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苏醒(1 / 2)

王安的言语让赵栓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他早已不是那个面对乱兵瑟瑟发抖的雏儿了,经过这段日子的成长,他对于政治,对于官府,对于斗争,都有了些许了解。

他知道,王安对他讲了实话,真正的政治不在儒家经典里,也不在夫子的授课中,它从来都只是以斗争形式存在而已。

王安转身,撇了一眼沉默不语的赵栓,见他面上古井无波,知道他已有所领会,当即微微颔首,迈步向着流民汇聚地而去。

赵栓从恍惚中反应过来,连忙跟上了王安脚步,望着前面这个年轻身影,他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却不知作何开口,终于,他似是想起来什么,追上王安身影后急声道:

“会长,今年气候不对,大家都在传,明年兴许有大灾!”

王安闻言顿住脚步,上下打量了眼赵栓,他对赵栓越发喜欢了,毕竟,像他这般关心农事,不忘本心的军头实在太少了。

赵栓跟了上来,因为急速运动而喘息着,一脸希冀的望着王安,在他的印象里,王安以及从未见到过的公孙度等人,都是神一般的人物,他们掌控着他难以想象的力量,他相信,哪怕是天灾,在这些人面前,也不堪一击。

王安伫立沉默,陷入回忆当中,其实关于明年多灾的汇报早就呈送到了公孙度的案头,中原的灾害就那么几种,自从大河安稳后,唯有旱灾、蝗灾而已,旱蝗相继,今年已经有了一场不算小的旱灾,明年极有可能会发生蝗灾。

但公孙度等人的做法却与王安想象中的预防灾害不同,在公孙度看来,在没有完全控制住中原前,想要整治蝗灾完全没有可能,因为蝗灾是会移动的,不论河北之地预防工作做的多么好,地里存留的粮食,都只是留给蝗灾的晚餐罢了。

公孙度的做法就是在灾害来临之际,从外地调集粮食物资,随后官府组织百姓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修路、修渠,铺设铁道,太多的建设工作等着他们。

“放心吧,天灾而已。纵观史书,这个天下,哪一年没有发生过灾害?”

王安抬手,安抚面前的赵栓,他提起腰间长刀,信手在面前的冻土上刻画,嘴里说道:

“认识地图吗?”

“学过一些....”赵栓不明所以,看着地上的刀刻线条,微微颔首道。

“那就好,你看,这便是北地的地图,此乃幽州、冀州、辽东、渤海、三韩......”

王安闻言点头,一边用刀尖点在地上的简易地图,一边随口解释着。

“为何大汉朝历经灾害而不倒?原因不就在疆域广大这一点吗?灾害是有界限的,东边有灾,便用西边物资赈济。

而今主公占据幽冀,势力还扩张到了三韩扶余等地,外有诸侯征讨抄掠,内有渤海舟楫转运,一地受灾,多方支援,定不会发生从前易子而食的惨剧.....”

赵栓看着地上的线条,脑海中幻想着整个天下,不由连连颔首,这是第一次,他从宏观视角看待战争,看待天下,这种体验让他十分振奋。

“还有....”

王安左手抬起,点了点远处簇拥在一起的流民。

那里已经被军兵搭了个简易木棚,下有伙夫忙碌,白气蒸腾间,蒸煮着食物。

木棚外,流民正在军兵的呵斥下排着长队,依次领取热乎乎的咸鱼粥。

“咸鱼?”

赵栓看着流民手中的木碗,当即反应了过来,想起咸鱼粥的滋味,舔了舔嘴唇试探着反问。

王安颔首,他想起了公孙度在听闻受灾人数可能高达百万时的淡然,心中也升起一丝自豪感,想起会议上众人的补充,此刻也忍不住卖弄道:

“正是,我等与他处不同。粮食不限于粟米小麦,此外还有大量的肉食补充,不说辽地草原的牛羊肉,更多,且潜力最大的,便是海产了。

今年的海产还只是初期,仍旧以渤海近海捕捞为主,从明年开始,许多专业的大型捕鱼船开始下水,并且随着船主对鱼讯的熟悉,产量会逐渐上升。

主公说过,就食物而言,以而今中原的人口数量,远达不到让我等伤筋动骨的程度。”

“这....”

赵栓楞在当场,说不出一句话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并不知道大海为何物,他心目中,可能是个比家乡水泊大个几十倍的水塘,更不用说,能够养活百万人的海产捕捞了。

超出认知的知识让他的大脑陷入了短暂迟钝,但很快,他便陷入了长时间的兴奋当中,他为公孙度的英明而受到鼓舞,为那未知的知识感到激动。

“会长,这些学问,都是从哪学到的?”

他有些迫不及待,看到王安淡然的面容时又有些不好意思的追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