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大明,正在进行深入的国土规划。
大明的大片土地,都被精心规划用于种植农作物和植树造林。
每年的粮食产量,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飞速增长。
这是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后所取得的成就,尽管黄河的溃堤说明其中潜藏的问题也不少,但整体上的成就仍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诸如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成功引进,也功不可没。
此外,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廉价铁器得以普及,农民手中拥有了更多高效的开荒工具,这也使得耕种面积不断扩大,为粮食增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朱允熥所制定的粮食战略是,基本口粮必须由大明自己种植解决,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
多余的粮食,可以用于出口。
然而,对于天然橡胶、胡椒、苏木、棉花,乃至木材等经济类作物,则主要依靠大量进口。
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首先,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最保险的。
大明现在的人口远没有后世那般稠密,可耕地资源完全能够充分满足国内百姓的需求,理论上根本无需进口粮食。
此前之所以仍有粮食进口,仅仅是为了解决短期内因需求爆发而产生的缺口。
随着农业的持续发展,后面再继续进口已毫无必要。
二是目前世界各国的粮食产量,实际上都是不太够自己本国百姓吃的。
虽然大明可以进口,但长时间这样做,无疑会激化大明与其他国家的矛盾。
让那些国家底层吃不饱饭的百姓,以为自己吃不饱饭的原因,是由于粮食出口给大明了,从而仇恨大明。
这不利于大明在海外树立光辉伟大的形象,并借此更顺利做生意的。
相反,从这些国家进口经济作物和其他资源就不一样了。
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后,他们的经济作物必须也只能出口给大明。
大明再向他们出口粮食,让底层的百姓都能吃得饱饭。
这种做法,将使得大明在世界各国的百姓眼中,形象更友好,更利于开展投资,贸易,以及矿产资源开发。
但这也意味着,大明既要成为一个工业国,也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农业国”。
好在大明也有这样的潜质。
通过水利工程建设,新的农作物种子引入,品种改良,科学种植技术推广,新式农药、以及鸟粪等天然化肥的广泛使用,大明的粮食产量,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蹭蹭蹭地往上涨。
短短数年,大明的粮食产量已经翻了一倍多。
困扰华夏百姓几千年的吃饱饭的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这也是为什么朱允熥救灾时,敢于让百姓敞开肚皮吃饱的原因。
现在的大明,还真的不缺粮。
可以预见的未来,朱允熥还有把握再将大明的粮食产量提升数倍,做到有相当多的粮食过剩。
由于煤矿广泛使用后,对柴木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再加上朝廷拨了真金白银,大力进行植树造林,中原地区原本因为过度砍伐而四处变得光秃秃的山头,肉眼可见的重新绿了起来。
出海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配合同时进行的工业技术革命,正让整个大明越来越欣欣向荣,日新月异。
黄河的治理,是一项非常难的工程,是困扰了华夏几千年的老问题,也是大明帝国走向工业化极为关键的一环。
故而,朱允熥才亲自前来。
大明的读书人,也并非没有见识。
陈铮治理黄河多年,自然清楚黄河之所以黄的原因。
听到皇帝陛下的话,他猛地一凛,惊讶抬头,望向眼前的帝王身影。
这一刻,陈铮忽然觉得皇帝的身姿越发高大起来。
自陛下登基以来,大力“科学”。
大明通过兴建粮仓、修筑水利、推广粪肥、并从海外进口粮食等一系列举措,让天下百姓得以温饱。
这是几千年来破天荒的第一次。
在此之前,即便史书上大肆吹捧的“盛世”,依旧有无数百姓食不果腹。
而今,大明在陛下的治理下,真正做到了路无饥民!
哪怕是此次洪灾肆虐、河南官场贪腐横行的背景下,灾民依旧得到了急需的粮食。
没有发生因为灾情而到处饿死人的事情。
更没有什么“人相食”的惨案。
要知道,“岁大饥,人相食”的记载,在史书中比比皆是。
都不用什么王朝末年,就是王朝鼎盛时期,局部地区因自然灾害而发生这种事情,都数不胜数。
也只有陛下,才做到了让此类悲剧,彻底消失。
陛下,当真是千古未有之明君!
陈铮对此毫无半分怀疑。
他方才之所以那般进言,是担心陛下为了治理黄河,做出什么不切实际的举动。
因为从过往的经验来看,陛下确实有“好大喜功”的毛病。
只是,陛下想做的事,最终都办成了。
陛下的“好大喜功”,也都有了极好的结果。
可他心中那份深深的担忧,却始终难以消解。
陛下是不是太冒进了呢?
大明的各项大工程,是不是有点太多了呢?
此刻,听到皇帝陛下言语中的笃定,陈铮的心顿时放下了大半。
自己失言犯错,陛下虽有几分怒意,却并未因此而暴跳如雷,丧失理智,反而在斥责之后,便继续娓娓而谈,对治理黄河的方略了然于胸,胸有成竹。
这才是真正的人君风范啊!
“陛下所言极是!”陈铮从震撼中回过神来,立刻进言道,“臣虽才疏学浅,然治理黄河多年,亦有几分浅薄经验。”
“臣以为,若要黄河长治久安,可采用‘束水攻沙’和‘遥堤防洪’两大措施,双管齐下。”
“‘束水攻沙’,即是修筑缕堤,将河道收窄,迫使水流速度加快。”
“利用水流的强大冲刷力,将河床底部的泥沙带走,从而减少河道的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