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章 大理寻僧(2 / 2)

离开成都,队伍进入博南古道。古道沿澜沧江修建,山路陡峭,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湍急江水,行走十分艰难。行至“豆沙关”时,一群身着黑色布衣、头裹青布的彝族部落民众拦住了去路,为首的首领手持长矛,大声喝问:“你们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为何带如此多的护卫与物资?”

慧能大师上前一步,双手合十,用大理方言道:“贫僧慧能,自大元而来,欲往大理拜访寺院,交流佛教文化,这些物资是送给寺院的礼物,护卫只为防备盗匪,绝无恶意。这里有石宝山石窟寺住持的书信,烦请首领过目。”

首领接过书信,翻看后脸色稍缓,但仍有疑虑:“近年常有商人借‘交流’之名窥探我部落情况,你们如何证明是真的佛教交流?”秦峰上前,拱手道:“在下秦峰,略通武艺,听闻彝族部落的‘火把拳’独具特色,愿与首领手下切磋,点到即止,以武会友,证明诚意。”

首领闻言,眼中闪过兴趣,挥手召来一名年轻武士:“若你能接他三招,便信你们是友非敌。”秦峰与武士相对而立,武士率先出拳,拳风刚猛,直指秦峰胸口;秦峰侧身避开,以柔克刚,轻轻一带便化解了攻势;第二招武士用腿横扫,秦峰借力跃起,稳稳落地;第三招武士使出绝招“火把焚天”,秦峰不躲不闪,以掌击其腕,武士长矛落地,却未受伤。

首领见状,哈哈大笑:“好一个‘点到即止’,果然是武僧风范!我信你们了。前面‘无量山’一带近日有盗匪出没,我派五名族人护送你们过山,确保安全。”慧能与柳承宗连忙致谢,赠予首领丝绸与茶叶,部落民众也主动帮队伍牵扶骡马,穿过最陡峭的路段。

历经半月跋涉,队伍终于抵达大理边境重镇姚安,进入大元与大理共管的驿站。驿站驿丞早已接到萧虎的提前通报,热情迎接:“慧能大师与两位大人一路辛苦!大理王室已收到书信,段兴智国王吩咐,待你们休整后,派王室使者护送你们前往大理城。”

在驿站休整期间,慧能三人会见了大理派来的王室使者段世宏——段氏旁支,熟悉佛教事务。段世宏取出崇圣寺住持的回信:“住持大师听闻慧能大师曾在鸡足山挂单,十分欣喜,已为你们安排好住宿与参会事宜。国王陛下也同意你们参与‘武学禅修大会’,但有一事相请:大会期间,请勿提及大元与吐蕃的宗教竞争,以免引起寺院不满。”

柳承宗回应:“请使者放心,我们此次前来,只为交流佛教与武学,绝不涉及政治纷争。此外,大元愿向大理提供一批中原佛教典籍与丝绸,赠予崇圣寺与感通寺,以表交流诚意。”段世宏闻言,十分高兴:“国王陛下定会乐见其成,我这就回禀陛下,为你们安排尽快启程。”

秦峰则利用休整时间,向驿站的大理士兵打探“以武入禅”的民间反响:“当地百姓如何看待寺院武僧?武僧是否参与地方事务?”士兵答道:“武僧不仅在寺院修行,还常帮百姓训练防身术,遇到盗匪或山洪,也会出面相助,很受百姓爱戴。感通寺的武僧还负责守护博南古道的商队,收取少量保护费,既保障了商路安全,又充实了寺院经费。”

这些信息让三人对大理“以武入禅”的实务价值有了初步认知——并非单纯的修行方法,而是融入地方治理、商路安全与民众生活的综合体系,这正是中枢需要借鉴的核心。

在段世宏的护送下,队伍顺利抵达大理城。古城背靠苍山,面朝洱海,街道整洁,房屋多为白族特色的“三坊一照壁”建筑,沿途可见不少身着僧袍的僧人,或化缘,或赶路,佛教氛围浓厚。崇圣寺位于城西北,三座白塔高耸入云,远远便能望见。

崇圣寺住持虚云大师已在山门外等候,见到慧能大师,上前握住他的手:“一别三年,慧能师弟风采依旧!当年你在鸡足山与我探讨‘禅修与实务’,今日终于有机会再续前缘。”慧能笑道:“虚云师兄客气了,此次前来,一是向师兄请教,二是为大元与大理的佛教交流而来,还望师兄多多指点。”

进入崇圣寺,殿宇宏伟,香火鼎盛,僧侣们各司其职,或诵经,或洒扫,或演练武术,秩序井然。虚云大师指着庭院中正在练拳的僧人:“这些便是‘以武入禅’的修行者,每日清晨练拳,午后诵经,晚间打坐,以拳法的‘动’助禅修的‘静’,以禅修的‘定’规范拳法的‘刚’,两者相辅相成。”

秦峰凑近观察,只见僧人们练的是“大理南拳”,招式简洁实用,没有花哨动作,每一拳都配合呼吸,出拳时呼气,收拳时吸气,拳风沉稳,却暗含力量。“这拳法与中原的少林拳相比,更重‘意’而非‘形’,强调‘心到拳到,禅意随行’。”秦峰低声对柳承宗道,同时取出纸笔,快速绘制招式图谱。

