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5章 论道前夜(1 / 2)

1125章:论道前夜

基辅城外的驿馆烛火彻夜不熄,萧虎坐在案前,指尖摩挲着米哈伊尔送来的鎏金请柬——柬上用俄文与蒙文写着“明日辰时,基辅宫设宗教论道,邀大元使节共参”。他将请柬推至桌心,对围坐的随员道:“米哈伊尔此举,看似是宗教交流,实则想借东正教的影响力试探我大元的思想根基。若应对不当,恐影响商路通好的后续推进。”

郭敬之身着青色儒袍,鼻梁上架着一副细木框眼镜——这是他在西域习得的磨镜技艺所制,专为阅读典籍所用。他凑近看清请柬内容,眉头微蹙:“东正教在基辅根深蒂固,主教尼古拉素有‘辩才’之名,常以教义驳斥异见。咱们若只谈实务,恐落于被动;需拿出大元的思想主张,与之分庭抗礼,方能彰显中枢气度。”他手指轻叩案上的木简,那是他沿途记录的东正教教义摘要,字迹工整细密。

赵全附和:“沿途商队曾说,尼古拉最看重‘治世与教义的结合’,咱们若能以大元‘儒释道合一’的理念回应,既能契合论道主题,又能体现治世思路。”

萧虎点头,从行囊中取出三本抄本——《论语摘要》《道德经选注》《金刚经浅释》,均是临行前翰林院为他准备的,书页边缘已被摩挲得有些发毛。“这三本抄本是中枢特意整理的,涵盖儒释道核心主张。今夜咱们需将三教理念梳理整合,提炼出‘合一’的关键,明确明日论道的核心立场,不可各说各话。”

孙和虽不懂教义,却也主动道:“属下虽不擅论辩,却可记录诸位的观点,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提纲,方便将军明日查阅。”萧虎赞许点头:“甚好。郭敬之精通典籍,又通俄、蒙双语,负责梳理儒释道的共通之处与译词斟酌;赵全熟悉民生实务,将理念与治世、商路结合;我来统筹,敲定最终立场;孙和负责记录整理,务必今夜定稿。”

郭敬之先拿起《论语摘要》,翻开夹着银杏叶书签的“仁政”篇——这片叶子是去年在中都孔庙捡拾的,他常以此提醒自己“为政以德”的初心:“儒家以‘仁’为核心,强调‘为政以德’,这与我大元中枢‘以民为本’的治世思路一脉相承。比如忽必烈大汗减免灾区赋税、修缮驿路,去年黄河泛滥时,我曾随粮队押送救济粮,亲眼见百姓因赋税减免而重拾生计,这便是‘仁政’的实效。”

萧虎闻言,补充道:“还要突出‘礼’与‘和’——儒家讲‘礼之用,和为贵’,我大元疆域辽阔,部落众多,正是以‘礼’规范秩序,以‘和’化解纷争。漠南部落曾因牧地划分争执不休,中枢按‘礼’制定界碑,又以‘和’调解矛盾,如今双方不仅互不侵扰,还互通有无,这与基辅想维护商路安稳的需求不谋而合。”

赵全接过话头:“从商路实务来看,儒家‘诚信’理念最是实用。我大元商队在草原通商,历来以‘诚信’为本,去年有商队在克烈部误拿了部落的牛羊,返程时特意送还,还多赠了两匹丝绸致歉,从此克烈部对大元商队格外优待。明日可将‘诚信’与东正教‘守约’的教义对比,找出共通点,避免一开始就形成对立。”

郭敬之又翻到“中庸”篇,指尖划过“执两用中”的字句:“‘中庸之道’也需提及——大元对待各教,从不强迫皈依,而是兼容并蓄。中都孔庙旁便是白云观,不远处又有大慈恩寺,初一十五,信徒各去各庙,从未有过争执。去年东突厥商人来中都,带了他们的信仰信物,中枢也未加禁止,这正是‘中庸’的体现,或能让尼古拉认可我大元的包容态度。”

孙和伏案疾书,将“仁政、礼和、诚信、中庸”四个要点一一记下,又在旁标注“结合黄河救济、克烈部商例”,确保提纲既有理论,又不空洞。

梳理完儒家,郭敬之拿起《道德经选注》,封皮上他用朱砂写的“顺天应人”四字格外醒目。他指着“道法自然”章句:“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与我大元治理草原的思路相通。我曾随商队在漠北生活两年,见中枢从不强行让牧民定居,而是按季节划分牧地——春季在河谷,夏季去高山,秋季回草原,冬季入暖窝,牧民因此牛羊兴旺,这便是顺应自然的好处。”

