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朝会弹章忽发难,孤臣面静腹藏澜(2 / 2)

一日,谢渊接到大同卫总兵的奏报,称“当地御史发现户部主事克扣赈灾银,及时弹劾,已追回赃款,未造成损失”。他看后十分欣慰,对身边的杨武继任者道:“你看,规制推行后,言官真正发挥了作用。这便是我们修订规制的意义所在——不是约束言官,而是让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

继任者躬身道:“大人所言极是。只是旧党残余仍在暗中活动,近日有消息称,他们计划买通外地言官,再次弹劾大人。”

谢渊冷笑一声:“让他们来。如今有《言官弹劾规制》约束,他们若敢无据弹劾,只会自食恶果。我们只需做好本职工作,确保军粮调度无误、边防稳固,便不怕任何诬告。”

此后,谢渊更加注重军粮与边防的管理。他每月亲自抽查一次军粮转发记录,每季度前往边卫巡查一次防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绝不姑息。在他的努力下,大吴边防日益稳固,军粮调度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安定繁荣的景象。

萧栎在朝会上表彰谢渊:“谢卿整顿言官、肃清旧党、稳固边防、保障军粮,功不可没。朕欲加你‘太师’衔,赏良田两千亩。”

谢渊再次推辞:“陛下,臣已身居太保,爵禄已极,良田亦无需赏赐。若陛下真想奖赏臣,便请陛下下旨,加大对边卫士卒的优抚力度,提高士卒俸禄,让他们能安心守边。”

萧栎深受触动:“准你所请。即刻下旨,边卫士卒俸禄提高两成,阵亡士卒家属抚恤金加倍。”

边卫士卒优抚政策颁布后,谢渊亲自前往宣府卫、大同卫宣旨。士卒们得知后,欢呼雀跃,纷纷表示“愿为大吴死战”。谢渊看着士卒们黝黑的脸庞和坚定的眼神,心中十分感动:“你们是大吴的屏障,朝廷不会忘记你们的牺牲与奉献。”

在宣府卫期间,谢渊遇到了那名因冻伤而致残的士卒赵小五。赵小五虽左腿残疾,却仍坚持在营中负责喂养战马。他握着谢渊的手,哽咽道:“大人,若不是您为我们讨回公道,我们还不知要受多少苦。我虽不能再上战场,但愿为营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报答朝廷的恩情。”

谢渊眼眶微热,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只要我们君臣同心、军民同心,大吴的江山定能固若金汤。”

离开边卫前,李默、岳谦等将领联名向谢渊献上“守边安邦”匾额,谢渊婉拒道:“此匾额不应给我,应给每一位坚守边疆的士卒。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便没有大吴的安定繁荣。”

回到京师后,谢渊将在边卫的所见所闻奏报萧栎。萧栎感叹道:“谢卿,若不是你亲赴边卫,朕不知士卒们的生活如此艰苦。今后,边卫优抚之事,仍需你多费心。”

“臣遵旨。”谢渊躬身领命,心中暗下决心,要让边卫士卒的生活越来越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朝廷的关怀。

瓦剌可汗遣使来朝,愿与大吴签订永久和平盟约,并献上良马千匹、皮毛万张。萧栎召集群臣商议,多数官员表示赞同,谢渊却提醒道:“陛下,瓦剌反复无常,虽愿结盟,却仍需保持警惕。可签订盟约,但需规定瓦剌不得在边境屯兵,互市需严格遵守此前章程;同时,需加强边卫布防,增派兵力,以防不测。”

萧栎采纳了谢渊的建议,与瓦剌签订盟约,并命谢渊统筹边卫布防加强事宜。谢渊接到命令后,即刻制定布防计划:在宣府卫、大同卫增派京营兵力各五千人,增修堡垒十座,配备重型火器五百件;同时,命玄夜卫加强对瓦剌的监视,及时掌握其动向。

布防计划落实后,边卫更加稳固。瓦剌见状,彻底打消了再次犯边的念头,双方互市日益繁荣,边境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旧党残余并未善罢甘休。秋末,玄夜卫查到,前吏部尚书李嵩的儿子李达暗中联络瓦剌旧部,欲破坏互市,颠覆朝廷。谢渊接到奏报后,即刻命秦飞率玄夜卫将李达及其党羽抓获。经审讯,李达对阴谋供认不讳,称是为父报仇。

