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1章 潜蓄实力(1 / 2)

1101章:潜蓄实力(至元四十九年春)

至元四十九年三月,中都的春风刚吹散残冬的寒意,北城卫的校场上已响起士兵操练的呐喊。忽必烈身着深紫锦袍,腰间系着拖雷系传承的玉柄弯刀(无刃,纯礼仪用),站在高台上眺望——下方的禁军士兵列成三队,分别演练骑射、阵法与守城技能,玄铁铠甲在晨光中泛着冷光。这是他接半符统辖中都禁军的第三个月,按萧虎定下的规矩,他仅有“统领权”,调兵需中枢符验,训练需虎卫监督,想要攒下实打实的军功,只能从防务实务的细处着手。

中都禁军分南城、北城、东城三卫,共五千人,负责城门守卫、驿路巡逻与应急处置,其中北驿路最为关键——这条驿路连接漠北与中原,商旅往来密集,也是盗匪袭扰的重灾区。此前,北城卫因“巡逻松散”,已两次被萧虎在枢密院点名批评。忽必烈接手后,第一桩事便是查阅北驿路的巡逻记录:近一个月内,有三次盗匪袭扰,虽未造成重大损失,却让商旅人心惶惶。他手指划过记录册上“北城卫百户李谦”的名字,对身旁的刘秉忠道:“要攒军功,先得把北驿路的防务抓实,李谦这人,或许能用。”

刘秉忠捧着《中都驿路舆图》,指给忽必烈看:“北驿路从北门出发,经十里岗、东驿口,直达漠南边界,其中十里岗多树林,易藏盗匪;东驿口临河,冬季结冰后易打滑,巡逻队常绕路。若能在这两处设固定岗哨,再增加夜间巡逻频次,盗匪便难有可乘之机。”忽必烈点头,目光落在舆图上的红圈处:“明日起,我亲自带北城卫巡逻,先摸清路况,再定调整方案。”他深知,亲自下场不仅能掌握实务细节,更能让士兵看到他的“务实”——宗室统领若只坐帐指挥,断难赢得军心。

次日辰时,忽必烈便带着北城卫百户李谦与二十名士兵出发。李谦是行伍出身,脸上带着一道战场留下的刀疤,起初对这位“宗室统领”颇有顾虑,怕他只是来走过场。可一路行至十里岗,忽必烈不仅仔细询问“往日盗匪出没的时间”“士兵的御寒衣物是否充足”,还亲自查看树林中的足迹,甚至弯腰摸了摸地面的湿度:“近日多雨,泥土松软,若有盗匪经过,定会留下清晰足迹,往后巡逻需多留意此处。”李谦见他说得细致,心中的顾虑消了大半,主动道:“王爷若信得过,末将愿带弟兄们在十里岗设暗哨,每日辰时、申时各查一次。”

巡逻至东驿口时,恰逢一支商旅被三名盗匪拦住,为首的盗匪举着弯刀,正抢夺商队的茶叶与布匹。士兵们见状,纷纷拔刀欲冲上去,忽必烈却抬手拦住:“先看清楚,盗匪虽凶,却只有三人,且无马匹,想跑也跑不远。”他转头对李谦道:“你带十人从左侧绕过去,堵他们的退路;我带十人正面牵制,注意别伤了商旅。”李谦领命而去,忽必烈则拔剑(礼仪剑,无锋)大喝:“禁军在此,放下赃物,饶你们不死!”盗匪见是禁军,本就心虚,又见被两面夹击,慌忙扔下东西想跑,却被士兵们按倒在地。商队首领上前致谢,递上两匹绸缎,忽必烈却摆手:“保商旅安全,是禁军的本分,不敢收礼。”这一幕,被随行的虎卫监督人员记在册子上,也落在了士兵们的眼里。

忽必烈深知,中都防务的核心在北驿路,而军功的积累,便藏在每日的巡逻与应急处置中。他不再满足于“偶尔随行”,而是制定了“三日一巡”的规矩,每次巡逻都带着不同卫所的中层将领,既熟悉各卫情况,又能借机拉近关系,同时让每一次实务处置都成为可查的军功记录。

这日辰时,忽必烈带着东城卫千户张达巡逻北驿路。张达比李谦资历深,曾随萧虎平过漠北的部落叛乱,对宗室统领多了几分审视。行至东驿口时,发现河面的冰层虽已融化,却有一段驿路因连日降雨塌陷,露出半尺深的泥泞,过往商旅只能绕路而行,既耽误时间,又易遭盗匪偷袭。张达皱眉道:“这段路需填碎石修补,可户部拨的修缮银还没到,怕是要等些时日。”忽必烈蹲下身,摸了摸泥泞中的土壤:“不用等银,咱们禁军有现成的人力,从卫所调些碎石过来,士兵们轮流修补,既不耽误训练,又能解商旅之困。”

