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里一个老农告诉辛弃疾:“西夏最近不太平,皇帝李仁孝和权臣任得敬争权,任得敬想分国自立,还派人与金国联络,想借助金国的力量除掉李仁孝。西夏的士兵大多在边境防备金国和咱们大宋,内部空虚得很。”
辛弃疾眼睛一亮,与自己的安排相合,心里有了计较。
他对着老农拱手道:“多谢老人家告知,若将来咱们平定此处,定不会亏待乡亲们。”
老农笑着摇头:“俺们不求回报,只求你们能打退金狗,让俺们安稳种地就行。”
当晚,义军在村庄外扎营,篝火熊熊燃起,士兵们围坐在一起,有的擦拭兵器,有的修补战袍,有的则听老农讲西夏的故事。
辛弃疾坐在篝火旁,看着身边的将士们,心里满是坚定——他有着前世记忆,早就知道,西夏的内乱,正是他们的机会,早在华州出兵之时就已有所安排,只要把握得当,定能为抗金大业再增添一股强大的力量。
次日清晨,义军继续西行。
又过了数日,沿途的地形渐渐变得崎岖,官道两旁出现了连绵的山脉,这里是宋、金、西夏三国交界的地带,人烟稀少,只有偶尔出现的牧民帐篷。
移剌窝斡的斥候探报,前方五十里处有一座山口,名为“盐州口”,是通往西夏盐州的必经之路,山口两侧山势险峻,易守难攻。
辛弃疾下令全军在山口外扎营,亲自带着李铁枪、移剌窝斡等人探查地形。
山口内,一条狭窄的道路蜿蜒曲折,两侧的山崖陡峭,上面长满了荆棘和灌木,确实是设伏的绝佳地点。
“元帅,这里地势险要,若西夏或金军在此设伏,咱们很难通过。”李铁枪皱眉道,手里的铁枪下意识地挥了挥,打落了身边的荆棘。
辛弃疾点头:“所以咱们需派斥候先探查清楚,确认山口内没有伏兵,再率军通过。移剌统制,烦请你派一队精锐斥候,潜入山口探查,务必小心谨慎,若发现异常,立刻回报。”
“遵令!”移剌窝斡应诺,立刻挑选了二十名契丹营士兵,他们穿着牧民的衣服,背着弓箭,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山口。
半个时辰后,斥候回报,山口内没有伏兵,只有少量西夏牧民在放牧。
辛弃疾松了口气,下令全军进入山口,快速通过。士兵们排成单列,沿着狭窄的道路前进,两侧的山崖上不时有碎石滚落,砸在地上发出“咚咚”的声响。
就在大军即将走出山口时,前方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一群西夏牧民骑着马,拿着马鞭,朝着义军冲来。为首的牧民首领对着义军高喊:“你们是什么人?为何闯入我西夏的地界?”
辛弃疾上前一步,用西夏语(党项语)回道:“我们是大宋的义军,前来抗击金国,路过此地,并无恶意。”
牧民首领上下打量着辛弃疾,看到义军士兵们虽疲惫却纪律严明,不像是劫掠之人,便松了口气。
“最近金国的士兵经常闯入我西夏边境劫掠,我们还以为你们是金狗的军队。不过,既然是大宋的义军,那还是请回宋地吧,前面就是我西夏盐州城了,你们不得再往前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