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不是此身闻胜讯,怎教眉际暂舒愁(2 / 2)

行礼毕,他拿起捷报,重新读了一遍,每一个字都像暖流,淌过心田。他想起永熙帝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大吴的江山,要靠忠良护,要靠百姓守”,如今秦飞、谢渊、岳谦就是忠良,边军将士就是百姓的希望,有他们在,大吴定会越来越好。他走到案前,取来一张白宣纸,写下给秦飞的回信:“捷报已阅,甚慰。张文被扣,可速审,查其与李嵩勾结之证;李默追击瓦剌残部,需令其小心,防瓦剌设伏;粮饷缴后,可分三万石送京师,解谢太保守城之需。朕在南宫,静候卿的再捷之讯。”

写完后,他将回信折成细卷,藏在一支旧笔的笔杆里(秦飞特制的空心笔),待旧侍来取时,便可递出。握着笔杆,他能感觉到回信的存在,像握着一份沉甸甸的希望——这份希望,不仅是淮河大捷的喜悦,更是清奸、北伐、归京的期盼。

暮色渐浓,殿内的烛火被点亮,昏黄的光映在捷报上,秦飞的字迹格外清晰。萧桓将捷报铺在案上,找来前日秦飞送的“淮河防务图”,对照着捷报上的“盱眙段设伏”,在图上用朱笔圈出作战区域,再标注“斩敌万余处”“缴粮处”,像在复盘这场大捷。图上的淮河蜿蜒曲折,像一条银色的带子,连接着北境与江南,而这场大捷,就像在带子上打了个结,挡住了瓦剌南下的路,护住了江南的百姓。

他想起秦飞密报里写的“淮河百姓闻边军来,自发送粮送水,有的还带着自家的农具,帮着挖战壕”,心中满是感动——百姓是社稷的根,只要百姓支持,忠良奋战,再强的敌人也能打败。李嵩之流不懂这个道理,只知谋私,只知通敌,终会被百姓抛弃,被历史唾弃。

殿外传来巡逻侍卫的换岗声,新上岗的侍卫是秦飞安插的人,路过殿门时,轻轻敲了三下,是“张文已被扣、无危险”的信号。萧桓应了声“知道了”,心中松了口气——张文是李嵩的左膀右臂,扣住他,就等于断了李嵩在淮河的眼线,秦飞后续的追击,也能少些阻碍。

夜深了,萧桓将捷报重新藏进《祖制录》的夹层,放在枕边,手轻轻搭在书上,能感觉到纸的存在,像握着边军将士的热血、秦飞的忠勇。他闭上眼睛,梦中仿佛回到了淮河战场:秦飞站在土坡上,手持令旗,指挥边军追击瓦剌残部;谢渊从京师赶来,与秦飞并肩而立,笑着说“淮河大捷,京师安稳了”;岳谦率宣府卫旧部,押着瓦剌俘虏,喊着“大吴万岁”;百姓们捧着粮食、茶水,递给边军将士,脸上满是笑容——这是他心中最期盼的画面,也是大吴最该有的模样。

梦中的他,不再是困在南宫的太上皇,而是回到了京师的奉天殿,坐在龙椅上,接受秦飞、谢渊、岳谦的捷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宣布“李嵩通敌谋逆,着即拘押,交刑部审讯”;然后,他下旨“北伐继续,迎上皇归京”,满朝文武高呼“陛下万岁”,百姓们在宫外欢呼雀跃,喊着“大吴太平”。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缝,落在枕边的《祖制录》上,萧桓醒来时,嘴角还带着笑意。他摸了摸书的夹层,捷报还在,希望也还在。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雾气已散,天空湛蓝,远处的宫墙上,几只麻雀落在上面,叽叽喳喳地叫着,像在传递好消息。

殿外的旧侍送来早膳,还带来一张小纸条,是秦飞的回信:“臣已令李默追击瓦剌残部,预计三日内可再传捷;张文已开始招供,供出李嵩令其‘阻军截报’的细节;缴粮三万石已送京师,谢太保已收到,京师将士士气大振。太上皇勿忧,臣定不负所托。”萧桓握着纸条,指尖微微颤抖,粥的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让他浑身都舒展开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清奸、北伐、归京,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他走到案前,重新翻开《祖制录》,“元兴帝靖难大捷”的朱批与秦飞的捷报相映,像在告诉他:大吴的忠良从未断绝,大吴的江山定会稳固。他在心中默念:“李嵩,也先,你们的末日到了;谢渊,秦飞,岳谦,咱们很快就能在京师重逢了;大吴的百姓,你们很快就能过上太平日子了。”

