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官道相遇(2 / 2)

“但我能告诉你们路。”张熊指着南方,“沿着这条路往南走五里,有个三岔口,路边有棵老槐树,树杈上挂着个红灯笼,是商栈特意挂的,怕你们走错。往左拐走三里,就是华夏朝的商栈,这会儿应该熬上粥了,是小麦粥,管够。”

灾民们的眼睛猛地亮了,像黑夜里燃起的星火。“真的?”“官爷没哄俺们?”“八里地……俺们能走到,就是爬也能爬过去!”窃窃私语声像潮水般蔓延开来,绝望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生气。

“哄你们有什么好处?”张熊哼了一声,手指叩着马鞍上的铜环,发出“当当”的轻响,“但你们得答应我,从马车两边绕过去,不准碰车帘,不准靠近货物。要是敢伸手,别怪我弓箭不长眼!”他的语气虽然严厉,但眼神里的警惕已经少了些。

赵老栓连忙弯腰去摸地上的枣木棍,赵柱赶紧跑过去捡起来,塞到他手里。老汉对着张熊的方向作揖,枣木棍在石板上磕出“笃笃”声,像在磕头道谢:“多谢官爷指路!俺们都是老实人,绝不敢碰商队的东西!赵柱,快给官爷磕头!”

赵柱“扑通”跪在地上,额头磕在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一下,两下,三下,直到额角泛红。灾民们也跟着纷纷道谢,声音里带着劫后余生的哽咽,有人甚至哭了出来,那是绝望中看到希望的泪水。

“都起来吧,赶路要紧。”张熊别过脸,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扔到离他最近的妇人面前,“给孩子的,就这一个,再多没有了。”

油纸包里滚出个黄澄澄的窝头,掺着玉米面和黄豆面,还冒着点热气,散发着淡淡的粮食香。妇人愣住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抓起窝头对着张熊连连磕头,眼泪砸在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她小心翼翼地掰了一小块,塞进孩子嘴里,看着孩子艰难地咀嚼,眼泪流得更凶了。

赵老栓颤巍巍地转过身:“大伙儿听着!从两边绕过去,脚底下轻点,别碰着官爷的马车!谁要是敢乱来,俺这把老骨头第一个不答应!”

灾民们像水流绕着礁石,分成两列从马车旁挪过。有人走得慢,帆布蹭到后背,吓得赶紧往前蹿,差点摔倒;有个小姑娘盯着马车上的杏黄旗,被母亲一把拽走,小声呵斥:“别乱看!赶紧走,晚了粥就没了!”;那个断腿的汉子用手撑着木板,一点点往前挪,尽量远离马车,生怕碰坏了里面的东西。

张熊骑在马上,手一直按在刀柄上,直到最后一个灾民走过,他才松了口气,冲护卫们使个眼色:“收队,赶路。”

商队重新启动,车轮碾过石板路发出“咕噜咕噜”声,与马蹄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单调的歌谣。张熊回头望了一眼,灾民们的队伍像条灰色的长龙,在夕阳下拉得老长。最前面那个瞎眼老汉的枣木棍又开始“笃笃”作响,像是在为大家加油,也像是在丈量着通往新生的距离。

而此时的灾民队伍里,气氛明显活泛了。“听说了吗?前面真有粥棚!还是小麦粥!”“刚才那位官爷还给了个窝头呢,看着就好吃!”“八里地,天黑前准能到!加把劲!”大家互相搀扶着,脚步比刚才轻快了许多,连呼吸都顺畅了些。

赵柱扶着爷爷,突然问:“爷,商栈的粥,能放糖不?俺长这么大,就吃过一次带糖的粥,是去年俺爹偷偷给俺买的。”

赵老栓笑了,脸上的皱纹挤成朵菊花,露出没剩几颗牙的牙床:“说不定还有肉丁呢。到了那儿,让你先盛满满一碗,管够!”

“真的吗?那太好了,呵呵呵呵。”赵柱高兴地笑着,清脆的笑声像风铃一样,在队伍里传开。

“呵呵呵呵……”邻近的百姓也跟着笑着,大家都清楚,这只是赵老栓哄孙子开心的,粥里大概率不会有糖,更不会有肉丁。但即使只是一碗稀稀的小米粥,那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足以让他们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勇气。

夕阳的余晖洒在官道上,将灾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像一条通往希望的路。他们不知道,前面等待他们的不仅有热粥,还有一个全新的开始——一片能让他们安稳耕种、不再挨饿的土地,一个能让他们堂堂正正活下去的家。而那支商队,也继续朝着永乐城前进,车辙印在石板路上,与灾民们的脚印重叠在一起,像一首无声的歌谣,诉说着苦难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