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7章 议事交锋(1 / 2)

1107章:议事交锋

至元五十年春,中都的晨光透过枢密院议事厅的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长条光影。厅内檀香袅袅,案上堆叠着《宗室领兵实务册》《元史?军制》抄本与各地宗室的防务奏报,萧虎身着紫色公服,端坐在主位,指尖轻按奏报上“宗室请增领兵权限”的字样,目光扫过列坐的官员——耶律楚材、李御史、中书省左丞、兵部郎中,最后落在忽必烈身上。

忽必烈今日着青色锦袍,腰间系素面玉带,坐姿端正,却在袖中捻着一张小字条——上面是刘秉忠昨夜拟的“宗室领兵实务论据”,包括漠北牧地面积、乃蛮部残众动向、过往宗室防御案例。他知道,今日议事会的核心,是萧虎想借“规范权限”收宗室兵权,而他需为宗室争得灵活空间,既不能违逆中枢,又要守住此前联势的成果。

辰时三刻,萧虎敲了敲案面,厅内瞬间安静。“今日召诸位,是议‘宗室领兵权限’之事。”他拿起案上的《宗室领兵提案》,声音沉稳有力,“近年草原异动,宗室领兵防御渐多,却也显露出‘擅调兵力’‘不按章报备’之弊。按我朝军制,兵权归中枢,宗室虽有防御之责,却不可自行领兵。我拟了份提案,宗室领兵需先报枢密院预批,派中枢监军随行,兵力上限五百,诸位看看。”

提案传至忽必烈手中,他快速浏览,目光在“预批”“监军”“五百上限”上顿了顿。此时耶律楚材捧着《元史?军制》,轻声道:“萧将军的提案符合‘兵权归一’之制,只是草原实务复杂——漠北宗室牧地辽阔,乃蛮部残众仍在袭扰,五百兵力恐难覆盖防务,预批流程若太繁,恐延误时机。”李御史也附和:“耶律大人所言有理,需兼顾规制与实务,不可一刀切。”

忽必烈放下提案,适时开口:“萧将军,诸位大人,本大汗以为,提案的初衷是好的,但需因地制宜。比如术赤系兀鲁思的牧地,东西绵延三百里,上月乃蛮部五十人突袭,他手下仅三百人,需从邻部调兵,等预批下来,盗匪早已遁走。再者,中枢监军若不懂草原地形,反而会误事——去年脱脱的监军因不辨牧道,让巡防队绕了二十里远路,延误了防御。”他语气平和,却句句切中实务,厅内官员皆点头称是。

萧虎闻言,眉头微蹙,指尖在案上敲了敲:“大汗说的实务难处,本将军并非不知。但‘预批’是防宗室擅权,昔年窝阔台系某宗室曾私调两千兵,差点引发部落冲突;‘监军’是为把控兵权,若监军不懂地形,可派熟悉草原的中枢将领,而非一概而论。至于兵力上限,五百人对多数宗室足够,若真需更多,可报三府(枢密院、中书省、御史台)核批,虽需时日,却能保兵权不旁落。”

他话音刚落,兵部郎中立刻附和:“萧将军所言极是!兵权乃国之根本,不可因实务便废规制。三府核批虽繁,却能层层把关,避免纰漏。”中书省左丞却道:“三府核批需五日,草原异动多是突发,五日时间,恐让宗室陷入被动。不如折中,紧急情况宗室可先领兵,三日内补批,补批时需附防务记录,这样既防擅权,又保灵活。”

忽必烈立刻接话:“左丞的折中方案甚好!补批附防务记录,可让中枢知晓领兵缘由;紧急情况先行动,能解实务之困。至于监军,可派‘懂实务、通蒙古语’的将领,比如曾随脱脱防御的帖木儿将军,他熟悉草原,与宗室也能配合,比派不懂地形的监军强得多。”他特意提帖木儿,既因这人是中枢将领,又与宗室有协同经历,能让萧虎难以反驳。

