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曜迅速翻看完那些有用的供词,“所以,那位鞑靼王女改名换姓来到我们大魏,只是天真任性,并不是带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负责跟他汇报审问结果的男青年点点头,“目前看来确实如此。”
常曜略一沉吟,“行,我知道了。你让人好好把他们都给我看起来,别让人跑了,但也莫要苛待。”
大魏和鞑靼基本每年都要打好几次仗,那什么鞑靼王女,就算她意图潜入大魏,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政治目的,常曜也不可能就这么把她给放回去。
等到负责汇报审问结果的年轻男子离开,常曜提笔写了封折子,让人快马加鞭送去京城,呈给皇帝。
他也好,他爹也罢,他们都只是戍边武将,可不负责用这位鞑靼王女做筹码,跟鞑靼王庭换取利益。
这种需要不停费脑子、耍心眼儿的活儿,就还是交给朝中的那些文臣去处理吧。
大家各司其职,他们大魏才能一天更比一天欣欣向荣嘛。
理直气壮把这既烦人又琐碎的活计推出去,常曜神清气爽的呼出一口气。
他招手喊来自己的侍卫统领,“那胡商带来的东西,他已经悉数捐献出来,你挑个可靠的人,把这封折子和那些东西,一并送去京城,呈给皇帝。”
没错,为了保命,那位胡商首领主动提出,要用自己这次带到大魏的所有宝石、香料、皮毛等珍贵物品赎罪。
他原本的计划,是把这些东西分一半给包括常曜在内的边军将领,剩下的另外一半再通过常曜呈送皇帝。
然而常曜是何许人?他可是毁家纾难这种傻气又可敬行为的继承者和执行者。
从前朝末年,军饷军需开始被大幅克扣的那段时间开始,常家就一直在用自家私产贴补军中将士。
为了能够在中原动荡不安时死死守住北境,不让异族有机会进犯中原,不仅他祖父、父亲、叔叔以及他自己,甚至就连他祖母、母亲、姑姑、婶子等一众女眷,也都拿出了她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嫁妆。
到后来,他们甚至连他叔祖家、舅公家、堂叔家、舅舅家、姑父家、岳父家,甚至他叔叔们的大小舅子家,军中其他将领家,以及他们祖孙三代的很多知交故友家,也都“洗劫”了一个遍。
若不是大魏建朝之后,皇帝和太子都曾私下贴补他们,让他们一家以及他们的亲戚、朋友、下属家,都能照着账本狠狠回一波血,他们现在也没那个财力舒舒服服、锦衣玉食的过日子。
为了戍边甘愿倾家荡产的人,可不会为图小利,就主动将自己的把柄递到别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