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医学院初设(1 / 2)

自从弘毅塾重新开讲以来,最让陈凡担心的女子学院反而意外的有了不错的开始。

除了教授四书五经的弘毅塾与女子学院之外,其它预先策划的各学院,这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处于闲置的状态。

别武学,现在南直因为苏时秀的支持,已经决定,武举考核就采用泰州团练的办法。

虽然泰州团练的办法也是围绕武力、战术和军事理论三个方面展开,但考核的内容在陈凡看来实在太过古老。

例如武力方面的考核一共有四项,一是基础体能,二是骑射、三是步射、四是刀枪器械。

其中器械里压根没有越来越流行的火器射击这个项目。

其它如军事理论考试。

所谓的军事理论考试,其实就是背书考试,考生要在限定的时间内默写出《孙子兵法》等节选内容。

按照陈凡之前的设想,在这一个科考试中,考生应该结合案例,以策论的形式分析战略走势。

因为武举是考察武官的考试,如果一名武官对战略没有基础的研判,在战术上当然无从下手。

你都不能理解形势的错综复杂,那在战场上就只能死板、教条的执行上峰布置的战术任务,而不能临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如何在完成军事任务时,更好的贴合战略的需要。

这一科除了策论之外,在陈凡看来,不应该死板的默写兵书,而是根据兵书出题,解决战场实际问题。

这样一来,这一科既考察了武举考生的战略思维能力,又考察了考生的战术研判能力。

可能有人会说,你一个武举考什么战略思维,那都是高级军官应该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在大梁,没有所谓的“高级军官”,受限于体制制度和军官识字率的问题,领兵的大多都是苏时秀这种文官。

陈凡的设想,就是要通过武举,打破文官对军队决策层的垄断,要通过武举培养出职业军人,不然,以文御武,永远都是一个死循环。

在陈凡的构想中,武举中另外两个最重要的考点,一是负重奔袭,二是火器操作。

不管战争形势怎样发展,陈凡相信,军队的大范围机动能力,永远都是必考的项目。

而火器,则是代表了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

可惜,他的设想,暂时只能束之高阁。

武学的发展,还需要机遇的产生。

但在医学院上,陈凡已经有了想法,因为这些日子郑奕的病情,陈凡跟王照越来越熟,他跟王照讨论过医学院的事情。

王照是苏州人,国初时因为战乱,举家从苏州搬迁至海陵,他本就是医学世家,一辈子又无儿无女,早就想将自己一身的医术传以后人,但还是那个问题。

这年月,大部分人都不识字,就算识字,系统读过书的人也不多。

陈凡的想法是,由弘毅塾教授公共课程,这公共课程首先是学习儒学经典。

为什么学医也要学四书五经?

因为大梁的医者需要首先研读《内经》、《伤寒论》等古籍,文学功底首先便决定了其理论理解的深度。

王照家本就是“医儒传家”的家族,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要学习基础算学,药物配伍剂量的计算,比如“君臣佐使”比例问题等等,都需要基础算学的支撑。

还有自然科学与本草学。

药物识别需要植物学基础,针灸经络需要人体解刨的关联,当然这时代不可能提供大体老师,不过华夏先人已经给想了办法,医学生入学时,每日都会有木偶模型替代真正的人体。

其余文化基础课、伦理律法课、实践医疗实习、野外生存训练都是陈凡给医学院设计的基础课程。

王照听完陈凡的设想后,与陈凡一拍即合,不过他也提出了意见,自己的正德堂经营多年,多少患者都是冲着他和正德堂的名声而来,他不可能直接关了正德堂,甩下两个徒弟,就搬去弘毅塾只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