一个时辰。

无人知晓他们具体谈了什么,只知赵珩再出来时,眼神中少了几分帝王的审视,多了几分属于兄长的复杂情愫。

而赵瑾,依旧是那副潇洒不羁的模样,只是眉宇间沉淀了些许边关风霜磨砺出的坚毅。

辞别皇兄后,赵瑾并未立刻出宫,而是请旨,想向太后和沈妃娘娘辞行。

太后那边自是依礼相见,说了些勉励的话。

随后,他在宫人的引路下,来到了林澜所居的宫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