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少年包青天9(2 / 2)

————————————

“这位大哥,为何如此混乱?”

“嗨,一看你就是个书呆子,只知道闷头读书,不知天下事!”

“天下将发生何事?”

“要打仗了,高丽军队已经结集边境随时都会打过来,替他们的太子报仇。

你想想高丽太子是死在庐州的,万一打起仗来,那还不首当其冲。所以庐州的黎民百姓有亲的投亲,没亲的也积谷囤粮,怕围城啊!”

包拯和楚楚回到府衙后,包拯把街上看到的情景汇报给了八贤王等人。

“看来百姓所言不是空穴来风啊!”公孙大人感叹一句。

“现在高丽大军压境,大辽军队也有异动,而且辽国已经派了使者去了高丽,如果两国联起手来,必将对我大宋不利呀!”八贤王担忧道。

“辽国行动好快呀!”包拯疑惑辽国的消息太过迅速。

“大辽对我大宋一直虎视眈眈,放在我大宋的探子应该不少,没准这次的事就是他们做的呢!”李莲花解释了下。

“如今只能尽快找到杀害高丽人的凶手,对高丽王有个交待,以平息他心中的愤怒!”八贤王无奈道。

“可是我们现在是一筹莫展啊!”

这时陆云进来禀告,“王爷、大人,据报昨夜城南一破庙发生大火,我赶到现场调查发现……”

“发现什么?”

“发现几个死人以及……以及几条狗,而且死者都是身着黑衣,可能是行凶的那帮人!”

“走”

八贤王带着众人来到案发现场。

“昨夜大雨,到处都是水,也幸亏那场大雨熄灭了大火,要不然连人带庙都化成灰烬了!”

包拯在尸体旁边拿起一个暗器,“王爷你看,这个镖就是刺杀高丽太子的镖。这个镖有剧毒,所以沾了镖的水有剧毒,毒死了喝了水的狗。”

包拯见五人呈一字排开,致命伤口连贯一气,断言此乃一剑封喉所致。

这五人均为武功高手,若在戒备状态下遭此重创,仅有两种可能:一是毫无防备,二是甘愿受死。包拯据此推断,下手者必是他们的主子。

楚楚不解刺客为何甘愿赴死,公孙策解释,行刺太子失败后,为保守秘密,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李莲花仔细查看了下尸体,发现其中一个刺客的后背上,有一个圆形烫伤的痕迹。他稍想了下,就想到了其中关联。

原来是高丽七皇子的手下啊!看来高丽朝堂也很乱啊!只是并没说出来,因为显然包拯看到后也想到了,把印记拓印了下来。

随后,包拯与楚楚前往七皇子声称案发时去过的酒楼求证;月瑶、李莲花则随八贤王一行人,将五具尸体带回府衙。

八贤王询问李莲花是否有所发现,李莲花坦言了自己的猜测,称待包拯归来即可印证。

在酒楼,包拯向店小二要了那日烫伤七皇子的茶壶,而茶壶底部正好和刺客背后的印记完美契合。

“有人移花接木,凶手是谁,我大概知道了。”

此时包拯心中已经确认黑衣人的首领就是七皇子,但是包拯实在想不明白,七皇子为什么要杀自己的皇兄。

此时楚楚提醒包拯,杀人无外乎是为了功名利禄,七皇子名和利都有,那唯一有可能的就是太子之位了,如果太子死了,七皇子是否就能当成太子呢?

包拯跑去资料馆翻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想看的资料,最终确认了七皇子的杀人动机。

包拯将调查结果告诉众人:“我查到那帮黑衣人首领的身份了,是高丽七皇子李希。”

公孙策当即提出质疑,称七皇子案发时有不在场证明——他当时在酒楼饮酒,还与人发生口角,根本无作案时间。

包拯却指出,当日在酒楼的并非七皇子本人,公孙策随即恍然:“是他的手下,也就是黑衣人之一!”

原来,七皇子让手下身着自己的衣物,特意前往远郊酒楼饮酒,并故意与人争执,制造众多目击者。

因众人此前均未见过七皇子,只会通过衣着辨认,便误以为是七皇子亲临。

然而百密一疏,当时有人用茶壶烫伤了“假七皇子”的后背;

更巧合的是,七皇子灭口时虽纵火焚尸,却因当天下雨,未能销毁全部证据。

“李希为什么要杀太子呢?他们是兄弟呀,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啊?”公孙大人疑惑道。

“正因为他们是兄弟,刚才我查过高丽的世系表,高丽王虽然有很多儿子,却大多夭折,太子李岗是长子,如果长子死了就是七王子李希继位,李希养了很多杀手,就是为了刺杀李岗,刺杀失败他就杀人灭口!”

楚楚同时联想到,太子临终前写下的“十”字,或许是未写完的“李”,又或者是个叉,那就是希字的字头,当然也可能是七字还没有写完。

种种证据指向七皇子,八贤王当即欲派人到来仪阁抓人。包拯却阻拦道,此案仍有疑点未解,比如“他是怎么进去怎么杀的人……”话未说完,便被八贤王打断。

八贤王认为,刺客是七皇子的手下,他又有明确动机,已足够定罪。

包拯本想继续辩驳,却再次被阻止。

月瑶与李莲花心中清楚,无论真相是否完全明晰,这个结果已是最优解——既未伤及无辜,又能给高丽一个交代。

为顾全大局、避免大宋与高丽开战,八贤王宁愿搁置部分真相,认定七皇子为凶手,以此维系两国关系的稳定。

八贤王带人赶去七皇子处抓人,包拯、公孙策、楚楚、月瑶和李莲花五人,随后也跟了过去。

路上包拯埋怨八贤王太过武断,公孙策却早已洞悉其良苦用心。

月瑶与李莲花暗自感慨:包拯虽聪明绝顶,心思却太过纯粹,不懂官场的人情世故,于他而言,真相永远是第一位;

而公孙策虽不及包拯心思缜密,却更具大局观,能理解八贤王的权衡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