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派李谦去西城卫,协助吴坚制定剿匪方案——借鉴此前黑松林剿匪的“分路排查”“暗哨布控”方法,让吴坚的整顿更有成效。李谦还悄悄告知吴坚:“若遇实务困难,可向忽必烈大汗求助,大汗定会协调中枢支持。”吴坚素来敬佩忽必烈的实务能力,闻言点头:“多谢李千户提醒,若有需要,我定会开口。”
不出十日,西城卫辖区的盗匪袭扰案便减少了七成,官道上的商旅渐渐多了起来。地方官上奏中枢,称赞“吴坚整顿有方,西城卫防务焕然一新”。萧虎看着奏报,心中虽有不满,却也不得不承认吴坚确实比周泰务实,对忽必烈道:“吴坚整顿西城卫有功,可赏白银五十两,以资鼓励。”忽必烈道:“萧将军说得是,吴坚注重实务,值得嘉奖,也证明惩处失职将领、启用务实人才,对中都防务有利。”
萧虎虽表面认可吴坚的成绩,暗中却派赵安调查吴坚与忽必烈的往来,想抓“结党”的把柄。赵安派暗卫跟踪吴坚,发现他多次与李谦见面,却都是讨论巡逻路线、剿匪方案等实务,并无私相授受的迹象;暗卫还查了吴坚的履历,发现他出身行伍,靠实务能力一步步晋升,与忽必烈此前并无交集。
赵安将调查结果汇报给萧虎,萧虎沉默道:“看来忽必烈是想通过‘实务合作’拉拢吴坚,而非直接结党。此人权谋深沉,不可小觑。你继续盯着西城卫,同时查其他卫所的将领,尤其是与忽必烈往来密切的李谦、张达、王诚,若有失职之处,立刻报来,我也好借机反击。”
忽必烈察觉到萧虎的调查,对刘秉忠道:“萧虎开始反击了,咱们需让李谦、张达、王诚更加谨慎,严格按章办事,不留下任何失职的把柄。同时,让张焕留意枢密院的动向,若萧虎想借机发难,提前告知咱们,好做准备。”刘秉忠道:“大汗放心,我已提醒过李谦等人,他们会多加注意;张焕那边也会留意,不会让萧虎轻易找到机会。”
此时,西城卫传来消息:吴坚带领士兵,剿灭了辖区内最后一股盗匪,抓获头目三人,追回全部赃物。忽必烈立刻借此机会,在枢密院议事时提议:“吴坚整顿西城卫有功,剿匪彻底,可将他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卫所,让各卫所学习‘分路巡逻’‘悬赏剿匪’的方法,提升整体防务能力。”
耶律楚材与李御史纷纷支持:“此提议甚好,各卫所若能借鉴西城卫的经验,中都防务定会更稳固。”萧虎虽不想让忽必烈的提议轻易通过,却因吴坚的实绩摆在面前,难以反驳,只能道:“可派吴坚去各卫所宣讲经验,但需派枢密院官员随行监督,确保不传播‘私党言论’。”忽必烈道:“萧将军考虑周全,理应如此。”
吴坚在各卫所宣讲时,着重强调“实务为先”“按章办事”,并未提及忽必烈的支持,却在私下与李谦、张达、王诚交流时,称赞“忽必烈大汗的剿匪方法确实实用”,无形中拉近了与他们的关系。萧虎派去的监督官员并未发现异常,只能如实汇报“吴坚宣讲实务,无异常言论”。
随着吴坚的崛起与周泰的被贬,中都禁军的将领格局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注重实务的将领向忽必烈靠拢,萧虎的亲信则因周泰的例子,变得更加谨慎,不敢再疏于实务。忽必烈借弹劾周泰这一步棋,不仅打击了萧虎的势力,还树立了“重视实务、纠察失职”的形象,赢得了更多将领与官员的认可。
刘秉忠在王府为忽必烈分析局势:“如今咱们有李谦、张达、王诚等核心将领,吴坚也倾向咱们,张焕在中枢助力,萧虎的亲信不敢再懈怠,局势对咱们越来越有利。下一步,可借‘推广西城卫经验’为由,申请让各卫所的训练、巡逻统一协调,由大汗您牵头,进一步扩大兵权。”
忽必烈摇头:“不急。萧虎已有所防备,若操之过急,反而会引发他的激烈反击。咱们需继续借实务契机,一步步渗透,比如让各卫所定期提交防务报告,由咱们审核,找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逐步掌握协调权。待时机成熟,再申请更大的授权。”
此时的枢密院,萧虎正看着各卫所提交的西城卫经验学习报告,眉头紧锁。他对赵安道:“忽必烈借吴坚之手,一步步扩大影响力,再这样下去,禁军的实务协调权恐会落入他手中。你多派些暗卫,盯着各卫所的将领,尤其是吴坚,若他有任何越界行为,立刻报来,我要抓住机会,将他拉回来,甚至扳倒他。”
赵安躬身应下,心中清楚——这场围绕将领与实务的博弈,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忽必烈借势发难的成功,只是更大权力斗争的序幕,接下来的中都禁军,注定不会平静。
几日后,忽必烈收到张焕的密报:萧虎计划让周泰在北驿路“立功”,比如剿灭一股盗匪,然后借机恢复他的职位,调回西城卫或派往其他卫所任要职。忽必烈对刘秉忠道:“萧虎想让周泰复职,咱们不能让他得逞。你让李谦去北驿路,协助当地卫所加强防务,抢在周泰之前剿灭盗匪,让他无立功之机;同时,收集周泰在北驿路的履职情况,若有懈怠,再次弹劾,让他永无复职可能。”
刘秉忠立刻去安排,李谦带着五十名士兵赶赴北驿路,与当地卫所合作,排查盗匪踪迹。周泰得知后,心中焦急,也带人四处寻找盗匪,却因急于求成,误将几名流民当作盗匪抓了起来,引发地方官不满。李谦抓住机会,将周泰“滥抓无辜”的情况上报给忽必烈,忽必烈随即联合李御史,再次提交弹劾疏,请求“严惩周泰滥权行为,贬为普通士兵,永不提拔”。
萧虎看着新的弹劾疏,知道周泰已无复职可能,只能无奈批准。经此一事,萧虎的亲信们更不敢轻易失职,对忽必烈也多了几分忌惮。忽必烈则通过连续的借势发难,彻底巩固了自己在中都禁军的实务影响力,距离夺权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中都的暮色笼罩着枢密院与王府,忽必烈站在书房窗前,望着远处的卫所方向,手中摩挲着那份弹劾周泰的疏文。他知道,借势发难只是手段,掌控兵权才是目的,而这场漫长的权谋博弈,还需要更多的耐心与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