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宗室子弟们则显得更直接,他们围在忽必烈的誓书旁,低声议论:“接符还要立誓,每季度还要呈报告,规矩也太严了些。”一旁的老宗室立刻低声喝止:“休得胡言!前有脱欢之乱,如今萧大人设规矩,是为了保宗室不犯错,也是为了保朝廷安稳,严些才好。”年轻子弟们虽仍有不解,却也不敢再多言,只是默默翻看誓书上的条款,目光里多了几分敬畏。
最后发言的是拖雷系的旁支宗室,他与忽必烈素有往来,却也保持着距离:“忽必烈在漠南的实绩,咱们有目共睹,萧大人授他半符,是实至名归。”他看向厅内百官:“但咱们宗室也需明白,掌兵不是荣耀,而是责任,萧大人的规矩,是帮咱们担好这份责任,而非束缚。”这番话既为忽必烈站台,也为宗室表了态,让萧虎暗自点头——宗室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有这样明事理的代表,后续的授权推行,会更顺畅。
中都周边的地方官,是萧虎授权举措的直接受益者,他们每日与驿路、城门、百姓打交道,最能感受到授权后的变化。他们的反馈,多带着实务的烟火气,从“城门守卫”“驿路安全”“民生安稳”等细微处,印证着萧虎“授权有度”的实效。
中都南城守将率先递上了民情奏报。他身着地方军职的青袍,手中的奏报上密密麻麻盖着百姓的手印:“自忽必烈接符后,南城城门的守卫更规范了——辰时开城门,酉时关城门,查验出入人员时,既仔细又不拖沓,百姓都说‘比往日省心多了’。”他翻开奏报,指着其中一条:“这是南城绸缎铺的王掌柜写的,说之前城门查验常耽误送货,如今禁军守卫按章程办事,送货时间比往日省了半个时辰。”他的话让户部尚书眼前一亮:“城门通畅了,商旅便多了,中都的商税也能多收些,是好事。”
负责北驿路管理的地方官随后发言,他带来了驿路的通行记录:“往日北驿路每月至少有两三次盗匪袭扰,商旅不敢走夜路;如今忽必烈增设了岗哨,每日有禁军巡逻,这半个月来,盗匪袭扰一次都没有,驿路的通行量比往日多了四成。”他从袖中取出一份商队名录:“这是昨日刚登记的十支商队,有从西域来的,也有去漠南的,都说‘如今驿路安全了,愿意多跑几趟’。”他的话让负责驿路防务的将领格外高兴,两人当场约定,日后要加强地方官与禁军的协作,共同保驿路安稳。
中都周边的县令们也联名递上了谢帖。谢帖上写道:“禁军巡逻范围扩大后,周边村落的盗匪少了,百姓能安心耕种;忽必烈还派禁军协助修缮驿路周边的水渠,春耕时灌溉更方便了。”一位县令代表在厅中念着谢帖,声音带着激动:“百姓们说,这是‘官民同心保安稳’,咱们做地方官的,能看到百姓安居乐业,便知足了。”他的话让厅内的氛围更显温暖,连素来严肃的李御史,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最后发言的是中都驿站的驿丞,他每日接待往来官员与商旅,对变化感受最深:“往日驿站常因驿路不安全,耽误军情传递;如今禁军巡逻及时,军情从驿站到中枢,比往日快了一个时辰。”他举例道:“前日漠南传来草原细作的情报,从驿站出发,不到两个时辰便到了枢密院,比往日快了不少。”他的话让萧虎暗自点头——授权的实效,最终要落在这些细微的实务里,落在军情与民生的顺畅上。
耶律楚材作为元代中枢的资深重臣,既懂祖制,又通实务,他对萧虎授权的品评,并非简单的赞誉,而是从“培宗室”“控兵权”“立范本”三个维度,拆解其“治世高招”的深层逻辑,为百官提供更长远的视角。
耶律楚材手持《元代宗室掌兵旧例》,走到厅中,先翻开“蒙哥掌漠北兵”的条目:“当年蒙哥掌漠北兵,虽用半符,却无系统监督,全凭其个人心性;如今萧大人授忽必烈半符,却增设虎卫监督、季度报告、誓书约束,将‘个人自觉’变为‘制度约束’,这是第一高招——治世不能靠人,要靠制。”他的手指划过条目旁的批注,“制度立住了,即便后续宗室换了人,也能按章行事,不易出乱子。”这番话让百官陷入沉思,萧虎也微微颔首——他当初制定监督机制时,正是有此考量。
随后,耶律楚材又取出忽必烈的漠南治绩册与接符誓书,并列放在案上:“忽必烈在漠南有治流民、兴屯田的实绩,却缺统禁军、守中枢的历练,萧大人授他半符,是‘量才授权’,而非‘凭身份授权’,这是第二高招——培宗室不是盲目给权,而是给适合的权、能驾驭的权。”他指着誓书中“每日配合监督”的条款,“让他在中枢眼皮底下历练,既能提升能力,又能熟悉中枢规制,他日若委以重任,便不会手足无措。”这番话让吏部尚书连连赞同:“人才培养当如此,量才而用,方能人尽其才。”
