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撤往沁邬寨(1 / 2)

当平当寨血战三日、几乎打光了所有储备、连预备队都已押上的惨烈战报,通过秘密交通线传到敌后活动的李锐手中时,这位人民军的政治委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和警醒。

他反复看着战报上触目惊心的描述——“火油耗尽、箭矢所剩无几、预备队全部投入、伤亡持续增加…”,以及方劲松采取的“炮灰消耗”和“精锐混攻”的残酷战术,他的眉头紧紧锁住,心中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不能再这样硬拼下去了!”李锐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的光芒,“方劲松这是摆明了要用他的人力物力优势,活活耗死我们!平当寨的同志们已经完成了最艰巨的阻击任务,大量杀伤了敌人,为我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他们的战斗经验,比这座寨子本身更宝贵!绝不能让他们全军覆没在这里!”

他深知,陆鸣大队长制定的“坚守五天”的计划,是基于当时对敌情的判断。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如今方劲松改变了战术,如果还机械地执行原计划,无异于让平当寨的英勇战士们去送死!这不符合人民军“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根本原则!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锐下定了决心,他要承担起责任,临机决断!

他立刻铺开纸笔,以晋南地区前敌特派员的身份,写下两道命令:

第一道,是发给平当寨程木头、何虎的紧急命令:

“程、何二同志:平当寨三日血战,已大量消耗敌军,完成任务,功勋卓着!然敌势猖獗,意在消耗我军有生力量。为保存革命骨干,以备长期斗争,兹命令你部,立即放弃平当寨,于今夜伺机撤往第二道防线——沁邬寨!撤退不是失败,而是为了积蓄力量,更有效地打击敌人!你部宝贵的战斗经验,需尽快传授给沁邬寨及后续防线的守军!切记,战士的生命和战斗经验,远比一寨一地的得失重要!此令,李锐。”

第二道,是写给八义集总部陆鸣大队长的详细报告:

李锐在报告中,如实汇报了平当寨的战况,特别是方劲松战术的改变和我军面临的严峻消耗困境。他详细阐述了自己下令撤退的理由: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保存有生力量,传授作战经验,以空间换时间,准备长期斗争。同时,他根据平当寨的战况,郑重提出建议:

“…大队长:平当寨一战证明,火油在守城战中作用巨大,对敌人士气和攻城器械杀伤效果显着。恳请总部务必想方设法,加大火油(或类似燃烧物)的生产与储备!今后各寨防御,此物将为关键…”

写完后,他立刻唤来最可靠的交通员,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一封送往平当寨,一封送往八义集总部。

......

平当寨,夜,残破的寨墙上。

程木头和何虎借着微弱的火光,看完了李锐派人冒死送来的命令。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和深深的忧虑。

“老何…李特派员…和咱们想到一块去了。”程木头的声音沙哑而疲惫,“这寨子…确实守不住了。弟兄们…已经到极限了。明天官军再来一次总攻,我们…恐怕真要全军覆没了。”

何虎重重地点了点头,看着寨内横七竖八躺着的伤员和疲惫不堪的战士,眼圈发红:“李特派员说得对!我们不是逃跑!我们是战略转移!我们在这里拼了三天,打出了人民军的威风,也让兄弟们积累了宝贵的守城经验!这些经验,必须带到后面的寨子去!让更多的同志学会怎么跟官军斗!”

“可是…”程木头还是有些犹豫,“总部给我们的命令是守五天…我们这提前两天撤退,算不算…违抗军令?”

何虎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坚定:“老程!战场情况变了!李特派员是前委成员,有权临机决断!他的命令,就是当前最正确的选择!我相信,陆大队长知道实际情况后,也一定会理解的!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无谓的牺牲,而是把种子保存下来,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去!”

“对!”程木头终于下定了决心,“召集所有还能动的班排长以上干部,开会!”

在临时召开的战地会议上,程木头和何虎向骨干们传达了李锐的命令,并说明了当前的严峻形势和撤退的必要性。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几乎所有干部都支持立即撤退!

“指挥!指导员!撤吧!”一个浑身缠着绷带的排长激动地说,“弟兄们真的顶不住了!储蓄都快打光了!再守下去,明天就是等死啊!”

“对!撤到沁邬寨去!”另一个班长接口道,“咱们把这三天跟狗官军血拼的经验带过去!告诉沁邬寨的兄弟们,官军是怎么攻城的,咱们是怎么守的!让他们少走弯路!”

“咱们不是孬种!咱们是换了个地方,继续跟狗官军干!”

看到同志们如此深明大义,程木头和何虎心中既感动又酸楚。

“好!”程木头站起身,目光扫过一张张坚毅而疲惫的面孔,“既然大家都同意!那我们就撤!”

“但是,撤退不是溃逃!”何虎严肃地补充道,“我们要有计划、有秩序地撤退!”

“一、重伤员…由敢死队掩护,先行秘密转移!”

“二、能行动的轻伤员和战士,分批依次撤退,销毁带不走的武器辎重,在关键路段设置陷阱,迟滞追兵!”

“三、我和程寨主,带领断后部队,最后一批离开!”

“同志们!记住我们在平当寨流的血!记住牺牲的战友!把仇恨和经验带到沁邬寨!我们和官军的账,还没算完!”

“是!”

当夜,平当寨在经历了三天惨烈的血战后,在李锐的果断命令和守军将士的一致认同下,开始了有组织、有纪律的战略撤退。他们带着宝贵的作战经验和对敌人的深刻了解,悄然消失在夜色中,向着新的防线——沁邬寨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