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祭祀!启奏!(2 / 2)

虽然朱允熥让人修改了一下祭祀的流程,使得自己参加的时间大幅减少,但有些地方是不可能减掉的。

朱允熥也没有兴趣,更没有精力去记住那些繁琐的流程,如何动作,说什么话,做什么事等等。

这就需要一个人在旁边提点了。

赵瑞身为他的贴身大太监,是早已拟定好的人选。

仓促之际,也不可能再换人。

护卫工作本来便一直归徐妙锦管,她因为是女子身份,也不参与祭圣大典,正好由她去做这件事。

朱允熥其实并没有太在意,只是简单认为这样不太好,不能坏了规矩,给未来埋下隐患,才让赵瑞马上去更正。

也是为了让行动告诫天枢司的护卫,以后这种事情,绝不允许再发生。

那么,未来就算有人下这样的命令,护卫们也会认为不对,会主动抵制并将情况汇报给他。

这就能更好的确保自身的安全了。

这才是朱允熥的目的。

他不能在这件事上去责罚天枢司的护卫,毕竟,他们也只是听令行事。

朱允熥很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告诫他们,以后绝对不允许此类事情发生。

赵瑞连忙应声,随即出去安排了人手,前去向徐妙锦启禀。

此时,祭祀大典已经进行到了请皇帝出去的时刻。

赵瑞当即在前方领路,带着朱允熥走向正中间的前面。

“参见陛下!”

参加祭祀的王公大臣、勋贵、大儒以及孔姓子孙,一齐行礼。

朱允熥示意他们平身后,随后是一系列的祭祀仪程。

朱允熥亲自展开早已写好的祷文,念道:

“煌煌圣祷,以告天下”

“维大明三十一年,岁在戊寅,九月辛酉,皇帝允熥,谨备太牢之祀,香帛之仪,亲率文武百官、海内大儒,致祭于先师文宣王孔子神位前,曰:”

“呜呼先师,万世之表!德侔天地,道贯古今。”

“删述六经,为万世垂宪;肇启文明,为生民立极。”

“有华夏之邦,则有夫子之道。”

“朕以菲德,承继大统,夙夜忧思,唯恐有负天心、有负祖宗、有负圣教。”

“然,道有本末,学有流变。”

“后世学者,或拘于章句,或囿于门户,多言“尊卑之别”,而忘“大道之公”,致使圣学蒙尘,微言大义有所不彰。”

“此,非先师之过,乃后学之失也!”

“朕以为,先师之道,其核心精髓,唯“天下为公”四字而已!”

“历代尊号,犹未足尽先师之万一。”

“为彰圣德,为显大道,朕今日于此,告祭天地,追尊先师为‘大成至圣先师’!”

“‘大成’者,集往圣之智慧,合古今之道也;‘至圣’者,德配天地,万世师法,再无其上!”

“今既正其名,当力行其道。”

“为光大‘大成至圣先师’之教诲,朕于此昭告天下万民:”

“自明年始,大明全境,凡我子民,无论宗室、官宦、士绅、商贾、走卒、黎庶,奴婢之,无论男女,不分贫富贵贱,一体行六年义务教化!”

“凡年满六岁之童,皆须入学读书。”

“国家设学堂,备师资,发教材,授《四书》、《五经》之精义,亦授格物、算术、地理、博物之新知。”

“旨在启其心智,明其事理,使其知礼义,懂廉耻,长大成人后能自食其力,可报效国家。”

“朕之所愿,乃使圣人之道,不复为少数人之私学,而为天下苍生之公器!”

“愿我大明,人人皆可读书,户户皆闻弦歌。”

“以此为基,内可成君子之国,外可化蛮夷之邦,开万世不移之太平基业!”

“谨以此告慰大成至圣先师在天之灵。”

“伏惟尚飨!”

一篇祭文念完,下方的人群顿时皆震惊不已。

皇帝的祭文里面,宣布了三项事务。

一是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这一条,大家倒是没有任何异议。

无非是进一步抬高圣人的地位而已。

读书人乐见其成,孔氏子孙更是不胜欢喜。

二是宣布实施六年义务教育,并强调不论贫富贵贱,都得入学读书。

这无疑是影响天下的大事。

为此,朝廷恐怕要投入数不清的财力,物力,人力于其中了。

许多孩童一生的命运,也将就此改变。

在场的学政官员,不在少数,听到这个消息,皆是震惊无比。

许多人在心中暗暗疑惑,让所有孩童入学,这绝不是小事。

要办成此事,恐怕千难万难。

光是所需的经费,就不是一笔小数。

更别说还要聘用海量的教师了。

最重要的是,还要百姓们都配合,愿意送孩子进学堂。

虽然社会上流传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类的言论,但实际上,仍然有不少穷人,并不是很愿意送孩子去读书。

何况,这篇祷文里面,还强调了不分男女。

在此之前,除非是豪绅世家,普通百姓通常只会送儿子去读书识字的。

怎么让百姓都心甘情愿送女儿去念书,也是一个问题。

不过,说到底,这些事情要怎么解决,都是政务大臣和相关经办官员的事了。

他们总会有一个解决方案的。

就算最终“烂尾”,不了了之,没有能实际推行下去,也算是解决方案之一。

在场之人最关心的,还是争吵了许久的“新学”和“旧学”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陛下在祷文中明言,“天下为公”,才是儒家精髓本义。

如此一来,大家以后便再也不争吵了。

不料,朱允熥的祷文刚念完,下方却突然有人开口道:“陛下,臣有本要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