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老爷的父亲,单名一个庆字,就是这位苏庆,接掌家业不到三年,又将苏家,带回了往日的风中之中。
他是怎么做的呢?
当然,得靠人提携。
从前苏家渐近败落,就是因为名声大噪之后,依旧专注在墨业上,而忽略了京中各层关系的打点,和联系上。
想着反正是好东西,名声也打出去了,御用两个字就是最好的招牌,还怕什么呢?
不想就是因为这份忽略,造就苏家此后,几十年的一蹶不振。
皇帝在时还好,用惯了的东西,内务府也不敢说换就换,苏家再淡于人情世故,也不便说下手就下手,说甩脸子就甩脸子。
可几年后皇帝一换,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户部力荐另家,说苏家的墨好是好了,坚如玉,丰肌腻理什么不在话下,却太过匠气,且内中所用草药其实不必,每每将苏墨说得好像仙药,其实于书写并不有利。
皇上龙体自然是要紧,墨中也要放些,因此苏家制墨必用药材,多是珍物,百益而无一害。
可到了传话人嘴里,那就成了另一番说辞。
皇上本就每日三餐五顿地养着,又有各色焚香,还有各宫主子们送来的补品小食,再加上御医们精心调理,若再加上墨中的药材,只怕多而不利,甚至趋害。
再说苏墨制方一向是家传秘密,谁知道他在里头放了什么呢?!
墨需研而书,又谁知道,那里头的药材会不会发散出来,久而久知,令龙体欠安呢?!
有的没的,只管在皇帝面前吹风,终于,吹得皇帝起了疑心。
因有前朝皇帝的御令,倒也不能说废就把人废了,苏家也算伺候过几朝天子,贸然而灭,只怕寒了老臣们的心。
虽不可废除,却可以漠视。从户部批出的每年收益,也越来越少。
于是顶着御用的名头,苏家库银渐涸。
家里大房子卖了,搬进小宅院,田地也比盛时少了一半。
苏庆的父亲,便在这样的境地中郁郁寡欢而终,
苏庆接手家业时,正值家中风雨飘摇之际。
他接手后的第一件事,不去后山土窑看墨,反收拾行装,带上家里最后一注银子,带上时年五岁的苏清鹤,也就是现在的苏大老爷,远山涉水,去了京城。
为什么去?
车夫说到这里,意味深长地看了二丫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