萧虎沉默片刻,拿起案上的《军制》抄本,翻至“宗室防务”页:“折中方案可议,但‘补批’不可流于形式。昔年有宗室借紧急之名领兵,补批时却虚报防务,若不严查,恐成漏洞。监军共派也需明确权责,中枢监军需掌领兵调度权,宗室不可架空。”他的目光扫过忽必烈,带着一丝警示,“大汗与宗室往来密切,还需多提醒他们,按章办事。”

忽必烈坦然迎上他的目光:“萧将军放心,本大汗素来遵制。宗室若有违规,本大汗第一个不答应。只是实务中,还需中枢与宗室互信,方能共抗草原异动。若规制过严,宗室恐难尽心防御,反而误了大局。”厅内官员皆点头,檀香烟气在两人之间缓缓流动,虽无剑拔弩张,却暗藏交锋的张力。

议事会过半,争议焦点转向“宗室领兵的兵力上限”。萧虎坚持“无论何地,宗室领兵不可超五百”,理由是“五百人足以应对局部防御,超则易成尾大不掉之势”。他举例:“去年察合台系也速蒙哥领兵六百,却因调度不当,让西辽残众袭扰了牧地,可见兵力多未必管用,关键在中枢把控。”

忽必烈却摇头,从袖中取出兀鲁思的防务奏报,摊在案上:“萧将军请看,兀鲁思的牧地在漠北东部,与蔑儿乞部残众接壤,牧地绵延五百里,需分五处设防,每处至少两百人,五百人根本不够。上月他请调三百人,却因等核批延误,让蔑儿乞部抢了五十只羊。若按五百上限,漠北宗室恐难守住牧地,最终还需中枢派兵支援,反而更费粮草。”

李御史推了推官帽,轻声道:“两人所言皆有道理。不如按地域分档:漠北、河西等边境宗室,领兵上限一千;中都周边宗室,上限五百。超上限需三府核批,但核批流程简化,由五日缩为三日,这样既照顾边境实务,又防权限过大。”他的提议让厅内陷入短暂沉默,官员们互相交换眼神,耶律楚材翻着《军制》,点头道:“此提议符合‘因险设防’的古制,可行。”

萧虎却仍有顾虑:“分档虽好,但若边境宗室借‘防御’之名,实则扩兵,如何把控?比如一千人上限,若宗室私自增兵至一千二,中枢未必能及时察觉。”忽必烈立刻回应:“可设‘季度核查’,由枢密院派官与宗室监军共同核查兵力,不符者罚俸;若因防御需临时增兵,需当日报中枢,次日补批文书,这样便能及时把控。”

厅内官员大多附和忽必烈的补充,萧虎见众意如此,便不再坚持,只道:“核查需严格,不可走过场。若核查发现违规,不仅罚宗室,监军也需追责。”忽必烈点头:“理应如此。监军既掌调度,便需对兵力负责,若失职,自然要担责。”两人虽达成共识,却仍在细节上暗藏较劲——萧虎盯着“核查严格”,忽必烈则在意“流程简化”。

议事会近午时,官员们开始草拟《宗室领兵权限章程》,将预批补批、地域分档、监军权责、季度核查等条款一一列明。萧虎亲自执笔,在“兵力上限”旁注上“边境一千、内地五百”,又在“核批流程”旁写“三日”;忽必烈则在“监军资质”后添上“需懂草原实务、通蒙古语”,确保派去的监军能与宗室配合,而非单纯的“制衡工具”。

章程拟好后,耶律楚材朗声宣读,每念一条,官员们便点头确认。念至“紧急领兵补批需附防务记录”时,萧虎特意停顿:“防务记录需详细,包括领兵时间、地点、事由、兵力、处置结果,不可简略。”忽必烈应声:“可附‘领兵日志’,由宗室将领与监军共同签字,每月汇总至枢密院,这样既详细,又能备查。”

宣读完毕,萧虎拿起章程,递给忽必烈:“大汗与宗室往来多,需将章程传至各宗室,让他们知晓规制,不可再像往日那般随意领兵。”忽必烈接过章程,指尖在“边境一千”的字样上轻轻划过,笑道:“本大汗会亲自去漠北宗室营地,宣讲章程,确保他们按章办事。萧将军放心,宗室与中枢,本就该同心协力,而非互相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