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记忆追索(1 / 2)

崇文院的焦糊气味,如同一个狰狞的幽灵,盘桓在皇城司值房的上空,久久不散。陈砚秋与赵明烛相对而坐,中间的桌案上,摆放着两样从昨夜火场与混乱中艰难抢救出的物件:那个边角略有熔融的乌黑铁盒,以及陈砚秋从档案夹层中取出的、那几页触目惊心的私密记录。

窗外天色已大亮,但值房内的气氛却比深夜更加凝重。一夜的奔波、惊险、愤怒与发现,让两人都疲惫不堪,但精神却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

“先看这个。”陈砚秋将那份私密记录推向赵明烛,他的指尖甚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这是我从那被翻找过的铁盒卷宗里发现的夹层。”

赵明烛接过那几页质地特殊的纸张,目光扫过上面那潦草却力透纸背的字迹。越是看下去,他的眉头锁得越紧,脸色也愈发阴沉,到最后,已是面罩寒霜,眼中杀机毕露。

“宝元元年,益州路……茶马司‘补贴’……王副使……”“景佑四年,江宁府……转运判官韩某……吕门……”“康定元年,京畿路……‘题引’……‘墨香斋’……”

他每低声念出一条,空气中的寒意便加重一分。这些简短的记录,如同一把把钥匙,瞬间打开了通往无数幽深密室的大门!里面涉及的官员、手法、时间地点,与之前发生的诸多案件——川蜀银鞘案、江南旧案、汴京的“题引”黑市——严丝合缝地对应起来!

“果然……果然如此!”赵明烛猛地一拍桌案,震得茶盏哐当作响,“一条线上串起来的蚂蚱!从地方到中枢,从科举到财政,甚至牵扯到当年的宰相(吕夷简)!好大的一张网!好黑的一只手!”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盯着陈砚秋:“砚秋,你立下大功了!这东西,比千军万马还有用!”

陈砚秋却缓缓摇头,脸上并无喜色:“赵兄,此物虽关键,却也只是线索。其上所记,多为疑点与指向,缺乏直接证据。王副使是谁?韩某又是何人?‘墨香斋’如今安在?这些都需要我们一一查实。更何况……”他语气沉重,“这份记录为何会被人藏在崇文院档案的夹层中?记录者是谁?他现在是生是死?他为何要用这种方式留下记录?这一切,仍是谜团。”

赵明烛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不错。对手能调动如此资源纵火焚库,必然也能察觉到这份记录可能的存在。我们的动作必须要快!”他的目光落在那铁盒上,“这又是什么?”

陈砚秋拿起那冰冷的铁盒,仔细检视。盒子密封得极好,锁鼻处有被轻微撬砸的痕迹,但未能打开。“昨夜混乱中,从一堆烧毁的木匣中所得。材质特殊,密封严谨,似是用来保护极其重要之物。或许……与这份记录有关?亦或是另一条线索?”

赵明烛接过铁盒,掂量了一下,又仔细看了看锁具:“非寻常之物。需找巧匠方能打开,强攻恐损内里之物。”他将其小心放在一旁,“此事我来办。当务之急,是这份记录!”他再次拿起那几页纸,“我们必须立刻行动,根据这些线索追查下去!王副使、韩判官、墨香斋……”

“恐怕……还不够。”陈砚秋忽然开口,他的眼神飘向窗外,仿佛穿透了时空,回到了那被烈焰吞噬前的崇文院架阁库,“赵兄,你可知,为何纵火者偏偏要选择丙字、丁字库?为何那份记录会恰好藏在那个卷宗里?”

赵明烛一怔:“你的意思是?”

“因为他们害怕的,远不止这一份记录。”陈砚秋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一种回忆特有的穿透力,“昨夜大火之前,我曾强记下丙字、丁字库部分区域的档案目录。如今库房虽毁,但那些编号、名称、位置,仍在我脑中。”

他闭上双眼,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划动,仿佛在触摸那些无形的书架。

“丙字库乙区七排三架,景佑三年至宝元二年,川蜀路诸州府呈报科举事宜奏副本及御批回文……”“丁字库甲区二排五架,康定元年各路锁厅试考官委任状及后续考绩记录……”“丙字库丙区一排一架,宝元元年御史台巡查各路学政风闻奏事摘要……”“丁字库乙区四排九架,历年国子监荐送生员名录及背后荐主关联记录……”

他语速平稳,却如数家珍般报出一个又一个编号、一批又一批档案的名称和内容范围。这些原本应该随着大火而湮灭的信息,此刻却通过他惊人的记忆,再次清晰地复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