他当即让人回东城卫调三十名士兵,带着碎石与铁锹赶来。自己则脱下锦袍,只穿内衬,拿起铁锹带头填土。张达见状,也赶紧脱下铠甲,跟着动手,士兵们见统领与千户都亲自动手,也纷纷上前,没人再抱怨。从午时到申时,三个时辰过去,塌陷的驿路终于修补平整,过往商旅路过时,纷纷下马致谢,有位来自西域的商队首领,还特意拿出两罐葡萄酿,要送给忽必烈,忽必烈依旧拒绝,却对张达道:“此事多亏张千户带头,回头我会在治军报告里,专门提你的功劳。”张达闻言,心中一动——他此前因“训练达标率未达九成”被萧虎批评,若能在忽必烈的报告里得一句好评,对后续升迁大有裨益。

三日后,忽必烈再巡北驿路,却遇到了比上次更棘手的情况:十余名盗匪埋伏在十里岗,不仅抢夺商旅,还伤了两名护送的北城卫士兵。李谦带着士兵赶来时,盗匪已带着赃物逃入树林。李谦急得满脸通红,忽必烈却异常镇定,他查看了士兵的伤口(仅皮外伤,无性命之忧),又仔细观察树林中的足迹:“足迹杂乱,却都朝着西北方向,那边是漠南的废弃村落,他们定是躲在那里。”他转头对李谦道:“你带五十人,从正面包抄村落;我带二十人,绕到村后,断他们的退路,注意别惊动村民。”

夕阳西下时,两队士兵包围了废弃村落。忽必烈让士兵们举着火把,齐声喊话:“盗匪听着,你们已被包围,放下赃物,出来投降,可免死罪!”村落里静了片刻,随后传来盗匪的叫骂声,还扔出几块石头。忽必烈对李谦使了个眼色,李谦会意,带人从正面冲入村落,忽必烈则从村后堵住,盗匪们见无处可逃,纷纷放下武器投降。此次共追回赃物(茶叶五十斤、布匹二十匹、银锭十两),还抓获了为首的盗匪头目。事后,忽必烈让李谦将“抓获盗匪、追回赃物”的细节详细记录,连同商旅与士兵的证词,一并整理入“治军简报”,上报枢密院。

萧虎看到简报时,正与耶律楚材商议事务。他手指划过“忽必烈亲自带队包围村落”的字样,对耶律楚材道:“这忽必烈,倒不是只会纸上谈兵,懂得从实务中攒军功,也懂得让下属出面,不抢风头。”耶律楚材点头:“他让李谦、张达牵头,自己只做统筹,既得了军功,又拢了中层将领的心,手段倒是务实。”这份简报最终被存档,成为忽必烈治军实绩的重要一笔,也让他在中都禁军的威信,悄然树立起来。

忽必烈明白,军功不仅来自巡逻与应急,更来自禁军训练的提升——按枢密院的规矩,每月会核查各卫的训练达标率,若能连续三个月达标率超九成,便能获得“中枢嘉奖”,这既是他的实绩,也是拉拢中层将领的筹码。他开始将精力投入训练优化,从细节处解决将领们的难题,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跟着自己干。

南城卫的训练达标率一直徘徊在八成五,千户王诚为此愁眉不展。忽必烈特意去南城卫校场查看,发现问题出在“阵法训练”上:士兵们演练的“鱼鳞阵”,因缺乏直观的阵型图,总是记混站位,导致演练时混乱不堪。王诚叹道:“末将也想画些阵型图,可军中没人懂绘图,只能口头讲解,士兵们记不住。”忽必烈闻言,当即让人从王府取来笔墨纸砚,凭着记忆画出“鱼鳞阵”“长蛇阵”的阵型图——他在漠南时,曾随谋士学过绘图,虽不专业,却清晰易懂。

他将阵型图贴在校场的木桩上,亲自给士兵们讲解:“鱼鳞阵讲究‘中间密集,两侧疏散’,像鱼鳞一样护住中军;长蛇阵则要‘首尾呼应,灵活调动’,适合追击盗匪。”边说边让士兵们按图演练,自己则站在一旁,纠正错误的站位。王诚在旁看着,见士兵们按图演练后,阵型果然整齐了许多,心中对忽必烈多了几分佩服。忽必烈还对王诚道:“这些阵型图,你可以复制给各百户,让他们每日晨练前讲解一刻钟,不出半个月,达标率定能提升。”果然,当月月末,南城卫的阵法训练达标率便升至八成九,离九成仅一步之遥。