最后,耶律楚材谈到了“权力平衡”:“萧大人授忽必烈半符,看似给了宗室权,实则更巩固了中枢权——半符无调兵权,禁军将领任免仍归枢密院,监督仍归御史台,宗室的权始终在中枢的框架内。”他看向厅内百官,“治世最怕‘一端独大’,宗室权大则乱,重臣权大则专,萧大人此举,让宗室有历练之机,重臣有制衡之法,中枢有统御之权,三者平衡,方能长治久安,这是第三高招,也是最难得的高招。”这番话落地时,厅内鸦雀无声,片刻后,响起了雷鸣般的赞同声——百官终于明白,萧虎的授权,看似简单,实则藏着治世的深层智慧。
耶律楚材说完,躬身向萧虎行了一礼:“萧将军此举,当记入《元史》,为后世军政之鉴。”萧虎连忙起身回礼:“楚材先生过誉了,本王不过是循旧例、守实务,多亏先生与百官相助,方能成事。”两人相视一笑,厅内的氛围,也因这番深度品评,从热烈的赞誉,转为对治世之道的沉静思考。
中都的茶馆是市井消息的集散地,萧虎授权忽必烈之事,也成了茶客们热议的话题。不同于中枢百官的专业评议,百姓们的议论更直白,多从“城门安全”“驿路通畅”等切身感受出发,虽朴素却真实,透着对安稳生活的期许。
清晨的“聚贤茶馆”里,炭炉烧得正旺,奶茶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茶客们围坐在桌旁,手中捧着茶碗,话题很快就绕到了禁军身上。“你们发现没?最近南城城门的禁军守卫更严了,查验出入却不磨蹭,前日我拉着布匹去城外贩卖,比往日还快了一刻钟。”说话的是南城的布商王掌柜,他放下茶碗,比划着:“之前总怕城门查验耽误生意,如今好了,又安全又省心。”邻桌的驿卒附和道:“可不是嘛!北驿路如今多了岗哨,夜里巡逻的禁军也多了,咱们传递军情,再也不用怕盗匪了,前几日送一份急报,比往日快了一个时辰。”
茶馆角落的一桌,坐着几位退休的老吏,他们曾在枢密院当差,对军政之事更懂些门道。“萧大人授忽必烈半符,可不是随便给权,听说那半符只有统领权,没有调兵权,调动一兵一卒都要枢密院批准。”一位老吏压低声音,手指在桌上画着半符的形状,“还有虎卫监督,每日去禁军卫所巡查,训练、粮草都要记录,想乱来都难。”另一位老吏点头:“前几年脱欢之乱,就是因为军权太松,如今萧大人立了规矩,是好事,咱们百姓也能睡得安稳些。”
茶馆的伙计也凑过来插话,他每日要去驿路送茶,对变化感受最深:“驿路的商旅比往日多了不少,他们都说‘如今禁军多了,不怕盗匪了’,咱们茶馆的生意也比往日好了三成。”他笑着给茶客们添茶:“萧大人是好官,忽必烈接了符,也实实在在做事,咱们老百姓就盼着这样的安稳日子。”他的话引来一片附和,茶客们纷纷点头,手中的茶碗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临近午时,茶馆里来了几位年轻书生,他们刚从城外游学回来,谈论着沿途的见闻:“从城外到中都,每十里就能看到禁军的岗哨,士兵们站姿整齐,对路人也客气,不似往日那般凶巴巴的。”一位书生感慨道:“军政清明,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萧大人的授权,看似是朝堂之事,实则关系着咱们每个人的生活。”这番话让老吏们连连称赞:“少年人有这般见识,将来必成大器。”茶馆里的议论,也从具体的变化,渐渐转向对“安稳治世”的期许。
面对朝野百官的赞誉与百姓的认可,萧虎始终保持着谦谨的姿态,不居功、不张扬,将功劳归于“祖制”“百官”与“实务”,既符合元代重臣“谦谨避嫌”的行事风格,也暗藏对“权力自守”的清醒认知。
当日议事的尾声,百官纷纷向萧虎表示赞誉,禁军统领更是高声道:“萧大人授权有度,防患未然,乃我朝军政之幸!”萧虎闻言,起身走到厅中,抬手示意百官安静:“诸位大人谬赞了,本王此举,不过是循元代祖制而行,《大元通制》中早有‘半符授宗室、监军随行’的旧例,本王不过是在此基础上,补充了监督细则,算不得什么创举。”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厅内:“再者,虎卫监督需刘七统领落实,粮草核验需户部尚书支持,监察需李御史把关,若无诸位大人相助,仅凭本王一人,断难成事。”
