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 战鼓擂惊校场尘,十万人列阵如鳞(2 / 2)

第三通鼓“协同”,鼓点急促,如惊雷滚地。三千营的骑兵开始冲锋,战马的蹄子踏在青石板上,“咚咚”声与战鼓声、甲片声交织,形成一股震天动地的声浪。谢渊的额头渗出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鼓面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他看着骑兵从神机营两侧穿过,与五军营形成“犄角之势”,没有一人偏离路线,没有一马踏错步伐,心中涌起一股灼热的骄傲——这是他三个月来的心血,是十万士卒的努力,是大吴京师的希望。

“大人,王庆按捺不住了!”杨武匆匆跑来,声音带着急促,“他在神机营列阵时,偷偷给身边的亲兵使眼色,似要故意推倒炮架!岳将军已将他拿下,正按《操典》处置!”谢渊的鼓点未停,只道:“按军法来,当众杖责二十,革去游击之职,贬为火头军——让所有士卒都看看,破坏操练、违抗军法的下场!”杨武应声而去,很快,校场边缘传来王庆的惨叫声,却被更响亮的战鼓声与脚步声盖过——士卒们的目光更坚定了,手中的兵器握得更紧了。

此时,鲁王的内侍再次来报:“大人,鲁王已到校场边缘,说要观看操练,还带了几名宗室子弟。”谢渊的鼓点缓了缓,对校尉道:“引鲁王到高台西侧观看,给他设座,备好茶水——让他好好看看,我大吴的团营,不是勋贵口中‘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校尉应声而去,谢渊抬头望向校场边缘,鲁王的身影在阳光下格外清晰,他知道,宗室的态度,将是这场操练能否挫败勋贵流言的关键。

午时三刻,操练进入高潮,战鼓声转为“冲锋”鼓点,激昂如雷。神机营的佛郎机炮同时开火,“轰——轰——”炮弹落在校场远处的靶场,激起一团团黄土,靶心的木牌被打得粉碎;五军营的步兵发起冲锋,长枪如林,口号声震得地面微微颤动;三千营的骑兵则绕场一周,马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形成一道流动的铠甲屏障。

谢渊的手臂已酸得发麻,却仍死死握住鼓槌——他想起三个月前,团营还是“老弱充塞、空额冒饷”的模样,勋贵私调部曲,士卒无粮可吃,操练只是装样子;如今,十万士卒列阵如铁,战力初显,这一切都来之不易。他看向鲁王,鲁王正站在高台西侧,眼中满是惊讶,身边的宗室子弟也在低声赞叹,显然被这阵仗震撼了。

秦飞此时赶来,递上一份密报:“大人,英国公得知家丁被擒、王庆被处置,气得在府中摔了茶杯;李嵩则派人去吏部,想找借口‘弹劾您擅用军法’,却被吏部侍郎张文拦下——张文说‘操练正酣,此时弹劾,恐引陛下不满’。”谢渊接过密报,嘴角微微上扬——勋贵的阴谋再次落空,宗室的态度也已转变,今日的操练,已成功了大半。

战鼓声渐缓,转为“收阵”鼓点,沉稳如归。十万人开始有序收阵,神机营的士卒擦拭炮身,五军营的士卒整理长枪,三千营的骑兵牵马饮水,没有一人慌乱,没有一处混乱。谢渊放下鼓槌,手臂微微颤抖,却觉得心中格外畅快——这鼓,擂出了团营的威风,也擂破了勋贵的流言。

“大人,鲁王要见您。”校尉来报。谢渊走下高台,迎向鲁王。鲁王快步走上前,握着他的手,语气带着激动:“谢大人,本王今日才知,团营竟有如此战力!以前听勋贵说‘团营不堪一击’,都是谎言!有这样的军队,何惧瓦剌来犯?”谢渊躬身道:“殿下过誉了,这都是士卒们努力操练的结果,也是陛下支持的缘故。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不敢居功。”

鲁王摇摇头,指着校场:“大人不必谦虚。本王刚才看到,士卒们步伐整齐,战力强劲,这不是‘分内之事’,是大人的心血!日后若有勋贵再诋毁大人,本王定第一个站出来反驳!”谢渊心中一暖,宗室的支持,是对抗勋贵的重要力量。他邀请鲁王观看神机营的炮术表演,鲁王欣然应允,看着炮弹一次次命中靶心,眼中的赞叹更甚了。

操练正式结束,十万人列阵校场中央,齐声高呼:“陛下万岁!大吴万岁!”声浪震得校场的青石板都在颤动,南宫的地砖旧痕更明显了。谢渊走上高台,对士卒们道:“今日操练,你们展现了大吴团营的威风!但这只是开始,瓦剌仍在边境虎视眈眈,我们还要继续操练,练出更强的战力,守住京师,守住大吴的江山!”士卒们齐声应道:“遵大人令!”声音洪亮,响彻云霄。

杨武此时递来一份操练记录:“大人,今日操练无一人缺席,无一处重大失误,炮术命中率达八成,阵形变换速度比上月快了四成,鲁王和宗室子弟都已签字确认,可呈给陛下看。”谢渊接过记录,仔细翻看,上面详细记录着各营的表现,还有鲁王的亲笔批注:“团营战力初显,谢大人整训有功。”他满意点头:“好!明日早朝,我便将这份记录呈给陛下,让陛下知道,团营的改革,没有白费。”

秦飞走来道:“大人,玄夜卫密探查到,刘焕得知操练成功,气得称病不上朝;定国公则派人去诏狱署,想找徐靖商议后续对策,却被徐靖以‘诏狱署需遵帝令’为由拒绝——看来,勋贵们暂时不敢再轻举妄动了。”谢渊冷笑:“他们只是暂时蛰伏,日后还会找机会阻挠。我们不能放松警惕,还要继续加强操练,巩固战力,让他们无机可乘。”

