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9章 杭爱宣政(2 / 2)

入伍政策的澄清与说明——针对“怕强征精壮”,李衡指着第四块展板:“精壮入伍,全凭自愿,不是强征——之前迁去中都的精壮,都是自己愿意去的,去了有军饷,家人还能多领青稞。”他举虎贲师的例子:“合丹部的帖木儿,去了虎贲师,上个月写信回来,说有军饷,还能探亲,他娘在安置区,每月多领1斤青稞。”李衡强调:“以后若征兵,只征18-45岁的,还要问本人愿不愿意,不愿意的,绝不强征,大家可让长老监督。”一名牧民问:“若我儿子愿意去,能去吗?”李衡道:“当然能,去之前会让他跟你们商量,不会偷偷征走。”

巡检司职责的透明化解读——讲巡检司时,李衡指着第五块展板:“巡检司是帮大家的,不是刁难大家——管牧地,是不让人乱占;解纠纷,是不让大家吵架;帮大家申请粮草、农具,是让大家日子好过。”举之前的例子:“娜仁家缺木炭,巡检司帮她补了10斤;合丹部和别失八里部争牧地,巡检司按清册调解,谁也没吃亏。”帖木格(巡检司吏员)补充:“若巡检司有人刁难大家,可找我,或找那拉珠尔将军,定查,绝不姑息。”一名牧民道:“之前以为巡检司很凶,现在听了,才知道是帮咱们的。”

部落长老的协同宣讲与佐证,需“以威望破疑虑、以信任强认同”——长老们结合自身与部落的真实经历,从“牧民视角”讲政策带来的实惠(如牧地安稳、粮草充足),化解部众对“官话”的不信任,同时协助李衡解答部落内部的特殊疑虑(如习俗与政策的适配),体现元代“以俗宣政、长老助力”的治理逻辑。

长老对牧地政策的佐证——合丹部帖木格长老,带着自家的“牧地凭证”(木牌,刻着姓名与牧地面积)上台:“大家看,这是我的牧地凭证,有巡检司的印,去年分的4亩牧地,现在还在,没人敢抢。之前没固定牧地时,每年都要跟别部落争,现在好了,不用争了,羊也多了。”他还邀请牧民去他家的牧地看:“我家的羊,从3只涨到5只,都是因为牧地固定,有草吃,大家若不信,明天可去我家牧地看。”台下不少牧民点头,有的还小声说:“长老的话,肯定没错,他不会骗咱们。”

长老对粮草政策的现身说法——别失八里部也先长老,拿着“粮草发放登记册”的副本(上面有他的签名):“这是我领青稞的记录,去年秋领了3石,今年春领了3石,冬天还多领了1石,没少过。之前跟着叛军,吃的是发霉青稞,现在吃的是新青稞,还有奶酪,日子好多了。”他还让身边的老妇人站起来:“这位是我邻居,她家领的青稞,够吃够种,今年种的青稞苗,长得比去年好,明年就能自己收粮了。”老妇人点头道:“是真的,朝廷的青稞好,够吃。”

长老对部落特殊疑虑的解答——混合部的帖木儿长老,熟悉各小部落的习俗,解答“政策与习俗冲突”的疑虑:“有牧民问,咱们部落的‘秋季牧马节’,能不能在牧地办?我问了李大人,李大人说,只要不占别人的牧地,不耽误生产,就能办,朝廷不管咱们的习俗,还会给咱们送点青稞,当过节的粮。”他还解答“部落内部纠纷怎么解”:“以后部落有小纠纷,先找我,我解决不了,再找巡检司,按习俗和政策一起解,不会只按政策来,大家放心。”一名牧民道:“之前怕政策不让过牧马节,现在放心了,还是长老懂咱们的心思。”

长老对抵触情绪的疏导——针对仍有抵触的牧民,长老们主动上前沟通:一名合丹部的牧民,怕“政策会变”,帖木格长老拉着他的手道:“我活了六十多年,没见过朝廷这么实在的政策,有文书、有凭证,还有其他地区的例子,不会变的。你若还怕,我跟你一起去巡检司,把你的牧地写在清册上,再盖个印,这样你就放心了。”牧民被说动,点头道:“好,我跟你去,写在清册上,就不怕了。”长老们的疏导,比官员的讲解更有效,不少抵触情绪就这样慢慢化解。

长老与官员的协同配合——宣导中,长老们与李衡、张谦配合默契:李衡讲政策原文,长老们讲实例;张谦讲粮草管理,长老们讲领取经历;有人提问,长老们先按部落习俗解答,再由李衡补充政策依据。帖木格长老道:“咱们是牧民,懂牧民的心思;李大人是官,懂朝廷的政策,咱们一起讲,大家才会信。”这种配合,让宣导既有政策高度,又有民生温度,部众的信任度不断提升,抵触情绪越来越少。