随后,萧虎取过案上的“半符授权章程”,翻至“后续计划”一页:“如今授权才刚起步,忽必烈的治军实绩还需观察,虎卫监督的细则还需完善,中都禁军与草原细作营的协同还需磨合,后续的事情还很多,容不得咱们懈怠。”他的手指划过章程上的条目,“今日的赞誉,对本王而言,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往后还需诸位大人与本王一同,把实务做细、把规矩立牢,方能不负朝廷与百姓的信任。”这番话让百官暗自敬佩——萧虎并未因赞誉而自满,反而更显务实,这正是重臣应有的气度。
议事结束后,萧虎留下耶律楚材,两人在枢密院偏厅喝茶。耶律楚材笑道:“百官赞誉如潮,将军却仍如此谦谨,实属难得。”萧虎端起茶碗,轻轻吹了吹热气:“楚材先生可知,前有脱欢恃权而骄,后有诸多宗室觊觎兵权,本王若居功自傲,恐引火烧身,也不利于后续军政推行。”他看向窗外的玉兰花苞:“治世如培花,需悉心照料,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自满懈怠,咱们肩上的担子,还重着呢。”耶律楚材闻言,深深点头:“将军清醒,乃朝廷之福。”
当日傍晚,萧虎还特意去了中都南城的驿馆,与商旅、百姓闲聊。一位商贩道:“萧大人,如今驿路安全了,咱们生意好做了,都得谢谢您啊!”萧虎笑着摆手:“这不是本王一人的功劳,是忽必烈将军依规治军,是禁军士兵辛苦巡逻,也是大家共同维护的结果。”他拿起商贩的货样,仔细查看:“只要大家能安心做生意,咱们做的事情,就值了。”百姓们围在他身边,说着家常,夕阳的余晖洒在身上,温暖而平和。
朝野对萧虎授权的积极反应,不仅巩固了当前的军政决策,更为后续宗室掌兵、地方军政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潜移默化中推动着元代治世的稳固,也为忽必烈后续的历练与成长,营造了有利环境。
议事结束后的第三日,枢密院便将“半符授权章程”与“虎卫监督细则”整理成册,分发至漠北、西域等有宗室掌兵的地区。负责漠北防务的将领收到册子后,立刻召集下属商议:“中都的经验可借鉴,咱们也按此例,给当地宗室授半符,设监督人员,既给宗室历练之机,又保军权不失。”西域的地方官也随后上书中枢,请求推广中都的监督机制:“西域部落复杂,宗室掌兵需更严的规矩,中都的章程正好可用。”萧虎收到这些上书后,与耶律楚材商议,决定派枢密院吏员前往各地指导,确保规制推广不走样。
中都禁军的训练与巡逻,也因朝野的关注而更显规范。忽必烈每日亲自督查训练,遇有不达标者,便与禁军教官一同指导;虎卫监督人员更是不敢懈怠,每日的记录册写得详实细致,生怕辜负中枢的信任。一个月后,中都禁军的训练达标率从八成五提升至九成三,驿路盗匪袭扰持续为零,户部尚书在奏报中写道:“中都禁军已成为各地军政的范本,宗室掌兵依规而行,百姓安居乐业,治世之象初显。”
忽必烈也在这样的氛围中快速成长。他不再像初接符时那般谨慎局促,而是能熟练应对训练、巡逻、监督等实务,遇到难题时,会主动向萧虎、耶律楚材请教,甚至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建议“在驿路增设便民驿站,供商旅休息”,被萧虎采纳后,深受百姓欢迎。刘七在向萧虎汇报时道:“忽必烈如今已懂‘依规治兵’的真谛,不再急于求权,而是专注实务,这正是将军当初授权的初衷。”
最深远的影响,是朝野对“宗室掌兵”的态度转变。此前百官多对宗室掌兵心存顾虑,如今有了中都的范例,百官逐渐认可“依规授权、监督随行”的模式;宗室们也明白,掌兵不是特权,而是责任,需在中枢的框架内行事。耶律楚材在给皇帝的奏疏中写道:“萧将军授权之举,不仅解了中都防务之困,更转变了朝野对宗室掌兵的认知,为治世奠定了基础,实乃大功。”
春日的中都,玉兰花渐渐绽放,枢密院议事厅外的石阶上,往来的官员们不再议论“宗室掌兵是否可行”,而是讨论“如何将中都经验推广得更好”。萧虎站在厅前,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清楚:朝野的积极反应,只是治世的第一步,后续还需持续完善规制、关注实务,方能让这份安稳,长久地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