谢渊送别鲁王,返回高台整理操练事宜。岳谦正在检查兵器库,他拿着一本《兵器登记簿》,逐一核对佛郎机炮、长枪、马刀的数量,确保没有遗失。“大人,所有兵器都已入库,炮药也清点完毕,没有问题。”岳谦道,“今日操练,士卒们士气高涨,很多人都主动要求加练,说要早日练出战力,好去边地支援。”

谢渊点点头,走到校场中央,弯腰抓起一把青石板上的尘土,土粒从指缝间滑落,带着淡淡的硝烟味——这是操练留下的痕迹,是改革的痕迹。他想起三个月前,第一次来校场时,这里的青石板上满是杂草,士卒们无精打采;如今,杂草没了,士卒们精神抖擞,这一切都让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李忠端来一碗热粥,粥里放了些青菜和肉丁,是营中炊事兵特意做的。“大人,您擂了三个时辰的鼓,肯定累了,快吃点东西歇息吧。”谢渊接过粥碗,温热的粥水滑入腹中,驱散了一天的疲惫。他看着李忠,问道:“士卒们的伙食都安排好了吗?今日操练辛苦,要让他们吃好。”李忠笑道:“大人放心,户部送来了足够的肉和米,炊事兵正在准备,保证让士卒们吃饱吃好。”

申时三刻,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校场上,把十万士卒的影子拉得很长。谢渊站在高台上,望着士卒们有序返回营寨,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今日的操练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勋贵的阻挠、部门的掣肘、边地的战事,但只要有这十万士卒的支持,有鲁王等宗室的理解,有陛下的信任,他定能克服一切困难,让团营成为守护京师的钢铁长城。

返回兵部衙署后,谢渊连夜整理操练记录,将各营的表现、鲁王的批注、玄夜卫的监控报告都整理成册,用锦盒装好,准备明日呈给陛下。案上的烛火跳动着,映着他专注的脸庞,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他才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窗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咚——咚——”,卯时到了,新的一天开始了,他知道,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做,还有更长的路等着他去走。

片尾

次日早朝,谢渊将操练记录呈给萧栎,萧栎翻看后,龙颜大悦,对百官道:“谢渊整训团营三月,十万人列阵操练,声震南宫,战力初显,实乃我大吴之幸!李嵩、刘焕暗中阻挠操练,罚俸半年,不得再干预团营事务!”百官齐声应和,李嵩、刘焕脸色惨白,却不敢反驳。

此后,团营操练更勤,战力日强。不出一月,瓦剌果然犯边,谢渊率团营与边军协同作战,大败瓦剌,收复失地。捷报传回京师,百姓扶老携幼,站在路边迎接凯旋的军队,齐声高呼“谢大人万岁”。南宫的鲁王也亲自到城门迎接,对谢渊道:“大人果然不负众望,守住了大吴的江山!”

谢渊望着欢呼的百姓,心中清楚,今日的胜利,不是他一人之功,是十万士卒的血汗,是改革的成果,是所有支持他的人的力量。那校场的惊雷,不仅震醒了朝堂的沉疴,更震出了大吴的军威,成为史册中一段不朽的传奇。

卷尾语

校场惊雷案,以辰时谢渊督催炮药始,以申时操练凯旋终,短短六时辰,浓缩了“改革显实绩、权斗见分晓”的壮阔图景。谢渊未因勋贵暗阻而退缩,未因部门掣肘而停滞,以“督炮药破供应困局、惩乱将立军法威严、显战力获宗室支持”为策,将十万人的列阵脚步声,化作震碎流言的惊雷,既挫败了勋贵“借细故构陷”的阴谋,又彰显了团营整训的实效——此案暗合明代“于谦督京营列阵,震慑朝野”的历史风骨,更验证了“改革需以实绩为盾,以铁血为矛”的真理。

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谢渊的应对展现了“刚柔并济”的极致:对勋贵与贪腐官员的“刚”(惩王庆、逼周瑞),是为破除改革阻力,立军威之严;对宗室与士卒的“柔”(邀鲁王观阵、厚待士卒),是为凝聚改革共识,固民心之基;对帝王的“坦诚”(献记录、诉防务),是为获取最高支持,避“功高震主”之嫌。每一步皆精准击中矛盾核心——既未因“刚”引发朝堂动荡,也未因“柔”失改革锐气,实现“严法与民心、改革与稳定”的平衡。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亲擂战鼓,十万人列阵校场,声震南宫地砖,勋贵暗阻皆败。帝赞曰:‘有渊在,京师无忧矣!’后瓦剌犯边,渊率团营破之,收复失地。”此案印证了封建时代“军制改革”的核心逻辑:积弊非一日之寒,破弊需铁血之力;然铁血非苛政,需以“实绩”立信、以“民心”立威——谢渊的十万人阵,不仅练出了战力,更练出了“军为民守、民为军赞”的鱼水情,这才是改革最坚实的根基。

校场的青石板,曾因勋贵的懈怠而荒芜,却因这十万士卒的脚步,重焕生机;南宫的地砖,曾因流言的阴霾而沉寂,却因这“惊雷”般的操练声,震散迷雾。这场因“显战力、破流言”而起的校场惊雷,终将以“改革成功、京师稳固”的结局,载入大吴史册,为后世治军者提供“如何以实绩破构陷、如何以军威固江山”的永恒镜鉴——直臣之勇,不在无惧,而在明知前路荆棘,仍愿以一身热血,擂响护国安邦的战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