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章:教义辩难
基辅宫的议事厅内,穹顶悬挂着鎏金吊灯,墙壁上挂着东正教圣像与金帐汗国的旗帜,中西交融的陈设透着特殊的权力氛围。米哈伊尔端坐主位,左侧是东正教主教尼古拉——他身着黑色教袍,胸前挂着银质十字架,眼神深邃,手中握着厚重的《圣经》;右侧是萧虎,一身深蓝色公服,腰间佩着中枢赐的玉牌,身后站着郭敬之、赵全与孙和,神情沉稳。
辰时三刻,米哈伊尔轻敲木槌:“今日论道,旨在交流宗教与治世之理,望二位坦诚相待,勿起争执。”尼古拉率先起身,左手按在《圣经》上,右手划着十字:“东正教认为,神权高于王权——世间万物皆由上帝创造,君主需受教会指引,方能行正道。基辅能安稳至今,全赖上帝庇佑与教会教诲。”
萧虎微微颔首,并未立刻反驳,而是对郭敬之道:“烦请翻译时,将‘神权’‘王权’译为‘教会之权’‘治理之权’,更显务实。”郭敬之低声应下,精准传达后,萧虎才起身道:“大元之见,治理之权与教会之权各有分野——前者管世俗实务,后者安民众人心,二者并行不悖,无需分高低。”
赵全适时呈上中都的《治世录》:“这是中都近年的治世记录,既有修缮驿路、剿灭盗匪的实务举措,也有支持寺庙、道观修缮的记载,可见二者互不干涉,共同助力安稳。”尼古拉瞥了一眼《治世录》,却未伸手去接,显然对“并行不悖”的说法不以为然。
尼古拉放下《圣经》,语气严肃:“《圣经》有言‘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自然需听从教会。若治理之权独立于教会,便会偏离正道——去年波斯某国君主不信教会,施行苛政,终致民乱,这便是明证。”他目光锐利地看向萧虎,等着对方回应。
萧虎从容道:“主教所言的‘民乱’,根源不在是否听教会,而在是否体恤民生。大元有位地方官,虽信奉佛教,却因横征暴敛被中枢罢免;另有一位官员,不信任何宗教,却因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受百姓爱戴。可见治世好坏,在实务而非信仰。”
郭敬之补充道:“中都有座大报恩寺,住持从不干预地方事务,只教信徒‘行善积德’,当地百姓无论信教与否,都愿与之往来;去年旱灾,住持还组织信徒捐粮,配合官府赈灾,这便是‘人心之权’助‘治理之权’的实例。”
尼古拉皱眉道:“可教会若不指引,君主如何知晓何为‘善’?何为‘恶’?”萧虎反问:“基辅的盗匪劫掠商旅,主教认为是‘恶’,我也认为是‘恶’——这无需教会指引,只需体恤商旅之苦便能知晓。可见‘善恶’在民心,不在教会之口。”
眼看论辩陷入僵持,赵全拿出商路账本:“主教可看这份账本——去年基辅商队在中都通商,因货物被窃求助官府,禁军三日便抓获盗匪,追回货物;同期,大元商队在基辅遇袭,教会虽谴责盗匪,却未能协助追回损失。并非教会无力,而是‘追盗匪’本就是治理之权的实务,教会不便插手。”
尼古拉沉默片刻,转而道:“可教会能教化盗匪改邪归正,这是治理之权做不到的。基辅曾有盗匪受洗入教,从此不再为恶。”孙和立刻接话:“中都也有类似之事——一名盗匪被禁军抓获后,在道观听道士讲‘因果报应’,出狱后改做商贩,诚信经营。但这需建立在‘禁军抓获’的基础上,若无治理之权的约束,教化也难起效。”
萧虎总结道:“就像牧民放牧——治理之权如同‘划定牧地’,防止羊群越界相争;教会之权如同‘饲养羊群’,让羊群肥壮健康。若无牧地划定,羊群必乱;若无饲养照料,羊群难存。二者缺一不可,却无需谁管谁。”
米哈伊尔闻言点头:“萧将军的比喻很是贴切。基辅商路若要安稳,既需官府打击盗匪,也需教会教化民心,确实该并行不悖。”尼古拉见米哈伊尔表态,虽未完全认同,却也缓和了语气:“可君主若违背上帝教诲,教会仍有责任提醒。”
针对“提醒权”,萧虎提出具体划分:“教会可对治理举措提出建议,但需通过‘书面陈情’,不可直接干预实务;官府若认为建议合理,便予采纳;若不合理,需说明理由。中都的孔庙、道观都有‘陈情权’,却从不上街游行施压,这便是规矩。”
郭敬之拿出中都的《陈情规制》:“这份规制写明——宗教场所陈情需有‘具体事由’‘可行建议’,不可空泛指责;官府需在十日内回复,若不采纳,需列举实务困难。去年中都道观建议‘增设饮水站’,官府因‘粮草不足’暂缓,道观便协助筹集物资,最终共同建成,效果很好。”
尼古拉翻看《陈情规制》,对“共同协作”的部分颇为认可:“若能如此,教会与官府便可避免冲突。基辅教会也可效仿,遇实务问题,不直接干预,而是协助官府解决。”赵全立刻道:“比如商路赈灾——官府可出粮食,教会可出场地,共同救济灾民,既发挥各自优势,又互不越界。”
经过商议,三方达成共识:基辅官府负责世俗实务(治安、税收、商路保护),教会负责宗教教化(信徒管理、道德宣讲),教会可通过“书面陈情”提建议,官府需及时回应,重大事务(如战争、饥荒)双方共同协作。
论道结束后,米哈伊尔设宴款待众人。席间,尼古拉主动向萧虎敬酒:“萧将军的‘分野论’虽与教义略有不同,却很务实。基辅教会愿按今日共识,与官府协作护商路。”萧虎回敬道:“主教以民生为重,令人敬佩。大元也愿与基辅教会交流,比如互派使者学习教化、治理之法。”
郭敬之趁机与基辅的译官交流,敲定“宗教使者互访”的细节:“大元将派懂教义的官员来基辅,学习东正教的教化方式;基辅也可派教士去中都,观察三教共存的实务,明年春便可启程。”米哈伊尔对此很是支持:“这能增进彼此了解,减少误解,对商路合作很有好处。”
孙和则与基辅的禁军统领讨论“联合剿匪”:“中都禁军擅长‘分路围剿’,基辅禁军熟悉本地地形,可制定‘信息共享’机制——一方发现盗匪踪迹,立刻通报另一方,协同抓捕。”基辅统领欣然同意:“明日便可派人绘制《联合剿匪路线图》,尽快落实。”
夜深时,萧虎站在基辅宫的露台上,望着满天星辰。郭敬之走来道:“此次论道不仅定了权限,还拓了合作,比预期更好。”萧虎道:“关键在‘务实’二字——尼古拉虽重教义,却也懂民生重要;米哈伊尔虽想借教会巩固权力,却也需商路安稳。抓住实务需求,便能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