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发现供应商,合作共赢(1 / 2)

夜风穿过院墙,吹得窗纸轻轻抖动。我坐在书桌前,手里还握着笔,操作手册改到第三稿,封面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顾柏舟在门外收拾农具,陈砚在厨房核对名单,一切安静下来,只有纸页翻动的声音。

明天就是试餐日,所有流程都已安排妥当。我合上册子,起身去厨房查看备用食材。

清洗区的筐子里整齐码着蔬菜,每一批都有标签和签字记录。走到野山菌那一栏时,我停了一下。这是临时从镇上采买的,包装粗糙,打开看过一次,当时觉得颜色还行,就没多查。

现在再看,总觉得不踏实。

我戴上布手套,把整批菌类倒出来摊开检查。刚翻到第二层,就发现几根菌柄底部有细微的暗斑,像是受潮后留下的痕迹。指尖轻轻一搓,碎屑掉落,露出一点发黑的芯。

不能再用了。

我立刻叫人换上备用库存,又让陈砚记下供应商名字,列入黑名单。这种问题不能容忍,哪怕只有一小部分不合格,也会影响整桌菜的信任。

“以后所有食材,必须提前两天送检。”我说,“尤其是外购的,更要严。”

陈砚点头,在本子上写下新的规定。

第二天一早,我带上记录本和系统终端,准备去周边村子走访。要找到稳定可靠的供货源,不能每次都碰运气。

先去了两个常卖山货的农户家。第一家储存方式太原始,菌子直接堆在土房角落,地面潮湿,打开一看就有股闷味。第二家倒是干净些,但运输要绕远路,时间控制不好,鲜度难保。

正往回走,路过一处山坡下的晒场,看见一个老人正在整理竹筛。他把山菌一层层铺开,每层之间用细竹条隔开,阳光照下来,空气流动很好。旁边还摆着几个小布袋,上面贴了纸条,写着日期和采摘区域。

我走近看了看,菌子干燥均匀,断面清白,没有杂色。

“您这菌子怎么保存的?”我问。

老人抬头,脸上有皱纹,但眼神清楚。“晾三天,翻三次,存进陶缸,放花椒防虫。不急着卖的,就晒干。”

“您卖给谁?”

“镇上几家老饭馆,还有药铺。”他说,“他们要得稳,我供得准。”

我问他能不能供应我们,他摇头。“你们那种新做法,我不懂。要是急着要货,压品质,我不做。”

“我们不是压价收货。”我说,“是想找长期合作的人。您的东西好,我们愿意按好价收,但必须保证每次都是这个标准。”

他没马上答应,犹豫了一会儿。

“您要是不信,可以来看看我们的地方。”我说,“我们也是一步步做起来的,不怕查。”

当天下午,我把这位老农请到了家里。带他看了种植区,又走进厨房,让他看清洗流程、留样记录、责任签章。每一环节都有据可查,连火候时间都标在墙上。

他看得仔细,一句话没说,但在看到泡发测试那锅汤时,点了点头。

“汤清,味浓,说明原料干净。”他说,“你们确实用心了。”

晚上,我们签了试供协议。三日内送五斤精选干制野山菌,按市价预付三成定金,验收合格后结清尾款。

第三天清晨,货送到了。

是个粗布包,外面绑着麻绳,看起来不起眼。顾柏舟接过手掂了掂,“就这么点东西,还包得这么严实。”

我没说话,当着他的面解开绳子,一层层打开布包。

里面的菌子用油纸分装,每包都贴了标签,写明重量、批次和日期。我挑出一根泡进温水,等二十分钟,完全舒展。

色泽金褐,伞盖完整,泡过的水清澈见底。放进锅里煮片刻,香味慢慢散出来,不是刺鼻的香精味,而是山林里的那种泥土与草木混合的气息。

我切开一根,断面紧实,无空心,无霉点。

合格。

我让厨房拿它做了道炖汤,端上桌后,陈砚尝了一口就说:“比之前买的强太多。”

当天下午,我在系统里新建档案,录入这位农户的信息,标记为“A级生态合作户”,纳入长期采购名录。又在纸质册子上写下“吴氏山菌”四个字,翻到新页,开始整理供货周期、验收标准和结算方式。

顾柏舟站在门口,看着我写完最后一行。“以后这些菌子都从他那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