萧栎震怒,下旨将李达凌迟处死,其党羽一律流放辽东。此案审结后,旧党残余彻底覆灭,朝堂之上再无敢与谢渊作对者。

谢渊身体虽偶有不适,却仍坚持每日处理政务。萧栎多次劝他休养,他都婉拒:“陛下,如今虽国泰民安,但边防、军粮之事仍需谨慎。待太子能独当一面,臣再休养不迟。”

萧栎无奈,只得命太医院每日为谢渊诊治,送滋补汤药,并特批谢渊可在府中处理部分政务,不必每日上朝。谢渊虽在府中办公,却依旧勤勉,每日批阅兵部、御史台奏疏至深夜,遇重大事务仍亲自入宫请示萧栎。

一日,谢渊在府中书房批阅《大同卫火器更新奏疏》,案头还摊着宣府卫送来的烽燧检修册,朱笔在“需增补火药三千斤”的字样旁重重圈注。忽闻门房通报“皇太子殿下驾到”,他连忙起身相迎。

年方十五的皇太子萧烨身着常服,步履轻快地走进书房,目光先落在案上的奏疏上,而后躬身行礼:“谢太师,儿臣今日课业完毕,特来向您请教边防之事。”萧烨是萧栎嫡长子,两年前被册立为皇太子,素以聪慧勤勉着称,对谢渊尤为敬重。

谢渊笑着扶他起身:“殿下有心了。坐吧。”待萧烨落座,他指着奏疏道,“你看,大同卫的旧型佛郎机炮已有三成损坏,若不及时更新,恐难应对瓦剌游骑。这便是我说‘虽国泰民安,仍需居安思危’的缘故。”

萧烨眉头微蹙:“太师为这些事日夜操劳,儿臣见您近日愈发清瘦,为何不肯稍作休养?”

谢渊拿起案上的《士卒冬衣申领册》,语气凝重:“殿下,宣府卫的士卒还等着新棉袍御冬,大同卫的粮饷需逐册核对防克扣——为官者食君之禄,担的是万千生民与边疆安危,哪有懈怠的道理?”他顿了顿,又道,“当年永熙帝曾说‘一日不察边防,便一日难安枕’,这道理,殿下日后自会明白。”

萧烨眼中闪过敬佩之色,起身躬身:“儿臣受教了。今后定随太师勤学政务,将来也好为父皇分忧,为大吴守好江山。”

谢渊欣慰颔首:“殿下有此心志,实乃大吴之福。”

未过半月,北方突遭百年不遇的旱灾,顺天、保定等府颗粒无收,流民成群涌入京师。谢渊闻讯,当日便入宫奏请:“陛下,流民激增,若不及时安抚,恐生民变。臣恳请三事:其一,开内库及京郊粮仓放粮,在城内外设十处粥棚;其二,命户部拨银十万两,组织流民兴修黄河故道、疏浚运河支流,以工代赈;其三,派都察院御史分驻各府,监督粮银发放,严查克扣侵吞之徒。”

萧栎坐在龙椅上,听完当即准奏:“谢卿所言极是,此事便交由你全权统筹,所需人、财、物,各部需全力配合。”他见谢渊眼下青黑,又补充道,“朕已命太医院每日为你送安神汤药,务必保重身体,莫要累垮了。”

谢渊躬身领旨:“臣遵旨,定不辜负陛下重托。”

此后一月,谢渊每日五更便在御史台设临时议事处,召户部、工部、都察院官员核对粮册、规划工程;午时亲往城外粥棚巡查,查看米粥稠薄;深夜还在灯下批阅各地奏报,圈出“某县粥棚粮米短缺”“某段河堤需加固”等急务。萧烨感念其辛劳,主动请命随谢渊巡查,亲眼见他在粥棚前斥责克扣粮米的县丞,在河堤上教流民夯土技法,心中对“勤政为民”的理解愈发深刻。

秋末,黄河故道疏浚工程完工,运河支流也已通畅,不仅缓解了旱情,还为来年春耕灌溉奠定了基础。流民或返乡耕作,或留任河工,京师秩序渐复。萧栎在奉天殿召集群臣,指着案上的赈灾成效册,对谢渊赞道:“谢卿统筹赈灾,一月之间安定流民数十万,修水利利在千秋,此功当记首功!”

