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议事大殿。
鲁肃带着诸葛亮走了进来。
文武大臣分坐两侧,为首的张昭等人脸上露出不屑一顾的表情。
在他们眼里刘备不过是一个败军之将,眼前这位号称卧龙的青年也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夫。
在他们看来这次的议事不过是刘备等人在摇尾乞怜乞求给他们一块容身之所罢了。
“呵。”
张昭一声冷笑率先发难。
“刘玄德携民渡江,好大的排场啊,这一大手笔还真是把“皇叔”的仁德之名昭告天下啊。“
张昭特意将“皇叔”二字咬得极重。
”既然这么有能耐怎么会新野、樊城尽失。现在还有颜面派人来我江东想要平等结盟,未免也太痴人说梦了吧?”
“莫非,阁下也想学那战国说客,凭一张利口,将我江东六郡八十一州,拖入曹操的滔天战火之中?”
话音落下,殿内响起一片附和声。
鲁肃脸庞冷汗直流,正欲起身为诸葛亮辩解,诸葛亮自己就站了起来。
只见他羽扇轻摇,对满堂的敌意视若无睹,径直走到殿中,对着上首的孙权,深深一揖。
“亮此来,非为乞援。”
“乃给吴侯贺喜!”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荒唐!”
张昭拍案而起,须发皆张,怒斥道:“刘备兵败如山倒,曹操大军压境,江东危在旦夕,喜从何来?你这山野村夫,颠倒黑白,简直不知羞耻为何物!”
“子布先生,稍安。”
孙权出言制止,身体微微前倾朝向诸葛亮,仿佛对他之言充满了兴趣。
“说下去。”
“喜,从何来?”
“亮,为吴侯备下三份贺礼。”
诸葛亮直起身,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双手呈上。
“此为第一贺礼——《江东士族改制及利益置换草案》。”
他一字一句,声音清朗,响彻大殿。
“江东豪族林立,盘根错节,以致政令不出柴桑,吴侯欲行新政,则处处掣肘。此顽疾,吴侯之心腹大患也。”
孙权听此一言好奇心更甚,眼中闪烁着好奇的神色。
“亮提议,成立‘江东参议院’,纳各大士族之首入内。参议院有议事之权,无决断之兵。将军府予其至高无上的政治名誉,予其通商、开矿、行盐之优先权。”
“但!”
诸葛亮话锋一转,陡然凌厉。
“江东的军、政、财、税大权,必须在十年之内,分三步,尽数收归将军府。此为置换。”
这番话,让孙权是十分的有兴趣。
但是张昭、顾雍等一众士族代表的脸色却变得十分难看。
“竖子,休得妖言惑众。”
“子布先生,稍安勿躁,待亮三件贺礼都拿出来后再说不迟。”
诸葛亮又取出了第二份卷轴。
“此为第二贺礼——《山越问题解决方案》。”
“山越乃江东百年顽疾,剿,则春风吹又生。抚,则桀骜不驯。症结在于,其民不识王化,亦无恒产。”
“亮之策,不剿,不抚。而是‘以工代赈’,‘编户齐民’。”
“可凭江先生新学之术,于山越聚居左近,开矿场,设工坊,办林场。山越之人,可以劳力换取我江东之粮、布、盐、铁。使其有衣穿,有饭吃,有所居。待其心安,再逐步纳入户籍,使其子女入学,化为我江东子民。”
“如此,则山越之患,可一朝而解。江东府库,更可添数十万能战之兵,百万勤劳之民!”
紧接着,诸葛亮继续拿出第三样东西,一本书册。
他将书册,呈于孙权案前。
“此为第三贺礼。”
“《江东策》”
“这正是我师江源结合江东实际,量身打造的“新学”改革总纲!它能从根本上解决江东的财政与民生问题!”
诸葛亮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股沛然莫御的力量。
“曹操因新学而强,如今北方的生产力,已非江东可比!此三物,可助吴侯在十年之内,军备、财赋迎头赶上,甚至,犹有过之!”
一直默然不语的周瑜,在看到书册的那一刻,不由身体剧震。
旁人或许只看个热闹,他身为三军都督,一眼就看出这本书册价值。
诸葛亮环视全场,声音朗朗。
“我家主公,颠沛流离,却始终以仁义为旗,汉室为名。他所代表的,正是推行这一切的‘大义名分’!他转战千里,屡败屡战,所积累的,正是治理地方、变法图强的‘宝贵经验’!”
“联合我家主公,江东得到的,绝非累赘!”
“而是一把,足以开启一个更强盛未来的钥匙!”
“吴侯!”
“这份贺礼,您可还满意?”
孙权激动得霍然起身。
“好!”
就在此时,一道清冷而锐利的声音响起。
周瑜一步踏出,挡在了孙权与诸葛亮之间。
“孔明先生之策,经天纬地,鬼神莫测,瑜,佩服。”
“但,纸上之策终是虚妄。”
“眼下,曹操八十万大军已饮马长江,江东存亡,只在旦夕之间。”
“瑜,想与先生,在这沙盘之上,先论一论这存亡之道!”
“好!“
孙权的眼中也是充满了期待,他也想看看当世两大顶尖智囊的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