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真真假假的关系(1 / 2)

大明辽国公 空樱 1826 字 21小时前

回到辽国公府邸,用过晚膳,朱植屏退下人,对常孤雏道:“姐夫,近来朱高炽总往我府里跑,话里话外总绕着军政上的事,怕不是……”

常孤雏放下茶盏,指尖在桌面轻轻点了点,沉声道:“我晓得他的来意。京里的风,多少能吹到辽东来。”

他抬眼看向朱植,目光沉静,“你且照旧应付着,不必露半分破绽。这时候,最忌打草惊蛇。”

朱植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每次都岔开话头,没让他探着什么。只是他这般频频上门,总有些碍眼。”

常孤雏淡淡一笑:“他要走的路,比你我难。想在辽东寻些助力,也在情理之中。咱们只需稳住阵脚,把自己的事办妥帖了,任他怎么绕,也掀不起浪来。”他顿了顿,又道,“往后他再来,你该见见,该聊聊,只别往深里去。时机不到,不必撕破脸。”

朱植应了声“晓得了”,心里的那点疑虑,经姐夫这几句话,倒消了大半。

窗外夜色渐浓,府里静悄悄的,只远处传来巡夜兵丁的脚步声,沉稳而规律,像极了此刻两人心中的盘算。

日头刚过晌午,辽东城门下的尘土还没被风完全吹散,远处就传来了“嘚嘚”的马蹄声和车轮碾地的轱辘声。

守城的士兵直了直腰,眯眼望去,一队商队正缓缓靠近——领头的是个满脸风霜的中年汉子,腰间别着沉甸甸的钱袋,身后跟着十多辆马车,帆布盖得严严实实,只偶尔从缝隙里漏出些绸缎的光泽和瓷器的幽蓝。

“停下,例行检查。”士兵上前一步,手里的长枪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商队领头的汉子连忙翻身下马,脸上堆起熟稔的笑,从怀里掏出通关文牒递过去:“官爷辛苦,咱是北平来的老熟人了,这是文书,您过目。”

两个士兵接过文牒,仔细核对起来——姓名、商号、货物清单、出发地、目的地,一样样比对,另几个士兵则掀开马车帆布,探头查看。

绸缎、茶叶、瓷器、还有些精致的木梳铜镜,都是辽东稀缺的物件。

“嗯,没错,”一个年长些的士兵把文牒还回去,指了指最后一辆马车,“这车里装的啥?清单上没写这么细。”

汉子连忙解释:“哦,那是给辽东府尹带的几匹上好的云锦,上次府尹大人托咱带的,忘了写进清单里,您看……”他说着,还不忘给士兵递上一小包茶叶,“点心意,官爷尝尝鲜。”

士兵摆摆手,没收茶叶,只掀开那辆马车的帆布看了一眼,见确实是几匹叠得整齐的云锦,便直起身道:“行了,都是老规矩,放行吧。”

汉子松了口气,连忙道谢,又招呼着伙计们:“好了好了,走了!”

马车重新启动,轱辘声再次响起,慢慢穿过城门。

守城的士兵望着商队远去的背影,其中一个年轻些的忍不住问:“张哥,北平来的商队每次都这么客气,倒是比南边来的那些顺眼多了。”

被称作张哥的士兵哼了一声:“客气归客气,规矩不能少。咱们守在这儿,就得瞪大眼睛,别让不该进的东西混进来。”

他拍了拍年轻士兵的肩膀,“走,回岗哨去,下一队估计也快到了。”

城门下又恢复了平静,只有风吹过尘土的声音,和远处隐约传来的商队吆喝声,慢慢消失在辽东午后的阳光里。

日头爬到头顶时,北平来的商队在辽东城外歇了歇脚。

领头的王掌柜抹了把汗,从贴身的包袱里取出个用油布裹得严实的木盒,又摸出一封火漆封口的信,对身边的伙计道:“把这两样送到边防学院去,找朱高炽公子,就说是燕王府捎来的。”

伙计应声接了,王掌柜又叮嘱:“路上仔细些,那木盒里是王妃亲手做的点心,别磕着碰着。信是王爷亲笔,务必交到公子手上。”

边防学院在城东北角,离城门不远,青砖砌的院墙透着肃穆。

伙计到了门口,被守门的军校拦住,说明来意后,军校进去通报了片刻,才领着他往里走。

学院里很是安静,只偶尔传来整齐的脚步声——那是学员们在操练。

朱高炽正和几个同窗在演武场边讨论兵法,听见有人找,便走了过来。

他穿一身灰布学员服,身形微胖,额角还带着薄汗,见是北平来的人,眼里闪过一丝暖意。

“是王掌柜派来的?”朱高炽接过木盒和信,指尖触到火漆时顿了顿。

伙计点头道:“是,王爷和王妃惦记公子,让小的给您送些点心,还有家书。”

朱高炽谢过伙计,抱着木盒往自己的住处走。

到了屋中,先拆开那封信,燕王的字迹苍劲有力,开头问他在学院的起居,说北平一切安好,又嘱咐他在辽东好好学本事,莫要懈怠,末尾提了句“母亲总念叨你爱吃她做的芙蓉糕,让王掌柜多带了些”。

他读罢,将信小心折好塞进怀里,又打开木盒——果然是满满一盒芙蓉糕,糕上还撒着细细的白糖,香气混着油布的味道飘出来,竟让他鼻尖有些发酸。

自从来边防学院,每日操练、研读兵法,虽充实,却总少了些家里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