北城卫则面临“骑射训练缺箭”的问题。李谦向忽必烈汇报:“户部每月拨的箭支,仅够日常训练用,若遇考核,便不够用,士兵们怕浪费箭,训练时不敢全力射击,达标率自然上不去。”忽必烈当即去枢密院见萧虎,理由是“北驿路盗匪增多,士兵需加强骑射训练,以防不测”,请求额外拨付箭支。萧虎起初犹豫,怕忽必烈私用箭支,可忽必烈拿出“北城卫近一个月的骑射训练记录”与“北驿路盗匪袭扰的报告”,证据充分,萧虎最终同意每月多拨两百支箭。

拿到额外的箭支后,忽必烈让李谦组织“骑射比赛”:凡射中靶心者,可获“三日额外口粮”的奖励。士兵们见有奖励,又不用担心箭支不够,训练时格外卖力,骑射达标率从八成七升至九成一,成为三卫中首个达标率超九成的卫所。李谦在训练总结中,特意写道:“多亏王爷向中枢申请额外箭支,又设比赛激励士兵,末将方能带领北城卫提升达标率。”忽必烈看后,在总结上批注:“此乃李千户与士兵们共同努力之果,本王仅做协调之事。”这份总结上报后,萧虎在枢密院会议上,特意表扬了北城卫,李谦的名字也被记在了“有功将领”的册子上。

东城卫的问题则在“士兵士气”——因东城卫负责的东驿路较为偏僻,商旅较少,士兵们觉得“没机会立功”,训练时便有些懈怠。张达虽多次训斥,却无济于事。忽必烈得知后,便带着东城卫士兵去北驿路“支援巡逻”,还特意安排他们参与了一次抓捕盗匪的行动。行动结束后,忽必烈在庆功宴上,特意让张达讲东城卫士兵的功劳:“此次抓捕盗匪,东城卫的弟兄们从侧面包抄,跑得最快,若不是他们,盗匪早跑了。”士兵们听后,脸上都露出了自豪的神色,士气也高涨起来。张达对忽必烈道:“王爷这招‘借功打气’,比训斥管用多了。”

忽必烈深知,想要在禁军站稳脚跟,仅靠自己一人远远不够,必须拉拢中层将领——这些千户、百户是禁军的骨干,掌握着实际的兵权,若能让他们心向自己,日后与萧虎抗衡时,便有了底气。但他不敢贸然结党,只能以“实务交流”“解决难题”为纽带,悄悄织一张属于自己的人脉网。

南城卫千户王诚有个困扰:他的儿子在中枢学堂读书,因“算术不佳”,多次被先生批评,王诚虽急,却没时间辅导。忽必烈得知后,便以“探讨训练数据统计”为由,去王诚家拜访。闲聊时,他“无意间”提起自己在漠南时,曾教过流民子弟算术,还拿出一本自己编写的《简易算术》手稿。“王千户若不嫌弃,可让令郎看看这本手稿,或许能帮上忙。”忽必烈将手稿递过去,王诚接过,见上面写着“粮草消耗统计法”“士兵达标率计算法”,不仅能教儿子算术,还能用于军中实务,心中感激不已。

几日后,王诚的儿子用手稿上的方法,算术成绩有了提升,王诚特意带着儿子去王府道谢,还带来了自己家酿的米酒。忽必烈留他们吃饭,席间只谈训练实务,不提拉拢之事,却在王诚临走时,道:“南城卫的阵法训练,若遇到难题,随时来找我商议,咱们都是为了禁军的实绩。”王诚点头应下,心中已将忽必烈视作“可信赖的统领”。此后,南城卫的训练情况,王诚都会第一时间向忽必烈汇报,哪怕是些小事,也不隐瞒。

北城卫百户李谦则面临“粮草短缺”的问题——北城卫负责的北驿路巡逻频次增加,士兵们的口粮消耗也随之增多,可户部按原定额拨付,常有士兵吃不饱。李谦向忽必烈诉苦时,语气中带着无奈:“末将找户部反映过,可他们说‘按章程办事’,不肯加拨。”忽必烈听后,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去卫所粮库查看:粮库的米缸已见底,仅剩下些杂粮。他当即让人从自己的王府粮库中,调拨五十石米给北城卫,还特意叮嘱:“此事不要声张,就说是‘中枢临时调拨的应急粮’,若有人问起,我来解释。”

李谦接过粮食,心中又感激又愧疚:“王爷为北城卫费心,末将无以为报,往后定带弟兄们好好训练、巡逻,绝不辜负王爷。”忽必烈拍了拍他的肩:“咱们都是为了中都的安稳,不必言谢。”此事虽未声张,却在北城卫的士兵中悄悄传开,士兵们都知道“忽必烈王爷为了让咱们吃饱,自己掏了粮食”,对他的好感又多了几分。后来,萧虎的虎卫监督人员问起“北城卫粮库突然多了米”,忽必烈便以“上月巡逻有功,中枢奖励的应急粮”为由搪塞过去,既没暴露自己调拨粮食的事,也没让李谦为难。