当晚,虚云大师设素宴款待使者队伍,席间谈及“武学禅修大会”:“大会将于三日后举行,为期五日,分为‘拳法展示’‘禅修交流’‘实务研讨’三个环节,你们可全程参与,若有兴趣,秦峰教头也可上台切磋。”慧能与秦峰、柳承宗对视一眼,均露出期待之色——考察的核心环节即将到来。

大会召开前,慧能三人在虚云大师的引荐下,前往感通寺拜访住持智光大师——“以武入禅”的主要倡导者。感通寺位于苍山脚下,与崇圣寺的宏伟不同,更显清幽,寺内开辟了专门的练武场,数十名武僧正在分批次训练,场边有僧人记录每个人的招式与呼吸节奏。

智光大师带着三人参观练武场,解释道:“‘以武入禅’的渊源,可追溯到大理开国君主段思平——他既是国王,又是武僧,认为‘治国需刚柔并济,修行需动静结合’,便将王室武学与禅宗修行融合,创立了这种独特的修行方式。历经数代发展,形成了‘三阶段’体系:初阶练拳强身,理解‘动中有序’;中阶以拳入禅,体会‘意与拳合’;高阶禅拳合一,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秦峰问道:“武僧如何平衡‘武’的攻击性与‘禅’的慈悲心?若遇外敌入侵,是否会以武拒敌?”智光大师指向练武场边的石碑,上面刻着“武为护,非为攻”六个大字:“这便是我们的准则——武僧练拳是为了守护寺院、百姓与佛法,而非主动攻击。当年蒙古大军逼近大理时,感通寺武僧曾协助守护城池,却从不追杀败兵,这便是‘慈悲为怀,武为护道’。”

柳承宗则关注实务运作:“感通寺的武僧如何管理?是否有层级划分?经费来源如何?”智光大师答道:“武僧分为‘教头’‘行者’‘沙弥’三级,教头负责教学与管理,行者参与实务(如护商、救灾),沙弥专注训练;经费来自王室拨款、信徒捐赠与商路保护费,收支公开,由寺院与王室共同监督,避免贪腐。”

期间,慧能大师还与智光大师探讨了佛教流派的融合:“大理佛教融合了密宗的‘仪轨’、禅宗的‘顿悟’与本土的‘巫教’元素,这种兼容并蓄是否影响‘以武入禅’?”智光笑道:“正因为融合,才让‘以武入禅’更具包容性——密宗的仪轨规范练武的秩序,禅宗的顿悟提升禅修的境界,本土巫教的自然观则让武学更贴合大理的山地环境。”

三日后,“武学禅修大会”在崇圣寺的广场上举行。大理国王段兴智亲自主持开幕式,身着白色王袍,头戴金冠,与虚云大师、智光大师并肩而立。广场上整齐排列着来自大理各地寺院的五百余名武僧,分为红、黄、蓝三队,分别代表密宗、禅宗与融合流派,气势恢宏。

开幕式后,首先进行“拳法展示”。感通寺的武僧队率先登场,演练“大理南拳”,招式整齐划一,呼吸同步,拳声与脚步声交织,震得地面微微震动。秦峰看得仔细,发现每一组招式结束后,武僧们都会闭目静坐片刻,显然是在“以拳悟禅”。随后,鸡足山、崇圣寺的武僧队也依次展示,各有特色,却都遵循“动中入静”的核心。

“禅修交流”环节,慧能大师受邀发言,他结合萧虎母亲的《金刚经》批注,阐述“禅修需落地实务”的观点:“先母曾说‘慈悲非空泛,需见诸行动’,正如大理的‘以武入禅’,不是闭门静坐,而是以武护民、以禅修心,这才是佛法的真谛。大元佛教也注重实务,如养济院、护商队,愿与大理佛教携手,共探‘佛治民生’之道。”段兴智国王与在场僧侣均报以热烈掌声,段世宏在旁低声对柳承宗道:“大师这番话,说到国王心坎里了。”

“实务研讨”环节,柳承宗介绍了大元的商路保护与寺院管理经验,秦峰则与大理武僧教头交流了“武学与治安结合”的具体方法,双方还约定互派武僧与僧人交流学习。大会结束时,段兴智国王赠予慧能大师一套《大理以武入禅要义》抄本,智光大师则将“南拳桩功图谱”赠予秦峰,柳承宗也代表大元,将中原佛教典籍与丝绸赠予大理寺院。

离开崇圣寺时,慧能三人手中的考察记录册已写满大半,不仅有佛教流派的详细梳理、“以武入禅”的方法与渊源,还有实务管理的案例与双方交流的约定。柳承宗望着洱海的波光,笑道:“此行收获远超预期,这些成果带回中枢,定能为西南治理与佛教交流提供重要参考。”慧能点头:“这只是开始,大元与大理的佛教与实务合作,还需后续深耕。”三人相视一笑,心中明白,大理寻僧的使命已初步达成,而更深远的交流,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