互动问答与疑虑化解,需“直面疑问、具体回应”——宣导进入互动环节,李衡、张谦、长老们共同解答部众的疑问,对“粮草发放时间”“牧地边界调整”“农具维修”等具体问题,给出明确答复;对“政策长期有效性”“特殊家庭帮扶”等深层疑虑,用“政策原文+后续规划”回应,避免模糊其词,体现元代“宣导解疑,具体不空泛”的务实逻辑。

具体问题的明确答复——互动环节,牧民们的问题多集中在具体事务:一名别失八里部的牧民问:“明年春的种粮,什么时候发?”张谦立刻答:“下个月十五,会按部落分,让长老们帮大家领,每户3石,够种2亩地。”一名混合部的牧民问:“我的木犁坏了,找谁修?”帖木格(巡检司)答:“明天去巡检司找工匠,免费修,修不好还能换一把新的。”一名合丹部的牧民问:“牧地的木牌坏了,能补吗?”李衡答:“能,去巡检司找李谦吏员,报上你的名字,就能补,当天就能拿到。”每个问题都有明确答案,不推诿、不模糊,牧民们听了,心里踏实。

深层疑虑的耐心回应——对“政策长期有效性”的疑虑,一名老牧民问:“现在政策好,万一以后换了官,政策变了怎么办?”李衡从布囊取出《大元通制》:“老人家,这是朝廷的律法,不是哪个人定的,换了官,也要按律法来,不会随便变。黑水河换了三任官,政策还没变,杭爱山也一样。”他还补充:“每年朝廷都会派人来查政策落实,若有官不按政策来,大家可告状,朝廷会治他的罪。”老牧民点点头:“有律法在,就不怕换官了。”

特殊家庭的帮扶承诺——一名孤寡老人问:“我没儿没女,以后动不了了,谁帮我放羊、领粮?”帖木格长老道:“部落会帮你,我已跟合丹部的妇女说好了,她们会帮你放羊、领粮;巡检司也会管你,每月会有人上门看你,缺什么就给你补什么。”李衡补充:“朝廷有‘孤寡帮扶策’,像您这样的老人,会一直有粮草发,不会不管。”老人听了,眼眶发红:“谢谢官爷,谢谢长老,以后不用怕没人管了。”

未解答问题的记录与跟进——互动中,有两个问题当场无法解答(“能不能自己开垦新的牧地”“以后能不能跟其他部落做交易”),李衡让李谦(驿站吏员)记录下来:“这两个问题,我要回中都问朝廷,下个月会派驿卒来告诉大家答案,不会让大家等太久。”他还留下“意见袋”(松木制成,挂在巡检司门口):“大家还有没问到的问题,可写在羊皮纸上,投入意见袋,我会定期看,一一解答。”这种“不回避、有跟进”的态度,让牧民们更信任。

互动后的情绪变化——互动环节持续一个时辰,结束时,多数牧民的抵触情绪已化解:之前怕政策变的,现在信了律法;之前怕粮草断的,现在知道有储备;之前怕没人管的,现在知道有帮扶。一名之前坚决抵触的牧民,主动对李衡道:“官爷,我之前不信,现在听了,才知道朝廷是真的为我们好,以后我会按政策好好放羊、种粮。”李衡笑着道:“只要大家安心,我们的宣导就没白做。”

宣导后的入户走访与精准帮扶,需“查漏补缺、巩固信任”——宣导结束后,李衡与张谦、长老们一起,走访“抵触情绪较强、行动不便、特殊家庭”三类重点户,上门讲解政策细节、解决实际困难(如补领粮草、申请农具),确保宣导无死角,巩固已建立的信任,体现元代“宣导不止于场,更在于户”的民生逻辑。

抵触情绪较强户的入户疏导——李衡首先走访之前抵触较强的三户牧民:合丹部的巴特尔(怕强征)、别失八里部的米拉(怕牧地收回)、混合部的阿古拉(怕粮草断)。到巴特尔家,李衡拿出“入伍政策册”,指着“自愿”条款:“你看,这里写得清楚,入伍要问你愿不愿意,不会强征,你儿子若不想去,没人会逼他。”巴特尔看了政策册,又听帖木格长老说“我儿子没去当兵,现在还在牧地放羊”,终于放下心:“我之前听人说会强征,才怕,现在看了政策,听了长老的话,不怕了。”李衡还帮他登记“拒绝入伍”的意愿,让他更安心。

行动不便户的上门服务——走访五户行动不便的老弱:合丹部的九十岁帖木格老人、别失八里部的残疾牧民也速该等。到帖木格老人家,老人行动不便,没去宣导现场,李衡坐在床边,用通俗的话讲政策:“朝廷每年给您发3石青稞,冬天多1石,牧地不会收,还有人帮您领粮、放羊,您放心养老。”张谦还让辅兵给老人补送了10斤木炭:“冬天冷,用这个取暖,不够再跟我说。”老人拉着李衡的手道:“谢谢官爷,还特意来跟我说,我这老骨头,没白活。”

