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诗会(1)(2 / 2)

郑奕点了点头,脸上的神情明显松了口气。

陈凡将众人召集过来,给大家分析诗题,首先是鲥鱼,鲥鱼作为长江丨三鲜之首(刀鱼、鲥鱼、河豚),自太祖年间就成为大梁的固定贡品,因为运送鲥鱼入京,需要冰船快马,昼夜疾驰千里,朝廷为此还制定了严苛的《鲥贡制度》,导致有人说【一鲥之费,中人之产】,洪升出这题,明显有针砭时弊的意思。

其二,节气、人物、钟声,这些题目都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

节气是诗会常备的题目,一般都会有这题,显然是给诗作能力不佳的学童准备的。

而人物题,既然来了镇江,当然要歌颂一番镇江此地人物,这也是老题。

至于钟声,则是偶然,刚刚三响只闻两声,洪升也是有感而发出得题目。

最后是砚台,有人会问,为什么洪升会出个砚台的题目,镇江又不出产砚台。

说到镇江的砚台,就不得不提米芾与镇江的渊源了。

米芾号“米癫”、“穿砚”,晚年时定居镇江,因崇宁党禁期间其友苏轼、黄庭坚遭贬,他便选择了镇江这一非政治中心(北宋属两浙西路)作为隐居地。

陈凡觉得洪升就是因米芾“穿砚”之号,以及他与镇江府的这段故事,故而出了此题。

众人听到他这么一讲解,心中也全都了然了。

马九畴首先到:“山长,我非诗材,便挑个简单点的,就【节气】这题如何?”

陈凡知道,他应该是有了腹稿了,于是转头看向他人。

王北辰道:“夫子,我家常年在水上营生,鲥鱼我最熟悉,我选鲥鱼为题。”

“好!”

黄韬:“那我选人物吧!”

黄韬这个孩子有点沉默寡言,跟他爹黄老八一样,陈凡有点拿不准,于是开口道:“你选人物,可知镇江人物?”

黄韬道:“我不知镇江有什么出名的人,但曾经路过镇江的人,也可以写吧?”

陈凡闻言顿时来了兴趣:“刘寄奴?还是米芾、辛弃疾、苏轼?亦或者沈括?”

黄韬摇了摇头:“回禀夫子,我曾与我爹跑船时来过镇江,路过韩桥,我爹给我说了韩世忠的旧事。”

陈凡笑着指了指黄韬:“原来你跟你爹来过圌山?”

黄韬点了点头:“来过,不过只在山脚下,并未上过山。”

原来这“韩桥”是圌山脚下的一座石桥,据说是宋时,韩世忠扼守圌山时,为了方便军队进出而架设。(解放后,桥的北面建了水泥桥,原韩桥被拆除,现仅存桥墩痕迹。附近的老百姓为了纪念韩世忠,将这座小石桥命名为韩桥,其附近的村落也因此被称为韩桥村,至今仍然存在。)

陈凡道:“镇江和韩世忠的地方不仅韩桥一处,著名的黄天荡战金兀术就在镇江!还记得黄天荡一战吗?我给你们说过这个故事的。”

黄韬闻言,眼睛一亮:“记得!”

“嗯!一会儿尽力而为,诗作得自己满意即可!”

“是!”

众人哄然应诺,但心里全都憋着股劲儿。

(评分掉了0.1!)

(心中郁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