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都水监曾上书,想要在河北开凿运河,打通河北几大水系通道。”
与公孙度同行的糜竺同样望着漳水的波澜,好似窥得了公孙度的心思,他指点着面前大河,说起开凿运河之事。
“哦?后来呢?”
公孙度闻言有些意外,他并不曾听闻过此事,但细细一想,古人也不是傻子,有识之士都能意识到开凿一条连接南北的运河对河北平原的意义。
“劳民伤财,被我给否了。正如主公所言,我等当前应与民休息,战事刚息,民心未稳,便起大工,恐生祸乱!”
糜竺的脸色倒是很平静,他摇摇头,表示自己预先否决了这项建议。
公孙度颔首,这时代官方工程,都是要征发民力,即所谓百姓纳赋,上工的百姓不仅要累死累活,还要自带干粮,总体说起来算是劳民伤财了。
纵观历史,每次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基本上都是在政权稳固之后才做的事,可见大型工程对国家组织力以及地方控制力的要求与考验。
“然而,如今看来,河北安定已成定局。主公将来,欲开凿运河乎?”
糜竺顿了顿,他眼睛余光扫过漳水沿岸的那些宁静村庄,回头看向公孙度小声询问道。
以糜竺对公孙度的了解,为了中原安定,亦或者因为出身幽州,公孙度对边地,对草原的重视都远超其他诸侯,而为了加强对幽州等边地的影响力,为了将来征伐草原做准备,那么作为战争一大因素的后勤转运就不得不摆上台面加以考虑了。
“开凿运河之事,倒也不必着急。而今漳水通畅,待得今年春秋水浅之际,将上游河道疏通一番,漳水足以作为连接邺城与蓟城的通道了。舟船出漳水而入渤海,再从沽水上溯,同样能抵达蓟城。”
公孙度考虑片刻,最终还是摇了摇头,一方面是以当下的民众心态,贸然动大工,是真有可能激起民变,另一方面则如他对糜竺所说的那般,当前现有的河道能勉强够用。
“但.....将来,洛阳.....”
糜竺脸色显得有些为难,支支吾吾说出几个词,却让公孙度一下子明白了过来。
在众多文官心中,公孙度将来是一定要在洛阳定都的,相比而今的邺城,洛阳虽然荒废,可在人们心中,它才是真正的天下中心。
公孙度闻言皱眉,他自认为算是清明,可当部下商量着预定都城位置时,他心里还是有些不爽。
但考虑到糜竺等人的出发点,他并未表现出来,当即微笑着提议道:
“呵呵,这事其实没那么难以抉择。你按照都水监的方案,命人实地勘测,先出设计方案。确定具体的水闸位置,河道路线。
接着按照方案测算使用运河到蓟城的时间。将之与大河河道—渤海—沽水河道的航线时间相比较。当然,其中还涉及到舟船载重物资数量以及人力的消耗比。”
不待面露惊讶的糜竺回答,公孙度便断言道:
“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这场比试下来,定然是渤海航线更为划算。”
糜竺闻言,连连摇头,用手轻轻拍打着自己额头,发一声嗤笑道:
“哈哈,多亏主公提醒。某倒是忘了自己的老本行。”
二人相视一笑,同时回想起了二人相识缘由,正是因为糜竺想要利用公孙度护卫他们顺利通过黄河入渤海航道。
这条线的顺畅与廉价,是做商贾时的糜竺深有体会的,却没想到他被幕府官吏撺掇,差点忘了自己老本行。
“的确,不说开凿运河耗费甚大。即便连接了北方水系,这些河道想要顺利运行,必然要修建蓄水池,水闸,这些将来都需要庞大的人手来进行维护。
而若是简单利用渤海作为中转站,那便简单多了。”
糜竺是东海人,亲眼见识过太平洋的台风的他,压根不将渤海的风浪放在眼里,他想起了公孙度偶尔提起的将渤海当作内海经营的战略,不由为之颔首,此时深以为然。
就在二人对河北运河之事讨论之时,他们一行的舟船已经缓缓驶入了渤海郡城南皮的内河港湾。
南皮作为渤海郡少有的大城,背靠漳水航道,交通十分便利,此前张辽与柳毅的渤海郡战斗中便将此地当作了屯兵之地。
船舶依次进入扩建的内河港湾,由水泥土木修建的码头给公孙度一种耳目一新之感,脚步踏上坚实的土地,公孙度看向码头上带着一众官员属吏前来迎接他们的渤海郡守管宁。
面前的管宁真如传说中那般身高八尺,年轻俊秀,但面容之间能够看出其特有的书卷气。
公孙度细细打量着此人,管宁,算是公孙度少有的对其另眼相待的士人。
有关此人的情报,近年的事迹早就被黑衣卫进行过调查统计并且放上了他的案头。
只是,与与前世管宁避难隐居辽东的经历不同,或许是公孙度到来引起的变化,让管宁参与到了新的世道变革当中来,此人对新学并不排斥,对士农工商四民分野也无歧视之意,在辽东时便是来辽士子中求学最为坚定者。
“幼安辛苦,我等一路行来,冀州遍地荒芜,民众勉力维持,今日见渤海郡如此兴旺,可见幼安之能,堪为州郡。”
面对这样的年轻才俊,公孙度不吝夸赞,将之搀扶后,温声勉励道。
“使君过誉了,渤海郡之事,多赖本地百姓扶持,州府竭力相助,某与僚属,不过是唯命是从罢了!”
管宁此时表现的也极为谦逊,一点没有从前对外表现的那么淡薄,或许是近年熟悉了地方事务,他对迎来送往对人情世故也少了几分抗拒之心。
“使君请,诸位请....”
眼见着众人下船,管宁在场引路,领着众人向着南皮城而去。
码头距离城池很近,公孙度拒绝了码头上那些状似豪华的马车,选择了骑马巡视。
真正到了渤海郡,公孙度才意识到,东汉不比明清,河北平原的开发远没有后世那么完善,渤海郡此地水源充足,密林、灌木、芦苇丛生,抬眼四望,一片绿野,恍然有种身在江南的感觉。
官道上铺装了水泥砂石,马蹄踏下发出铿锵声响,溅起点点火星。
而在官道两侧,是整齐而平坦的田亩,内里生长着代表希望的嫩绿禾苗,田间有扛着锄头缓缓踱步的农夫,亦有欢笑追逐的孩童。
公孙度坐在马背上,淡然欣赏着一切,从当前所见,他能看出,管宁在渤海郡还是很得人心的,民众没有因为官府出动而出现混乱,足以看出本地百姓对管宁的信服。
“使君且看,漳水水量充足。我等在南皮境内开挖了多道分水渠道,用来驱动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