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着无数关于朱家的传说。
他们的金币和宝钞堆积如山,财富比任何一个国家的国王都要多得多。
他们的产业,深入欧罗巴各个地区,深入诸多民众的日常生活。
朱棣和朱高炽父子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心中充满了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尽管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的财富翻了数倍,手中的资产都是能够持续生金蛋的优质产业。
但这里毕竟是欧罗巴,而不是大明。
大明银行、大明百货公司、大明日报等公司之所以能在大明呼风唤雨、无人敢惹,是因为他们的创办者是大明皇帝,他们的背后有大明朝廷为后盾。
可在欧罗巴,却没有这样的保障。
虽然欧罗巴是一个商业至上的社会,但财富如果不能得到足够武力的保护,那就如同一个三岁孩童拿着金子走过闹市,极其危险,随时可能引来无数觊觎的目光。
对此,朱棣父子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应对策略。
首先,朱高炽正式迎娶黛伊莎过门,与威尼斯总督之女联姻,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
可仅仅依靠威尼斯的支持还远远不够。
他们的生意版图远不止局限于威尼斯。
说到底,威尼斯也只是一个商业城邦,并没有能力出动军队远征任何一个欧罗巴公国。
对于其他国家境内的生意,仅仅依靠威尼斯的庇护,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个办法,便是巧妙地“拉大明的虎皮,扯大旗”。
他们通过舆论宣传,反复向欧罗巴各国的权贵强调,他们的背后站着一个强大无比的祖国,大明。
如果有人敢对他们旗下的资产下手,就等同于与大明为敌,最好在行动前认真掂量一下后果。
为了进一步增强威慑力,朱棣还邀请了欧罗巴各国的贵族,前来观看自家军舰进行炮击演练的震撼场景。
这一招果然产生了强大的震慑力,各国贵族见识到大明军舰的强大火力后,不敢再有任何轻率的举动。
然而,这也使得原本就不充裕的炮弹库存,变得更加少了。
他们已然唱起了“空城计”。
实际上,剩余的炮弹,再也支撑不起任何一场战争。
尽管朱高炽曾执掌大明制造局,对火药制造亦有所知。
可大明后期的火药工艺,已经变得极为复杂。
即使是朱高炽,也难已制造出和大明军工厂同等水平的炮弹。
子弹就更难了。
这个时代的子弹,制造工艺比普通炮弹更苛刻。
第三个办法,则是花费巨资,组建并训练一支庞大的雇佣兵团。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朱家旗下的雇佣兵团人数便达到了数万人。
当然,这并非是集中在一起的军队,而是分散在各个银行分行和商场,用于保护货物和金钱的安全。
他们要做生意,要运输,就需要人进行“武装押运”。
许多银行和商场,也需要“看护”。
尽管如此,朱棣和朱高炽父子仍然很快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也越来越深入欧罗巴各国的腹地,各国的统治阶层再也坐不住了。
他们无法容忍本国的经济命脉,被一个来自东方的商业大鳄所掌控。
于是,他们纷纷以立法或官方检查的名义,对朱家的生意进行滋扰。
一些本土的贵族商人,也开始想方设法地排挤他们,试图夺取他们手中的生意。
凭借着海量的财富,以及手握银行,在欧罗巴国际金融体系内呼风唤雨的能力,朱棣父子依然能与各国统治者周旋。
他们甚至敢于与一些蠢蠢欲动的国家公开叫板,利用其强大的财力震慑对方,让许多国家不得不投鼠忌器。
在欧罗巴民众眼中,身为“第一巨富”的朱家父子,俨然是比各国国王更有权势的存在。
然而,朱棣和朱高炽都非常清楚,这种“以财制国”的情况无法持续。
如果继续下去,他们凭借商业模式创新所建立的庞大商业帝国,迟早会在欧罗巴各国的联合围剿下,慢慢收缩回来,直至彻底瓦解。
一个跨国集团虽然能呼风唤雨,但到了各国国内,还是难以与有官方背景的“地头蛇”,或者说与官方本身相抗衡。
想要仅凭借财富本身,就控制各国的政权,终究还是太难了。
更别说,他们还是外来者。
哪怕受到民众的追捧,却难以获得本土统治阶层的信任。
当然,如果朱棣和朱高炽不追求完全掌控欧罗巴的话,那他们现在已经非常成功了。
作为商业大鳄,他们已经完全站稳了脚跟。
即使是退缩回来,他们的财富和影响力,在欧罗巴,恐怕还是没有哪个家族能比得上。
但他们的野心,显然远不如此。
毕竟,欧罗巴是他们家的“封地”,控制这里才是他们的目的。
就在朱棣和朱高炽感到危机重重、举步维艰的时候,一个重大的转机出现了。
来自大明的船队,浩浩荡荡地抵达了欧罗巴。
……
大明。
朱允熥站在了黄河大堤之上。
放眼望去,他立刻察觉到一丝异样。
在前世的他,也曾坐车经过黄河,亲眼见过黄河的真容。
在朱允熥的印象中,黄河平日里真正流淌了河水的河道并不算宽,相反十分窄小,看上去就像是一条“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