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萧虎让步(2 / 2)

这些变化传到中枢,耶律楚材在议事会上公开称赞:“放弃日常监督,不仅未致权力失控,反而提升了实务效率,证明‘决策与实务分离’的模式可行。”萧虎坐在一旁,虽未说话,却微微点了头——他知道,自己的让步,确实换来了中都防务的稳固。

随着萧虎收缩权力,中枢形成了新的权力平衡:萧虎掌控“半符核验+重大决策”,忽必烈主导“日常实务+防务执行”,耶律楚材与御史台负责“协调监督+公正裁决”。这种平衡在一次漠南小股部落袭扰事件中得到充分体现。

事发当日,忽必烈接到宗室急报,需调三百人支援边境。他按章程填写《调兵申请》,派李谦持右半符前往枢密院核验。萧虎与耶律楚材共同核对申请,确认“袭扰属实、兵力合理”后,取出左半符核验吻合,签字批准。整个过程仅用一个时辰,比以往节省了近三个时辰。

援兵赶到边境时,部落袭扰刚起,张达率士兵配合宗室展开防御,不到半日便将袭扰者击退。事后,脱脱在给中枢的奏报中写道:“调兵迅速,协同顺畅,此乃中枢权力分工合理之效。”萧虎看到奏报时,对赵安道:“这般效率,以往是不敢想的。看来,有些权力该放就得放。”

忽必烈也刻意维护这种平衡。每次重大实务决策前,他都会提前一日向萧虎与耶律楚材通报,听取他们的意见。一次讨论“西驿路扩建岗哨”,萧虎提出“岗哨间距需增至五里,避免兵力分散”,忽必烈采纳了建议,事后证明这一调整有效减少了巡逻盲区。

权力收缩初期,萧虎时常在书房待到深夜,翻看着过往的军务档案,回忆自己年轻时统领禁军的时光。赵安担心他心绪难平,便劝道:“将军虽放弃日常监督,却仍掌核心调兵权,且中枢上下都认可您的资历与决策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萧虎渐渐调整心态,将精力从“繁琐监督”转向“战略谋划”。他组织枢密院官员整理“近十年草原部落动向”,绘制《漠南漠北防务全图》,标注出易受袭扰的薄弱点,供忽必烈参考。“这份图你拿去,西驿路的‘野狼谷’是乃蛮部残众常出没之地,需多设暗哨。”他将地图交给忽必烈时,语气平和了许多。

他还主动与忽必烈讨论“长期防务规划”。一次议事结束后,两人留在厅内,萧虎指着地图道:“来年春季,漠北可能有雪灾,流民恐会增多,需提前储备粮草、增设安置点,避免引发盗匪之乱。”忽必烈点头:“将军提醒得是,我明日便让李谦核算粮草储备,张达选址建安置点。”

这种务实的交流,渐渐化解了两人之间的隔阂。耶律楚材看在眼里,对李御史道:“萧虎转向战略谋划,忽必烈专注日常实务,两人互补,实为中都之幸。”

忽必烈深知,日常监督的规范是维持权力平衡的关键。他让李谦制定《实务监督细则》,细化到“巡逻记录需注明天气、路况、遇到的异常情况”“粮草发放需士兵本人签字按手印”“训练考核需两名教官共同打分”等细节,确保监督无死角。

御史台的监察吏每日驻在监督室,随机抽查记录。一次核查北城卫的训练考核,发现有一名教官打分偏高,当即要求重新考核,李谦毫不犹豫地批准,并对该教官处以“罚俸三日”的处罚。“监督就是要较真,才能确保实务不松懈。”李谦对监督室的下属道。

为避免监督流于形式,忽必烈还建立“士兵反馈通道”——在卫所设立意见箱,士兵可匿名举报“监督不公、实务懈怠”等问题,由他亲自批阅。一次收到举报“粮官克扣口粮”,忽必烈立刻派人核查,发现是粮官统计失误,当即责令更正,并公开道歉,赢得士兵信任。

萧虎偶尔会调阅监督室的档案,见每一份记录都规范详实,核查整改都有回音,便对赵安道:“忽必烈把监督做得比咱们还细,看来是真心想把实务做好,而非单纯争权。”

日常监督移交后的成效,很快得到宗室与地方的广泛认可。脱脱特意带着几名宗室将领来中都,向中枢递上《宗室防务感谢疏》,称赞“禁军实务高效,支援及时,牧地安稳无虞”。疏文中还提到,忽必烈派李谦指导宗室改进粮仓防潮技术,使冬季粮草霉变率减少五成。

地方官也纷纷上奏,称“禁军与地方协同顺畅,盗匪减少,商旅增多,民生改善”。中都知府在奏报中写道:“今年上半年,中都商税较去年同期增三成,百姓投诉盗匪案件减少七成,此皆禁军实务改进之功。”

这些认可进一步巩固了忽必烈的实务主导权,也让萧虎的权力收缩更具合理性。在一次宗室与中枢的联席会议上,脱脱公开道:“萧将军放权日常监督,忽必烈大汗务实治军,两相配合,方有今日之安稳。宗室愿始终支持中枢决策,共保草原与中都太平。”

萧虎听着脱脱的话,心中再无不甘——他明白,权力的价值不在于紧握不放,而在于能否带来实实在在的安稳。放弃日常监督,换来宗室与地方的认可、防务的提升,远比空守权力虚名更有意义。

中枢防务总结会上,耶律楚材正式宣布新的权力格局:“枢密院掌‘核心决策与半符控制’,忽必烈大汗掌‘禁军日常实务与执行’,御史台掌‘全程监督与纠察’,三方相互制衡,协同推进防务。”这一格局得到所有官员与宗室的认同,标志着中都中枢权力的最终定型。

萧虎在总结发言中,首次公开肯定忽必烈的功绩:“忽必烈大汗统领禁军以来,实务成效显着,防务稳固,民生改善,功不可没。枢密院将继续与大汗紧密配合,共守中都。”他的话赢得满堂掌声,忽必烈起身拱手,向萧虎与官员们致意——两人目光交汇,虽仍有过往博弈的痕迹,却多了几分务实合作的默契。

会后,忽必烈回到王府,刘秉忠道:“如今权力格局已定,萧将军收缩权力,咱们只需继续深耕实务,积累功绩,未来可期。”忽必烈摇头:“权力平衡来之不易,需倍加珍惜。萧将军虽放弃日常监督,却仍掌核心决策,咱们需始终按章办事,不可越界,方能长久安稳。”

夜色渐深,枢密院与王府的灯火遥相呼应。萧虎在书房整理《战略谋划集》,忽必烈在监督室审阅当日的实务报表——曾经针锋相对的两人,如今在新的权力格局下各安其位,为着同一个“中都安稳”的目标,各自忙碌着。这场权力收缩的让步,最终化作了中枢稳固的基石,也为日后的防务发展,铺就了务实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