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君臣对弈,昭告天下!(2 / 2)

那茫茫大洋,便是吞噬人命的无底巨口。

勋贵世家们组建船队,派遣族人出海,皆是只让少量的族人担任指挥,带着船队出去,让雇佣来的的底层苦力去做工和搏命。

如此一来,即便真遇到什么不测,也只会损失有限的几个族人。

他孔氏一族,总不能真拿自家子弟的血肉,去填那海外的未知深渊罢?

至于财产损失,如今大明保险公司,只要花钱投保,保险公司便会照单赔付。

但族人死了,那就是死了。

保险公司只能赔钱,不可能赔命。

孔讷身为当世衍圣公,也是孔氏一族的族长,当然不愿意看到族人大批死亡。

只不过,圣命难违,他无力对抗罢了。

陛下的这条旨意,不仅将孔家人出海的风险大大降低,也为孔家留下了一条“狡兔三窟”的活路!

曲阜的根基固然重要,可若能将孔家的枝叶,散播至四海万邦,纵然一枝凋零,他处亦可复生!

这,才是真正的万世不移之基!

想通此节,孔讷心中大定,愈发感激涕零地叩首:“臣,谢陛下天恩浩荡!”

朱允熥含笑受了他这一拜,心中却是一片清明。

“狡兔三窟?朕要的,恰恰就是让尔等枝繁叶茂,直至再也认不清彼此的根在何处。”

这是昔日汉武帝“推恩令”的翻版。

看似是恩典,实则是最温柔的刀。一个盘根错节、凝聚力极强的孔氏宗族,将被分割成无数个互不统属、各自为政的“小孔家”。

百年之后,他们除了一个共同的姓氏,与陌路人何异?

华夏的百家姓,不都是这样的吧?

难道还真的同姓就算一家不成?

若果真如此,那些大姓的家人,要占到整个大明人口的十之一二了,哪还有别姓的生存之地。

事实上,大家都是各过各的,各归各宗。

并不会是因为同姓之人,就结成同盟,同进共退。

相反,不是聚居在一起的同族,对待其他同姓者,大多数时候,都与陌生人无异。

朱允熥要的,就是让高高在上的圣人后裔,也变成普普通通的百家姓之一。

毕竟,要真论“祖宗”,那整个华夏,谁还不是炎黄子孙呢?

君臣二人,心思各异,却在这一刻,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孔讷的“知趣”,让朱允熥龙心大悦,决定再给他一颗甜枣。

他温言道:“你是圣人嫡系子孙,又是朝廷亲封的衍圣公。”

“曲阜乃圣人根本,文庙祭祀,千年不辍,总要有个主祭之人。”

“你,便留下吧,不必前往海外了。”

这番话,不啻于天籁之音!

孔讷只觉一股暖流传遍四肢百骸,那一直紧绷的心弦,终于彻底松弛下来。

在这个没有气象卫星,没有准确天气预报,出海远航便如同与死神赌博的时代,对于他这等养尊处优的贵胄而言,没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

他再也维持不住衍圣公的仪态,只是一个劲地叩首,声音里甚至带上了一丝哽咽:“臣叩谢陛下天恩!陛下仁德,臣万死难报!”

朱允熥微微颔首,又补充了一道不可动摇的规矩:“不过,朕今日还要再定一条规矩。”

“从今往后,凡孔氏子孙,要承袭衍圣公之位者,必须先有海外游历开拓之功。”

朱允熥淡淡道:“昔日圣人周游列国,饱经风霜磨练,方成大道。”

“后世子孙,又岂能安坐家中,坐享其成?”

“唯有亲身历经四海风浪,胸怀天下之人,方能担得起这主祭文庙之重责,方不负圣裔之名。”

孔讷心中又是一凛。

这道旨意,无疑是给孔家的传承,上了一道严苛的枷锁。

天家无情,帝王之术,果然是恩威并施,半点不由人。

但他转念一想,这或许也并非全是坏事。

“玉不琢,不成器”,让那些生于安乐的子孙,去海外的风浪中历练一番,见识真正的天地之广,从中择优立继承人,亦是保住家族长盛不衰的正道。

一念及此,他再次叩首,恭声道:“陛下高瞻远瞩,臣遵旨谢恩。”

正事议定,朱允熥脸上的威严悄然隐去,换上了一副温和的笑容。

他不再谈国之大事,反而拉着孔讷,聊起了曲阜的风土人情,问起了孔氏家的家常琐事,言辞亲切随和,仿佛方才那位运筹帷幄、杀伐决断的帝王,只是一个错觉。

这,便是朱允熥的御下之道。

威,已立;接下来,便要施恩,要让臣子感受到天恩浩荡,从而心悦诚服。

单纯的威压,只会换来表面的顺从。

唯有恩威并济,方能收获真正的忠诚。

就好像父母要让儿女听话,仅靠家长的权威是不够的,还需要“亲情绑架”。

否则,即便孩童时代不敢反抗,长大了之后,亲情也会慢慢疏远。

表面上的遵从,和内心的真正臣服,是两回事。

一番家常闲话,气氛已是融洽无比。

就在孔讷原本紧张的情绪渐渐放松下来之时,朱允熥不经意间,抛出了那个他一直在等待的问题:

“对了,衍圣公。对于如今朝野上下皆议论纷纷的‘新学’,你以为如何?”

孔讷心中一凛,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他立刻收敛了所有闲适的神情,正襟危坐,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躬身答道:“回陛下,臣以为,方孝孺所创立的‘新学’,非是凭空创造,实乃是对先祖‘仁’与‘义而’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其核心要义,与先祖之教诲,一脉相承,实为当世儒学之正朔!”

孔讷当然知道皇帝陛下的倾向,这番话,他早已在心中盘算了千百遍。

孔家千年屹立不倒的根本,便在于永远与当朝的“正统”站在一起。

皇帝陛下的心思,就是孔家的态度。

“哦?”朱允熥终于发出了今日最为畅快的一声大笑:“好!说得好!”

他看着孔讷,眼中满是赞许:“既然如此,那便由衍圣公你,为这儒家正朔,亲自摇旗呐喊,如何?”

朱允熥淡淡笑道:“你以衍圣公之名,亲笔撰文,详述新学之精要,阐明其与圣人之道的传承关系。”

“文章写成,即刻以电报传回金陵,交由《大明日报》头版刊印,昭告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