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奶奶去世了(2 / 2)

周缝醒来,看到那些信件时睁大了眼睛:“我从不知道奶奶写信。”

他们并排坐着,读起最早的那封信。日期是周缝七岁生日那天。

“今天小缝七岁了,他父亲带回一块电子表作为礼物,孩子喜欢得不得了。可我总担心这个世界太快,快得让人忘记如何慢下来一针一线地绣一朵花。于是我决定开始写这些信,或许某天,会有人愿意了解一个老人心中的世界...”

接下来的几天,予安和周缝沉浸在奶奶的信件中。这些信有时几个月一封,有时几年才有一封,记录了她对生活、艺术和爱的思考。

有一封信特别吸引了予安的注意,日期是五年前,当时周缝正准备去国外参加一个重要的科技展览。

“缝缝明天就要去新加坡了,他兴奋地给我看那个‘智能绣花’的项目说明。我其实不太懂那些技术词汇,但看到他眼里的光芒,我知道这孩子找到了他的路。只是我担心他太专注于科技之美,忘记了针线最本真的触感。美不在于多么精巧,而在于能否触动人心...”

予安抬头看向正在厨房准备早餐的周缝,忽然问道:“你从来没告诉我,你的科技艺术创作最初是受奶奶影响的。”

周缝转身,擦着手走过来:“你怎么知道?”

予安把信递给他看,周缝读完久久不语,最后轻声说:“是啊,最初的想法就是来自于奶奶。我小时候看她刺绣,总觉得那么美的过程只有一个人能欣赏太可惜了。于是我想,能不能用什么方法让更多人看到针线起舞的美?”

他坐下来,眼神悠远:“第一个项目就是做了一个能放大并投影刺绣过程的小设备,奶奶是我第一个模特。后来才慢慢发展成现在的智能刺绣技术。”

予安握住他的手:“奶奶在信里说,她最骄傲的不是你获得了多少奖项,而是你始终保持着对美的敬畏。”

周缝眼眶微红,低头良久。

这天下午,他们决定按照奶奶的愿望,不举办传统葬礼,而是继续那个小型展览,对外开放三天,让更多人来分享与奶奶有关的记忆。

消息传出,前来的人出乎意料的多。不只是邻里老人,还有许多年轻人,甚至有几个从外地特地赶来的中年人。

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士指着展品中一幅小小的蝴蝶绣品,眼中含泪:“周奶奶可能不记得了,三十年前我母亲重病,家里困难,是周奶奶免费教我刺绣,让我能靠这个手艺补贴家用。这幅蝴蝶是我第一个作品,她居然还保存着。”

一个年轻女孩说:“我是美院的学生,大三时来做民间艺术调研,周奶奶不仅耐心回答我的问题,还教我基本的针法。后来我的毕业创作就受了她的启发。”

予安和周缝忙碌地接待着每一位来访者,听他们分享与奶奶的交集。渐渐地,他们发现奶奶的影响力远比想象中大——她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绣娘,更是许多人在迷茫时刻的指引者。

傍晚时分,人流渐稀,一位白发老人迟迟不愿离去。他拄着拐杖,在一幅山水绣品前站了许久。

“这幅《远山》,是我设计的。”老人最终开口,声音沙哑,“五十年前,我和周姐姐一起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