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定策!治水与用人!(2 / 2)

“至于‘遥堤防洪’,则是要扩大河滩的范围,在距离河床较远的地方,修筑第二道防线。”

“河滩内的居民将全部迁徙,但耕地可保留下来,并由朝廷给予免税的优待。”

“当雨季来临,黄河水位暴涨时,可任由河水淹没河滩,仅以遥堤来抵御洪水。”

“这样,黄河在汛期的行洪宽度可扩展数十倍,水流速度因此减缓,水势自然不再凶猛。”

“虽然看上去河面宽阔无边,却反而不似狭窄河道那般险象环生。”

“无论多大的洪水,皆可顺利泄入大海。”

“以此两法,再配合上游植树造林,或可使黄河从此长治久安。”

朱允熥深深地望了他一眼,语带玩味:“你倒是消息灵通,朕在朝堂上所言,竟被你打听得一清二楚了?”

陈铮心头猛地一跳,再次惊慌失措地跪地叩首:“请陛下明鉴!臣绝无私自打探圣谕之举,此番言论皆为臣治河多年之见,绝无刻意窃听。”

他辩解得急切而真诚,生怕被扣上窥探圣意、结党营私的罪名。

朱允熥淡淡一笑,并未深究,只是轻描淡写地摆了摆手:“如此说来,你所见与朕的思路倒是不谋而合了。”

“陛下高瞻远瞩,早已成竹在胸,臣方才不过是班门弄斧,在陛

陈铮一边说着,一边以头抢地,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敬畏与羞愧。

他心中确实惊诧不已。

这个治河方略,是他二十年来在黄河一线栉风沐雨、日夜操劳的经验总结,是陈铮铮引以为傲的毕生所学。

论及治理黄河的才干,他自认在大明朝无出其右者。

然而,当听到皇帝陛下说自己提出的方案,皇帝竟早在朝堂上与众大臣商讨过时,他如何能不震惊?

陈铮很清楚,皇帝绝不可能妄言欺骗他。

可问题是,这位年轻的帝王从未亲身涉足“河工”之事,甚至连黄河都没有亲眼见过。

远在千里之外的金陵城中,他竟能凭空想出自己冥思苦想二十年才得出的良策,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原来有如此之大。

陈铮在心中默默感叹。

转念一想,又觉正常。

陛下不仅诗词文章独步大明,更开创了“科学”一脉,带领着大明王朝迈入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

自己又算得了什么东西,怎配与陛下相提并论?

光是滋生出这种念头,他都觉得荒谬可笑。

陛下之才,天下何人不晓?

又岂是他陈铮能望其项背的。

陛下即便从未做过河工,可天资横溢,照样能洞悉治河的精髓,也丝毫都不足为奇了。

这等非凡的洞察力,正说明陛下乃是天定之君。

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虽然口中常言“忠君”,但骨子里,他们其实大多是瞧不起皇帝的。

他们坚信,自己身负经世济民的才华,皇帝只有得到他们的辅佐,才能成就千古帝业。

否则,便终将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这便是独属于文人的傲气。

文人们总觉得治理天下这件大事,“非我不可”!

这也是为何,文人入朝之后,总要与帝王争夺权力,希望皇帝能够“垂拱而治”,将治理天下的重任完全交由他们来承担。

说白了,就是他们从内心深处认为,皇帝能力有限,治理不好天下,唯有他们这些文人才能让江山稳固、百姓安康。

因此,皇帝只需安坐龙椅,做一个不插手政务的“虚君”,天下自然太平。

这种“非我辅佐不可”的思维,自儒家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刻入了每一个儒生的骨髓。

毕竟,连儒家圣人孔子,也同样怀有此等抱负,希望君王能完全听从自己的政治主张。

后世的儒生们学习孔圣人,自然也将这一深藏的“思想内涵”继承了下来。

然而,在大明朝,当今这位朱允熥皇帝,却是真正让天下的读书人打心底里信服。

他们头一次生出感慨:原来,陛下没有我们的辅佐,依然能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甚至更胜一筹!

陈铮思绪百转,耳边忽又传来朱允熥的声音:“既然你心中早有良策,为何之前不曾上报?”

“陛下!”陈铮从沉思中惊醒,忙不迭地解释道,“并非是微臣不愿进言,而是心中实有诸多顾虑。”

“‘束水攻沙’之法尚且好说,表面上看,只需用钢筋水泥修筑坚固的河堤即可。”

“然而,此法虽精妙,风险却也极高。”

“束水之后河堤更窄,水流更凶险。”

“一旦河堤被洪水冲垮,所造成的危害将远超从前。”

“要真正实施此法,还必须配合‘遥堤防洪’。”

“要推行‘遥堤防洪’,就必然要扩大黄河的行洪区域。”

“可黄河两岸,皆是肥沃的良田,百姓世代繁衍生息,居者甚众。”

“将他们尽数迁移,绝非易事。”

“这需要朝廷拨付巨额款项,更需要各级官吏通力合作,妥善安排。”

“否则,势必引发两岸百姓的强烈反对,甚至可能导致民变,后果不堪设想。”

陈铮深吸一口气,语气里透出深深担忧:“微臣正是出于这些考量,才不敢轻率进言,以免误国误民。”

“今日得见陛下有大禹治水之魄力,尧舜之贤明,臣方才敢放心将此计上呈。”

“却不想陛下心中早有韬略,倒是臣献丑了。”

“臣仍有一言上谏。”

“陛下若要实施此法,务必精心挑选廉洁能干的官吏,妥善安抚和安置百姓,万不可草率行事。”

朱允熥轻轻颔首,沉声回应:“朕知道了。”

他的目光转向黄河旁那片曾被洪水淹没的广袤良田。

虽然许多地方的洪水已然退去,但那被冲刷、淤积的水痕依旧清晰可见,触目所及,皆是一片狼藉、残败的景象。

“要办成此事,此人必须有极大的权力,可方便协调黄河沿岸各省官府衙门办事,又需怀有悲悯苍生之心,同时还得具备卓越的治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