萧虎沉吟道:“‘无为而治’也需巧妙诠释。此处的‘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中枢对地方事务,凡实务可行、民生认可的,便不多加干预。西城卫整顿初期,中枢只定了‘防务达标、不扰民生’的原则,具体训练由吴坚自行安排,结果西城卫战力提升更快,这便是‘无为’的实务体现。明日可举此例,说明‘无为’实为高效治世之道。”

赵全从商路角度补充:“道家‘祸福相依’的辩证思维,可用于回应可能的质疑。去年漠南盗匪袭扰商路,看似是祸,却让中枢意识到需加强驿站防卫,如今新增的十处驿站岗哨,不仅防了盗匪,还方便了商旅歇脚,成了福事。若尼古拉提及‘异教是否会带来祸乱’,咱们便可说‘祸福在人不在教’,只要各教都以民生为重,便是福;若借教生乱,便是祸。”

郭敬之又补充“小国寡民”的新解,他从袖中取出一本《中都民情录》,那是他收集的各卫所百姓建议:“此处并非指疆域狭小,而是指地方治理需贴近民生。中都各卫所都设了‘民情簿’,上月北城卫百姓建议‘缩短巡逻扰民时间’,李谦当即调整了巡逻路线,百姓纷纷称赞。这便是‘小国寡民’中‘民相亲’的体现,这种贴近实务的诠释,能避免陷入纯理论争论。”

孙和在提纲中添上“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祸福辩证、贴近民生”,并注明“结合漠北牧地划分、西城卫整顿实例”,让道家思想与治世紧密相连。

最后,郭敬之翻开《金刚经浅释》,扉页上他用小楷批注的“慈悲非空言,需见行动”格外显眼——这是他在中都养济院做义工时的感悟。他指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章句:“佛家讲‘慈悲为怀’,这与儒家‘仁政’、道家‘自然’相呼应。中都养济院每年救助上千流民,去年冬天特别冷,养济院增设了火炕,还熬制姜汤,无论流民信什么教,都一视同仁。我曾见过一个信萨满教的老人,在养济院康复后,主动帮着照顾其他病人,这便是‘慈悲’的感染力。”

萧虎道:“‘空性’理念需谨慎阐述,避免过于玄虚。可从‘务实空’角度解释——不执着于教义形式,而看重实际成效。中都有个布商王二,从不信佛,却常年给养济院送布匹,中枢照样给他颁发‘善士’牌匾。这便是‘不执形式重实效’,佛家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不被形式束缚,专心行善。”

赵全结合商路说:“‘因果报应’可与‘诚信通商’结合。去年有个大元商队在基辅附近欺瞒了当地部落,用劣质丝绸换了好马,结果没过多久,商队在返程时被盗匪洗劫一空;而另一个商队始终诚信交易,部落不仅保护他们,还帮着联系其他买家。咱们可对尼古拉说,商路往来中,‘诚信’是因,‘安稳’是果,这正是‘因果’的体现。”

郭敬之补充“普度众生”的实务化,他想起禁军剿匪的场景:“普度并非只有出家一途,为民办事、护商路安稳,皆是普度。上月李谦带禁军在黑松林剿匪,救了被掳的二十多名百姓,其中还有两个东正教的信徒,这便是‘普度众生’的具体行动。这种诠释,能让东正教理解佛家并非脱离尘世,而是贴近民生。”

孙和在提纲末尾加上“慈悲为怀、不执形式、因果诚信、务实普度”,至此,儒释道三教的核心要点已梳理完毕,形成了脉络清晰的框架。

梳理完三教理念,萧虎将三本抄本叠放在一起,郭敬之细心地在最上面垫了一块软布,避免抄本磨损:“今夜梳理的关键,在于‘合一’而非分立。儒家的‘仁’、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慈悲’,虽说法不同,核心却都是‘以人为本、顺应实务’。这便是咱们论道的核心立场——‘三教合一,归于治世安民’。”

郭敬之点头认同,从怀中取出一个羊皮卷,展开后是他绘制的“三教关系图”,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将“仁”“自然”“慈悲”连接到“治世安民”的核心:“可将核心立场细化为三点:一是‘兼容并蓄’,大元对各教一视同仁,不独尊某教;二是‘务实为本’,无论何种教义,需以治世、民生为落脚点;三是‘和而不同’,允许教义差异,但需以‘和’为前提,不可因异见生乱。”

赵全补充道:“为避免论辩中被牵着走,需设定‘三个不谈’:不谈教义细节之争,比如‘上帝’与‘道’的本质区别;不谈谁优谁劣,不比较东正教与三教的高低;不谈强制皈依,强调‘自愿选择’。始终围绕‘治世安民’展开,将话题拉回实务,比如商路中的伦理共识、民生中的互助精神,这些才是双方都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