辰时已过,殿外的眼线还在巡逻,却没了往日的嚣张,脸上满是焦虑——他们大概还没收到李嵩的新指令,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淮河大捷”的消息。萧桓坐在案前,拿起笔,在白宣纸上写下“北伐必胜,清奸必成”八个字,贴在《祖制录》的扉页上,像在给自己立誓,也像在给忠良们加油。

他望着窗外的阳光,心中满是坚定:淮河大捷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徐州的追击、李嵩的审讯、北伐的推进、归京的日子……每一步都不容易,却每一步都充满希望。只要忠良还在,百姓还在,他就不会放弃,大吴就不会放弃。

殿外传来玄夜卫侍卫的脚步声,渐行渐远,萧桓知道,属于大吴的黎明,正在慢慢到来。

片尾

南宫的阳光渐渐升高,落在案上的《大吴祖制录》上,扉页“北伐必胜,清奸必成”的字迹在光里泛着墨光。萧桓坐在案前,手中握着秦飞的捷报,指尖反复摩挲着“斩敌万余”的字句,眼中满是期盼——期盼李默的再捷,期盼张文的招供,期盼李嵩的伏法,期盼归京的那一天。

殿外的旧侍轻手轻脚地打扫着庭院,怕惊扰了他,却不知他早已沉浸在对未来的憧憬中:京师的奉天殿、安定门的城防、淮河的战场、江南的百姓……这些画面在他脑海中交织,像一幅大吴中兴的画卷,渐渐清晰。

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带着一丝秋日的暖意,吹在他的脸上。他知道,淮河大捷的消息很快就会传遍大吴,边军的士气会更高,百姓的支持会更足,李嵩党羽的慌乱会更甚——这便是捷报的力量,不仅是军事的胜利,更是民心的凝聚,是社稷的转机。

萧桓拿起捷报,重新藏进《祖制录》的夹层,像藏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希望。他望向北方,那里是京师的方向,是秦飞追击的方向,是他归京的方向,心中默念:“等着我,大吴;等着我,忠良们;等着我,百姓们。”

卷尾语

大吴太上皇南宫闻捷半日,非仅“闻一讯、生一喜”之事,实为“破奸谋、坚信念、定中兴”的关键转折。从晨雾中盼捷报的焦灼,到见密信读捷讯的激动;从忆李嵩阻粮的愤懑,到思忠良奋战的欣慰;从击节称快的畅快,到谋清奸北伐的坚定,萧桓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忠良胜则社稷安”的真理——秦飞淮河大捷,破李嵩“边军不可用”之谣,证谢渊“练兵强边”之效,为北伐扫清首障;萧桓闻捷坚定,定“清奸护社稷”之志,为皇室内部凝聚注入力量,补大吴“北境稳固、内外同心”的历史闭环。

此捷报之事,有四重历史意义:其一,固北境——斩敌万余、俘敌首、缴粮马,瓦剌西翼战力大损,淮河防线稳固,京师北大门再无虞;其二,破奸谋——张文被扣、捷报传京,李嵩“阻军截报、惑乱朝局”之谋落空,其“通敌”之迹渐露,为后续清剿提供契机;其三,振民心——捷报传遍大吴,江南百姓自发捐粮捐银助北伐,边军将士刻“破瓦剌、迎上皇”于甲胄,形成“天下同心抗敌”之势;其四,定北伐——淮河大捷为北伐首胜,提振全军士气,谢渊可借势调京师军、岳谦可整宣府卫,北伐推进有了坚实根基。

然危局仍余:瓦剌残部未灭,仍需李默追击;李嵩党羽未除,张文招供尚需时日,其门生仍藏于吏部、户部,暗阻粮饷调度;南宫与外界联系仍受限制,萧桓归京尚需等待。然淮河大捷的意义,已远超“军事胜利”——它如一道光,照亮大吴中兴之路,让忠良见希望,让百姓见太平,让奸佞见末日。南宫闻捷之日,便是大吴中兴“星火燎原”之始,后续清奸、北伐、归京,皆由此展开,终成“忠良护社稷、百姓安家园”的历史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