东城卫千户张达则因“与同僚不和”而烦恼——他与枢密院的一名判官有旧怨,那判官总在萧虎面前说他“治军松散”,张达虽想辩解,却没机会。忽必烈得知后,便在一次中枢议事时,特意提起“东城卫协助北城卫抓捕盗匪”的事,还拿出张达整理的“抓捕细节报告”,对萧虎道:“张千户做事细致,报告写得条理清晰,若不是他带队包抄,盗匪恐难全部抓获。”萧虎看了报告,又听忽必烈说得有理,便对那判官道:“往后评价将领,需看实绩,不可仅凭旧怨。”张达得知后,对忽必烈感激不已,此后东城卫的任何动向,他都会提前与忽必烈沟通。

忽必烈清楚,自己的军功不仅要让禁军士兵与中层将领认可,更要让中枢——尤其是萧虎与皇帝——看在眼里。他对“治军报告”的撰写格外用心,既不夸大自己的功劳,又能巧妙地突出自己的统筹能力与实务成效,为日后争取更多权限埋下伏笔。

每月月末的“治军简报”,忽必烈都会亲自修改。他会将巡逻、应急处置、训练提升的细节一一列出,却在“统领者”一栏,多写中层将领的名字。比如北驿路抓捕十余名盗匪的事,他在简报中写道:“北城卫百户李谦发现盗匪踪迹,东城卫千户张达带队包抄,本王仅做统筹协调,多亏诸位将领与士兵齐心协力,方能顺利抓获盗匪,追回赃物。”萧虎看后,对耶律楚材道:“忽必烈倒不贪功,懂得把功劳分给下属,这一点比许多宗室强。”

季度治军报告则更细致,忽必烈会附上“三项佐证”:一是士兵的训练达标率统计表,由各卫所千户签字确认;二是商旅与地方官员的感谢信,证明巡逻与应急处置的实效;三是虎卫监督人员的巡查记录,确保报告内容真实。比如第一季度报告中,他写道:“中都禁军三卫训练达标率分别为:南城卫八成九、北城卫九成一、东城卫八成八,平均达标率九成,较上季度提升五个百分点;北驿路盗匪袭扰从每月三次降至一次,商旅通行量增加三成;地方官员反馈‘城门守卫规范,出入查验高效’。”报告附上的感谢信中,有北驿路二十余名商旅的签名,还有中都南城守将的亲笔信,称赞“禁军巡逻及时,为地方安稳助力”。

忽必烈还懂得利用“中枢议事”的机会,巧妙展示自己的军功。一次,枢密院议事时,萧虎提到“中都周边驿路安全仍需加强”,忽必烈便顺势道:“末将近期带禁军在北驿路设了固定岗哨,增加了夜间巡逻,上月仅发生一次盗匪袭扰,还成功抓获了头目。若中枢同意,末将想在东驿路也设岗哨,进一步减少盗匪袭扰。”他边说边拿出“北驿路岗哨分布图”与“抓获盗匪的记录”,萧虎与其他重臣看后,都觉得可行,便同意了他的提议。这次议事,不仅让忽必烈争取到了东驿路的防务调整权,还让重臣们记住了“他能办实事”的印象。

为了让皇帝也知晓自己的军功,忽必烈还借“节日朝贺”的机会,向皇帝呈递“中都防务实绩册”。册中不仅有文字记录,还有手绘的“驿路巡逻路线图”“训练达标率柱状图”,直观展示防务成效。皇帝看后,对萧虎道:“忽必烈在中都治军,倒有几分实务能力,比那些只会享乐的宗室强,可多加留意。”皇帝的这句话,虽未直接给忽必烈加官进爵,却为他日后争取更多权限,奠定了基础。

忽必烈在经营军功时,还格外注意“不越界”——他从不在报告中提“调兵权”,也不主动要求扩大统领范围,总是以“提升防务实绩”为理由,提出合理的建议。比如他想增加东驿路的巡逻频次,理由是“东驿路连接中原与西域,商旅增多,盗匪易觊觎”;想提升士兵的御寒衣物标准,理由是“冬季将至,北驿路寒冷,士兵需保暖才能更好巡逻”。这些建议既符合中都防务需求,又不触碰萧虎的“限权红线”,因此大多能得到中枢的批准。

忽必烈深知,萧虎对自己的监控从未放松——虎卫监督人员每日巡查训练、巡逻,白虎堂暗卫还在暗中观察他的动向。他不能硬碰硬,只能在“遵守规矩”的表面下,悄悄藏起自己的锋芒,既不被萧虎抓住把柄,又能继续攒实力、拢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