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转变(2 / 2)

公孙度这一路行来,发现地方上不少大姓豪族已经开始了产业转型,这些人在公孙度的强力政策下,失去了以往靠着农奴供养的美好生活,作为大家族的他们,拥有比小民更高的见识,知道靠着土地无法维持从前高层次生活的他们,纷纷开始在各地开挖渠道引来急水,竖立起高高的水轮,兴建水力工坊。

大姓豪族能够在东汉时期迅速发展,除了本身的时代特性以外,便就是各家豪族不缺乏改变以及奋进的勇气与决断。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拥有原先积累的庞大资源,大姓们也拥有试错的本钱与底气。

就公孙度一路所考察的工坊现状,这些人还处于集群手工业工坊的阶段,尚且难以与幽州、辽东等工坊主们那样形成标准化,体系化的工坊形成竞争。

然而,即便如此,这样的现状也足够让公孙度感到欣慰了,因为豪族们的参与,冀州这片沃土,终于摆脱了第二产业为零的窘迫现状,哪怕工坊初创,工业产品粗犷,质量低劣,劳资冲突严重,可大姓们的举动,却是实打实的促进了冀州的生产力发展。

咔咔咔!

犍牛拉拽的耧车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不停活动的机括将木斗中的豆子抛下,豆子精准的落入犁刀划开的豁口,随着耧车行进,豆子再度被松土覆盖。

公孙度看着眼前经过的一辆辆耧车,从农人们手里那残留着木刺的器械上收回目光。

“冀州各地,农用器械以及工业器械的推广情况如何了?”

“回禀使君,从各地发回的文书上看,设立农庄的地区,大多已经开始使用起了各项器械。大姓豪族的土地也因为人手缺乏,开始使用了来自辽东的农用器械。

唯独那些小门小户的百姓,这些人没有进入农庄,也脱离了大姓掌控,他们情愿没日没夜在地头忙活,也不愿背上债务购买器械。

这些人的情况也最为穷困,这些人很容易辨别,他们往往穿着最为破烂,吃着可怜的粮食,干活却最为卖力,恨不得睡在田里。”

陈江的语气带着些无奈,他作为跟随公孙度从辽东出来的老部下,很清楚公孙度在辽东的那一套想要复制,就必须需要前期的资本注入。

尽管这些前期的资本往往以铁器、农具、器械亦或者建筑材料等实物的方式出现,可它们的存在不可或缺。

农庄子弟们靠着组织,以及官府的政策倾斜,他们能够以农庄为主体背负债务的方式获得大量物资,大姓豪族们拥有前期积累的资源,他们不需要进行举债,便能轻松购置一整套耕作所需的各类器械。

反倒是那些不在公孙度直接统治下的小民们,长期以来对官府的不信任,以及对高利贷的深恶痛绝,让他们情愿剥削自己,也不愿接受新的生产方式。

“罢了!”

公孙度闻言默然许久,他一度生出将所有百姓都编入农庄的冲动,可最后他还是选择放弃,农庄制度本身就建立在对豪族清洗的前提下,故而农庄子弟为了自保,对外表现的极为团结,这种组织度已经超越了许多老牌家族。

要是将那些本就心不甘情不愿的百姓编入农庄,非但不会为农庄壮大实力,反而会给农庄留下隐患。

“这些人也就苦个这几年罢了,待他们攒下足够的钱粮,在见识到其他人的处境后,同样会选择新的农具,新的生产方式。”

想到那些无所依托的百姓,公孙度叹了口气,在这个时代,想要好好当个自耕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集体,没有大家族作为依靠,他们往往沦为乡间争斗的牺牲品,这也是每个朝代自耕农逐渐消亡的根本逻辑。

“商部要与各地的大姓、豪商做好对接。官道的翻修,河道的维护,渠道的开挖,需要大量的水泥建材,这些物资以后都不会如从前那般向地方征收,而是以集采的方式进行购置。”

终于,公孙度来到了一处新建的水泥官道旁,所谓的水泥官道,并不是公孙度记忆中以水泥铺装的路面,而是利用水泥加工的便捷性制作条石,继而将之用在官道的铺装中去,故而在公孙度眼前的官道,仍旧不改它坎坷不平的底色。

“子仲,此类大型工程州府调拨的钱粮必须发到百姓的手中去。不要计较那一点得失,钱就是用来花的,现在纸钞只在幽州辽东流通,要让本地百姓迅速熟悉并且接受纸钞。

另外,官办的商号也要将店铺开办下去,要让百姓手中的纸钞有购买实物的渠道。

王安,冀州的农庄在进行农业生产之余,也要根据自身优势开办工坊。你从辽东来,清楚工坊这东西并非难事。大姓能干,豪商能干,农庄百姓也能干!”

跟随的幕府官僚随着公孙度点名纷纷领命,冀州的发展尽管在同时代人眼中已经是日新月异了,可与公孙度的期待相比,仍旧有着极大的差距。

“那便是公孙升济?”

远处的官道旁,因为大军阻路而停留的几个商人在路边歇息,其中一个面容俊秀的年轻人手指点向远处人群簇拥中的高大汉子,对着身旁的仆人询问道。

“噤声!少主怎可直呼使君名讳?”

旁边的老仆见状大急,几欲扑上去捂住年轻人的嘴巴,直到发现左右没有人注意这才放松下来。

“放心,某知道轻重。呵呵,以那人在冀州的名望,咱们想要对付他,简直痴心妄想!”

年轻人对老仆的反应完全不意外,刚才的话语也只是因为见到公孙度的旗号一时激动罢了。要说原因也很简单,崔家作为河北大族,本应受到官方重视的他们,在公孙度入主冀州之后并未得到任何官职,不然以年轻人的身份,岂会亲自出来经受风尘。

年轻人名叫崔钦,乃是河北大儒崔琰的儿子,此次他作为家中使者,被崔琰派到幽州考察,准备参考幽州豪族们的先进经验,采购器械器具,招揽熟练匠人,然后在清河国开办工坊,在迎合公孙度喜好的同时,也为崔家增加实力。

崔钦虽说言语不敬,可他对待公孙度的态度却远比他的父亲崔琰更为现实,幽州一行让他看清了许多东西。

“今次幽州一行,某才真正知晓了使君底蕴。驱使黔首在土里刨食,每年才能收多少粮食?其中大部还被那些贪婪的管事给克扣了。

要论积攒底蕴,哪里比得上开办工坊?只要建立起如那沽水工坊那般的大型工坊,只要让那些轰隆作响的器械运转起来,那么工坊就能源源不断的产出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