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1章 江宜化工的存亡(2 / 2)

他深知,作为市委书记,他不能仅仅从环保数据出发,更要考虑背后的社会成本、稳定大局和干部队伍的士气。

简单的关停,固然能最快满足环保要求,显示市委的铁腕,但也可能留下失业安置、经济下滑、干部寒心等更复杂的后遗症。

真正的领导艺术,在于在困境中找出一条可行的出路,而不是简单地二选一。

宋江脸上的寒霜渐渐融化,他示意两人坐下,自己也从办公桌后走了出来,坐到了他们对面的沙发上。这个细微的动作,让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不少。

“建国同志,标华同志,”宋江的语气平和了下来,“你们有担当,愿意为企业和百姓负责,这很好,比我预想中一味推卸责任要强。但是,光有决心是不够的。你们告诉我,怎么改?钱从哪里来?技术方案是否可行?多久能见效?如果不能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你们的决心就是空中楼阁。”

看到书记态度转变,愿意倾听,江建国和蒋标华立刻看到了希望。江建国赶紧汇报:“书记,我们初步有个不成熟的想法。第一,我们想请国内顶尖的环保设计院,对江宜化工进行全方位的环保诊断,制定最高标准的改造方案,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修修补补。第二,资金方面,我们打算多方筹措:企业自筹一部分,市财政支持一部分,同时我们希望能申请省里的环保专项扶持资金,甚至探索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绿色技术改造。第三,在整改期间,我们会妥善安置职工,开展技能培训,确保队伍不散、人心不乱。”

蒋标华补充道:“书记,我们也知道江宜化工设备老旧、工艺落后是根本问题。我们设想,能不能借这次环保整改的契机,推动其进行产业升级?从传统的化肥生产,逐步向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方向转型?这样既能解决污染问题,又能提升企业竞争力。”

宋江认真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沙发扶手。他在快速权衡。江宜市领导提出的思路,虽然困难重重,但并非完全没有可行性。

这不再是简单的“保”或“关”,而是提出了“治本”和“升级”的方向。

良久,宋江终于开口,道:

“好。既然你们有这个决心,也有初步的思路,市委可以给你们一个机会。但是,这不是无条件的。”

他的目光再次变得锐利:“第一,江宜化工必须立即全面停产,一天都不能拖!第二,给你们一个月时间,聘请国内最权威的机构,拿出切实可行、能达到最新国标的彻底整改和产业升级方案,以及详细的资金筹措计划,报市委常委会审议。第三,如果方案通不过,或者将来‘回头看’再出问题,你们两个,以及相关责任人,必须承担全部责任,主动辞职!”

这既是巨大的压力,也是一线生机。江建国和蒋标华几乎同时站起来,激动地表态:“请书记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绝不给市委、不给您丢脸!”

宋江放弃了自己最初“一刀切”的简单想法,选择了一条更艰难、更具挑战性的路。

这条路,考验的是江宜市领导的能力和决心,也考验着他自己作为决策者的眼光和担当。

他知道,这个决定有风险,但相比于冰冷的关停,这条可能让企业涅盘重生、让职工看到希望的路,或许才是真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