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少年包青天15(2 / 2)

风声掠过密林,将这野心勃勃的低语吹散在晨雾中,无人知晓,一场更大的阴谋,已在暗处悄然酝酿。

案件了结后,楚楚跟着包拯与包母回了家。看着包家母子拌嘴时眼底藏不住的笑意,她忽然红了眼眶。

与包拯说起了自己的身世:“我娘走了很多年,这些年一直跟爹在山里隐居。他对我管得严,我稍做得不好就骂我,我总觉得他根本不疼我……”

“不会的,”包拯立刻打断她,“他疼你,才会管着你。”

楚楚抬眼望他,语气里带着点怅然:“我要是能早点认识你就好了。”

包拯愣了愣,满眼疑惑地看向她。

“之前爹逼我做一件我不愿做的事,我跟他大吵一架就跑出来了。”

楚楚低下头,手指绞着衣角,“直到在你家,看你和伯母吵吵闹闹的样子,我才慢慢明白……”

“明白什么?”包拯挠了挠头,“我跟我娘也天天吵啊。”

“可你们吵归吵,感情却好得很,不,是非常非常好。”

楚楚抬眼,“原来吵架里藏着很多亲情,现在想来,我爹其实一直很疼我,只是我以前不懂。”

“这有什么,”包拯拍了下她的肩,笑着安慰,“你回去跟他服个软,说两句好话就好了。我跟我娘每次吵完,不到半个时辰就和好如初!”

见楚楚终于露出点笑意,他又好奇追问,“对了,你爹到底逼你做什么事?”

楚楚脸颊微红,嗔怪道:“这不关你的事,讨厌!”

包拯无奈地“诶”了一声,没再追问。

“真羡慕你和伯母,”楚楚望着院里晾晒的衣物,轻声感慨,“每次看你们在一起,都觉得特别快乐、特别温暖。”

包拯心里一动,撞了撞她的肩膀:“要不你就住我家吧?我家房子够大,你现在又无依无靠的,多个人也热闹。”

楚楚闻言先是笑了,可很快又板起脸拒绝:“免了吧,我怕你打赌再把我输出去,我的赌运可没你那么好。”

包拯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楚楚岔开了话题。

可他没料到,第二天一早,桌上只留下一封楚楚的书信和一枚贴身的饰品——她悄无声息地走了。

自高丽太子案告破,包拯彻底成了庐州城的“名人”。

这天清晨,月瑶像往常一样来包家药庐,还没走到门口,就见一群女子围在门外,叽叽喳喳地探头往里望。

她心里纳闷,这哪是来看病的样子?绕开人群进了药房,见包母身边坐着一位老太太,手里的脉枕还没放下。

“包大娘早!”月瑶刚打了声招呼,就见包拯啃着个苹果,抱着他的书匣子从里屋跑出来,嘴里喊着:“娘,早啊!”

转头瞥见月瑶,又挥了挥手,“月瑶也早!哎?门口怎么这么多人?”

他话音刚落,门外的女子们就像得了信号,瞬间绕过月瑶涌了进来,七嘴八舌地围向包拯:“包公子,我好仰慕你!”

“听说你断案如神,能不能给我讲讲高丽案的事?”

“别走啊包公子!”

包拯吓得苹果都快掉了,抱着书匣子转身就跑,一群姑娘紧随其后追了出去。

月瑶站在原地,看着这混乱的场面,忍不住扶额——原来古代的“追星”比现代毫不逊色,连“堵门”这招都一模一样。

“不是说身子不舒服吗?怎么跑这么快!”包母对着空荡荡的屋子叹气。

转头刚想跟月瑶说话,就见刚才那位老太太拉着她的衣袖,笑眯眯道,

“其实呀,我也不是来看大夫的,我是想来认识你儿子,可是我老了,腿走不动了,你扶我一把吧,好吗?”

这下把包母给吓到了,她都不知怎么办了。月瑶也震惊地张大了嘴巴难以置信。

不过,很快反应过来,见包母愣在那里,连忙过去把老太太扶起来。

月瑶扶着老太太走到门口,正好遇上赶来接人的老太太儿子,对方连连道歉,急匆匆地扶着老娘走了。

月瑶回头看向一脸茫然的包母,忍不住笑出声:“包大娘,看来以后咱们药庐得先问清楚,是来看病的,还是来‘看包拯’的。”

包母无奈摇头,也跟着笑了。

庐州城里的女子,上到八十岁的老太太,下到刚会走路的小姑娘,几乎都成了包拯的“追随者”,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一群姑娘蜂拥而上。

相比之下,公孙策就显得“落寞”许多——他最近迷上了街角卖香料的姑娘常雨,却始终不好意思表白,只能天天借着买香料的由头,来小摊旁跟常雨说上两句话。

这天,公孙策终于鼓起勇气,红着脸邀请常雨:“常雨姑娘,明晚我家有唱戏的,不知你愿不愿意……”话还没说完,就见包拯抱着头冲了过来。

公孙策被他挤得一个趔趄,脸直接扑在了装着红色香料的簸箕里,满脸通红,活像个“关公”。

包拯则灵活地钻到了柜台底下,那群姑娘过来后,常雨也给他打了掩护,让包拯躲过了一劫。

等人群散去,包拯从柜台下爬出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对着常雨笑道:“常雨姑娘,我娘说谢谢你前几天帮她采药,想请你明晚到我家吃饭,你有空吗?”

常雨非常开心,“有空啊,像我这种人没什么好忙的!”

一旁的公孙策看着这一幕,觉得自己倒霉极了——自己鼓足勇气的邀请泡了汤,还沾了一脸香料,他算是把包拯记住了。

很快包拯就到了天鸿书院,而他的“名气”也早已在书院传开。

包拯来到课堂,见所有学子都围在一个地方,也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