谢渊出列躬身:“陛下谬赞!此次赈灾,户部及时拨银、工部昼夜赶工、都察院严督吏治,更赖百姓体谅配合,臣不过居中调度而已,不敢独揽其功。”他顿了顿,又奏,“此次赈灾也暴露地方粮仓管理疏漏,臣已草拟《地方粮仓规制》,请陛下御批后推行,以防日后灾荒时粮源不济。”

萧栎接过规制稿,翻看后点头:“此制周密,准奏。另外,烨儿近日随你历练,长进颇大,今后便命他常随你参与朝政,也好学些实务。”

谢渊躬身应道:“臣遵旨,定悉心教导殿下。”

此后三年,谢渊每日带萧烨参与议事:早朝时教他分辨奏疏真伪,巡查时教他体察民情,审案时教他权衡法理与人情。一次,萧烨见谢渊驳回吏部“破格提拔某勋贵子弟”的奏请,私下问:“太师,那人是英国公之孙,为何不肯通融?”谢渊答道:“殿下,官爵乃国之公器,非勋贵私产。若因家世破格,便是寒了寒门士子与清廉官员的心——吏治清明,当从‘按制授官’始。”萧烨听后,默默记在心上。

谢渊已年届半百,虽精神尚健,却常感精力不济。一日朝后,他向萧栎请辞:“陛下,臣年事已高,恐难胜军政、监察之重,恳请辞去兵部尚书及御史大夫之职,仅留太保虚衔,为陛下与殿下备顾问即可。”

萧栎握住他的手,眼中满是不舍:“谢卿辅佐朕三十余年,劳苦功高,朕本不愿放你卸职。但见你确实年迈,便准你所请——但不准你离京,京中府第仍为你保留,朕与烨儿遇事,还要常向你请教。”

谢渊躬身谢恩:“臣遵旨,定不敢辞顾问之责。”

谢渊每日仍在府中阅读奏疏副本,遇有疑难便写下己见,派人送进宫中。萧栎与萧烨时常登门探望,有时君臣三人围坐书房,论边防、谈吏治,直至深夜。萧烨理政的心思愈发坚定,遇有赈灾、边防等事,必先征询谢渊意见,再向萧栎奏报。

谢渊偶感风寒,虽经太医院诊治,病情却日渐沉重。萧栎每日命人送御膳至府,萧烨则守在病榻前,为他诵读最新的边防奏报。弥留之际,谢渊握着萧烨的手,虚弱地说:“殿下……坚守制度……善待士卒……体恤百姓……大吴……必能长治久安……”萧烨含泪点头:“太师放心,儿臣定谨记您的教诲!”

此后,萧栎命萧烨将谢渊制定的《军粮调度细则》《言官弹劾规制》等汇编为《成武新政录》,作为百官必修之书。待萧烨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后,每遇朝政决策,必翻阅此书,以谢渊之训为准则。大吴因这些制度的坚守,边防稳固、吏治清明,迎来了长达百年的承平之世,而谢渊“教太子、定制度”的故事,也成为后世君臣相传的典范。

卷尾语

太和殿言官弹劾一案,以王炳无据发难始,以《言官弹劾规制》颁行终,实为谢渊在“旧党反扑”与“言官滥权”双重困局中的破局典范。他未为“目无君上”之虚名所困,以《士卒冻伤名录》《杨武供词》为铁证直戳要害,既自证清白,更借机肃清旧党余孽、完善言官约束机制,实现“个案自辩”至“体系防弊”的跃升,暗合明代“于谦驭下整饬言路”的历史智慧。

从君臣相得与储君教导维度观之,谢渊的价值更在制度之外:他辅佐萧栎三十余载,既为股肱又守本分,屡辞厚赏而专务实事;教导皇太子萧烨,则重“实践历练”而非“空言说教”,将“守纲纪、护苍生”的初心融入日常政务,为大吴培养了合格的继承者。这种“辅君以忠、教储以实”的特质,让他超越了普通的“直臣”定位,成为连接朝堂稳定与制度传承的关键纽带。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历仕辅萧栎、教萧烨,定规制、清吏治、护边防,虽屡遭弹劾而初心不改,使成武之治延及后世。”此案印证了“良臣者,不仅能治当世之弊,更能传后世之法”的真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既需制度的完善,更需有“守制之人”与“传制之师”,谢渊兼而有之,故能成为大吴盛世的基石。

太和殿的朝会依旧,谢渊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制度仍在规范着百官言行,他教导的储君正将其理念付诸实践。言官的弹劾不再是党争的工具,而是纠奸的利器;边防的粮饷不再因私扣而迟滞,而是按需而至。这场因“弹劾”而起的博弈,最终以“制度传承”的形式融入大吴的血脉,证明了“公道在证、制度在守”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