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创新(1 / 2)

在地方上设置农庄一事上,公孙度是绝不会与地方山头妥协的,他很清楚,当下的世族豪强能够与统治者扳手腕,除了他们拥有了舆论、经济优势外,就是他们手中那些能够在地方上制造混乱的私兵兵力。

当前的农庄,其实与后世朱元璋的卫所旗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作为君王在地方上的武力延伸,有了这些与公孙度一条心的地方武装,才能保证那些心怀异志之人翻不了一丝浪花。

其实论起武力,中原地区的农庄民兵远远比不上辽东的府兵庄户,可府兵的特殊体制,决定了它们是需要不断战争、掠夺来进行维持的,中原作为天下之中,天然就限制住了府兵发展,再加上公孙度在中原力主的废奴运动,使得府兵很难在中原扎根。

尽管随着发展,府兵很容易滋生地方军政利益集团,可它们的进取心却是难以取代的。公孙度相信,以府兵军头们对部曲、土地的渴望,边疆那些暂且处于争议的土地,很快便能重新回归大汉的怀抱。

更为现实的是,府兵相对来说,是当前性价比最高的一种边防制度。东汉以来,边疆战事导致的财政窟窿,一直是中央难以根治的问题。

东汉的中央政权为了维护统治,通过掌控钱粮军资供输等方式牢牢掌控住了军队,可这样的高昂代价也在连续的战事中得以展现。

至于利益集团,暂时也不在公孙度的考虑之中,若是中央在占据资源、政策等优势的情况下,仍旧不能对边疆取得统治地位,这本身就代表着政权处于衰弱状态,这时候的中原朝廷,最应该的是力争图治,而不是玩弄权术,将稳固的边防折腾散架。

对中原朝廷来说,危机向来是由内而外的。

故而经过幕府官僚讨论,根据府兵在几次战事冲突的表现,认为府兵就应当设置在战事频发的边疆地区。

至于农庄民兵,则是被众人视为公孙度掌控下最大的兵源集中地。因为农庄制度天然保证了民兵们对公孙度的忠心,其次集体农庄的操练也让民兵们相比普通民众有更好的兵源素质。

并且,随着武器更新换代,战争技艺的进步,将来战兵的个人素质在战争胜负的占比将会越来越低,人数、武器、后勤,这些此时人们眼中与军事无关的东西,对一场战争的胜负将会起决定性因素。

毕竟,按照历史轨迹,真要发展成排队枪毙的战争模式,人多的一方注定占有极大优势。

在这背景下,有民意基础的广大民兵,才是公孙度最为重视的。

那些敢于上书给公孙度,奋力弹劾地方民兵的官吏们,根本就没意识到他们的举措是多么的愚蠢,不论他们的理由是多么的冠冕堂皇,也不论民兵给地方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只要民兵能够有效限制住地方实力派的嚣张气焰,公孙度就不会将之撤销。

想到这里,公孙度抬起手,招来几个侍从,将案几上的弹劾文书收入单独档案,而这些书写文书的官吏们,自然而然的被公孙度打入了另册,将来终有收拾他们的时候。

吱呀!

木门打开,木央带着几个侍从进来,侍从们端着叠满文书的托盘,光是看到那些文书的厚度,就让公孙度眼皮直跳。

但他也只是叹了口气,并没有生出撂挑子的想法,须知这时候的邺城,不知有多少人翘首以盼,等着公孙度将繁重的公务分摊到他们头上,以便他们顺理成章的攫取权力。

此时的公孙度越发明白,为什么历史上的雄主们非要亲自花费巨量时间批阅公文。或许他们的处境与公孙度相同,了解官吏士族的脾性,使得他们根本不放心手下的那些官吏,为了心中的政治野望,雄主们不得不对每一份公文慎重以待。

“等等吧,等羽林营的学生成长起来,有了这些与士族格格不入的学子,或许情况会有所改善!”

翻开一份新的文书,公孙度摇摇头,心中感慨着。

手中的公文来自襄平,乃是对今年秋日战事的军备整顿方案,其中涉及了战马、火药、粮草等物资的调拨,州郡战兵的训练整顿。

看到此处,公孙度抬头,看了眼低眉垂首的木央:

“李先部的情况如何?今秋的战事有把握吗?”

木央闻言上前,小心翼翼的瞥了眼上首的公孙度,随着公孙度掌控两州,并且势力随着时间越发扩大,其人的威势越发强大,在木央心中,公孙度表现出的气势,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在朝堂上反复折腾的灵帝了。

“回禀使君,李先部并未察觉。去年以来,素利部一直与中部鲜卑争锋,两方在草原杀得血流成河。李先部已经成为了素利的粮草补充基地。

仆听闻,柯比能在听说素利掌控了粮草产地之后大为惊恐,已经缩减了开战规模,并且开始在并州等地招募汉民,打算在阴山以南开辟农场.....”

“嗯,看来黑衣卫的情报工作开展的不错。”

公孙度颇为赞赏的点头,这还是第一次有人主动汇报来自胡部的情报,以往中原官吏们对待胡部都是带着傲慢不屑一顾的态度,这种小觑胡部的态度,在情报工作上便可见一斑。

此刻听闻木央禀报的草原情报,公孙度便知晓,黑衣卫并未原地踏步,开始如他吩咐的那般,朝着四处伸展手脚触手,以探听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对于鲜卑人的内斗,公孙度还是乐见其成的,不论是绕着他走的素利,还是多番抄掠汉地的柯比能,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鲜卑人也不是乌桓人,他们在檀石槐时期便通过歼灭出塞汉军萌发了民族意识,且在后续频发的边境摩擦中,对汉军产生了战略蔑视。

对于这样的部族,公孙度不敢掉以轻心,汉化他们的难度极大,令人感到安慰的是,鲜卑人自掘长城,陷入了内部分裂当中。

所以,最好的做法便是不掺和他们的内战,让他们在激烈的内战中不断消耗人口物资,待势力衰弱之后再出雷霆之兵。

放下关于草原情报的公文,公孙度再度拿起辽地战事的计划书,查看其中的详细规划。

对于玄菟郡以北,公孙度还是很清楚的,多山间隘口,并不适合通大军。

从前,这些地区都是草原胡部南下辽地的要道,漫山遍野的牛羊不需要宽阔的官道便能通过,骑着战马的鲜卑人呼啸来去,同样不需要太好的基础设施,这就给中原这种依托民夫大车进军的军队带去了不小麻烦。

“咦?水运?”

公孙度翻到其中一页,不禁为之惊讶。

“我记得不错的话,辽水在高显以北,有不少湍流瀑布,怕是难以行舟吧!他们,是如何想出来使用舟船转运军资的?”

他放下文书,望向一侧的木央,好奇询问道。

“回禀使君,据派去草原的细作察知,在群山以北,大辽水从辽地延续到草原区域,水量充足,且流速平缓,可以行大船。”

木央上前,来到室内那副巨大地图之前,手指点在高显以北的地形图上,侃侃而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