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养老院图书角飘着消毒水混着旧书的味道,沈星河把折叠好的纸星模板摊在木桌上,阳光透过纱窗在沈建国手背的老年斑上跳。
老人的手指像生锈的齿轮,刚把彩纸对折就歪了半寸,折出的棱角软塌塌耷着。
“爸,慢慢来。”沈星河按住父亲微颤的手背,触到粗粝的茧,像摸到二十年前校办工厂车床的纹路。
前世这个时候,他正揣着刚谈成的并购案飞回上海,根本不知道父亲在老家医院走廊啃冷馒头,就着糊了的白菜汤。
“手笨。”沈建国低头盯着彩纸,喉结动了动,“当年修机器零件,指甲缝里塞着油泥都能拧螺丝,现在……”话音未落,一张浅黄的加厚纸轻轻落在两人中间。
林夏不知何时站在桌边,发梢还沾着晨露:“用这个试试。”她指尖点了点纸张边缘的仿旧纹路,“像不像您八十年代在纺织厂领工资的条子?”
沈建国的瞳孔突然缩了缩。
他捏起那张纸,指腹反复摩挲“1985年3月,沈建国,实发工资47.6元”的印刷体,褪色的蓝墨水在晨光里泛着温柔的旧色——和他压在木箱底的那张真工资条,连折痕的位置都一模一样。
“小夏……”老人声音发哑,“你怎么……”
“上次收拾您屋里旧物,看见箱底的工资条了。”林夏蹲下来,手肘撑在他膝头,“我让文印店照着拓的,墨色调了三次。”她指腹划过“实发工资”四个字,“那时候您每月工资要养四口人,对吧?”
沈星河看着父亲的眼角慢慢洇湿。
老人把纸翻过来,对着光看了又看,像是要透过这张纸,看见二十三岁的自己——穿着蓝布工装,在车间门口攥着工资条往家跑,裤兜里还塞着给儿子买的橘子糖。
这一次折纸星,沈建国的手指不再抖得厉害。
他跟着模板折出第一道痕,第二道,第三道……当一颗五个尖角都挺括的纸星落在桌上时,图书角的挂钟刚好敲响八点。
“像不像?”他举着纸星给林夏看,皱纹里堆着孩子气的雀跃,“当年你奶奶教我折纸船,说折不好就不让上桌吃饭。”
沈星河没说话,轻轻把自己昨天写的“1998年,我躲着林夏,怕她看见我校服破了”的星星从“星星角”摘下来,贴在父亲的工资条星旁边。
两颗纸星挨在一起,像两片落进同条河的叶子。
“那时候,一顿糊饭,也能吃饱。”沈建国把纸星放进墙钉的玻璃罐时,声音轻得像叹息。
沈星河喉头发紧。
他想起前世母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你爸那年把红烧肉烧糊了,非说焦的补铁”,想起自己当时不耐烦地抽回手,说“我现在吃进口维生素”。
中午的老屋飘着熟悉的烟火气。
沈星河推开门,就看见父亲佝偻着背在灶前搅锅,白汽裹着白菜粉条的甜香涌出来。
砂锅里的汤咕嘟作响,灶台上还摆着一盘雪里蕻,翠绿的菜叶上挂着晶亮的油星——那是母亲生前最爱的下饭菜,他离家十年没再吃过。
“你妈腌的雪里蕻,我去年翻地窖找着的。”沈建国用锅铲指了指窗台的玻璃罐,“她说要等你回来……”他突然顿住,转身把盛好的饭往沈星河面前一推,“凉了就刮不动了。”
沈星河盯着碗里的饭。
锅底结着层薄焦,黄澄澄的,像撒了把碾碎的琥珀。
他从帆布包里取出那本“糊锅守则”复印件,扉页上是他用钢笔写的“父亲烧糊的饭,是儿子没听懂的道歉”。
指尖在纸页上悬了三秒,他慢慢撕下那句,对着光折成小方块。
纸边蹭过指腹,带着复印纸特有的毛糙感,像父亲当年用砂纸打磨校办工厂零件时的触感。
“要放饭盒里?”沈建国突然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