特殊家庭的精准帮扶——走访娜仁(孤儿寡母)、孤寡老人等特殊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娜仁说“想领一把镰刀,割草喂羊”,李衡立刻让张谦登记,第二天就让辅兵送来了镰刀;一名孤寡老人说“粮缸漏了,青稞会潮”,帖木格长老立刻找工匠,帮老人修好了粮缸。李衡还为特殊家庭建立“帮扶台账”,记录每户的需求(如娜仁需织布线、老人需药品),交给巡检司,让他们定期跟进:“以后你们有困难,不用跑远,找巡检司就行,台账上都记着。”

入户中的政策再讲解——入户时,李衡发现不少牧民虽听了宣导,却仍没记住细节(如“粮草发放时间”“农具维修地点”),便拿出“政策便签”(蒙文),逐字念给他们听,还在便签上标注“每月初一领粮”“巡检司修农具”,让他们贴在帐内显眼处:“忘了就看这个,上面都写着,也可找长老问。”别失八里部的米拉,之前总记不住领粮时间,贴了便签后道:“这下好了,贴在帐上,每天都能看到,不会忘了。”

入户后的效果反馈——入户走访结束后,李衡整理反馈:三户抵触较强的牧民,抵触情绪全消;五户行动不便的老弱,都清楚了政策;特殊家庭的困难,均已解决或登记。张谦道:“入户比宣导场更重要,能解决场面上没解决的问题,巩固信任。”帖木格长老也道:“牧民们都在说,朝廷的官真好,还上门来看我们,以后肯定会好好配合政策。”

宣导成效的评估与后续跟进,需“量化成效、长效保障”——通过“部众反馈、行为变化、问题解决率”评估宣导成效,建立“定期回访、意见收集、政策落实监督”的长效机制,确保政策持续落地、抵触情绪不反弹,体现元代“宣导非一劳永逸,需长效跟进”的治理逻辑。

宣导成效的量化评估——李衡与那拉珠尔、张谦共同评估成效:一是部众反馈,随机询问100户牧民,95户表示“理解政策,不再抵触”,5户表示“仍需观察,但不抵触”;二是行为变化,宣导后三日,主动去巡检司咨询政策、申请农具的牧民,比之前多了30人;三是问题解决率,宣导中收集的50个问题,已解决48个,剩余2个(开垦牧地、部落交易)已上报中都,待回复。那拉珠尔道:“成效比预期好,多数牧民已不抵触,接下来就是巩固。”

定期回访机制的建立——建立“每月回访”机制:每月初一,李谦(驿站吏员)与帖木格(巡检司)一起,走访20户牧民,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如“粮草是否按时发”“牧地是否有纠纷”)、收集新的需求;每月十五,在安置区召开“政策落实会”,通报上月问题解决情况、下月工作安排。李谦道:“回访能及时发现问题,比如有人没领到粮草,能尽快补,避免抵触情绪反弹。”

意见收集渠道的畅通——除之前的“意见袋”,还在各部落设“意见联络员”(由长老或热心牧民担任),牧民有问题,可先找联络员,联络员再报给巡检司;每月还通过驿站,向中都反馈杭爱山的政策落实情况与部众需求,确保上下沟通畅通。合丹部的联络员道:“我每天都会跟牧民聊天,有问题就记下来,报给巡检司,这样大家不用跑远,问题也能及时解决。”

政策落实的监督机制——让部落长老参与政策落实监督:粮草发放时,长老需在场,确认无少发、漏发;牧地管理时,长老协助巡检司,检查是否有越界;巡检司处理纠纷时,长老需见证,确保公平。帖木格长老道:“我们参与监督,牧民更信,政策落实也更顺,不会有猫腻。”那拉珠尔还规定,若长老发现政策落实不到位,可直接向他汇报,确保监督有效。

后续宣导的规划——李衡回中都前,与那拉珠尔规划后续宣导:明年春,种粮发放后,再做一次“生产政策宣导”,教牧民种青稞;明年秋,丰收后,做一次“赋税政策宣导”,讲“自给后少交粮”的具体标准。李衡道:“政策宣导不是一次的事,要跟着牧民的需求走,种粮时讲种粮,丰收时讲赋税,才能一直让大家安心。”那拉珠尔点头:“就按你说的,后续宣导,我们接着做,确保杭爱山的部众,一直无抵触、安心生活。”

宣导的历史意义与长远影响,需“立足民生、着眼治理”——此次宣导不仅化解了杭爱山部众的抵触情绪,更构建了“元廷政策-部落长老-牧民”的信任链条,为后续草原治理、政策落地奠定基础,体现元代“以宣导促认同,以认同固边疆”的长远治理理念。

当下民生的安稳改善——宣导后一个月,杭爱山部众的生活明显安稳:主动参与生产的牧民多了(别失八里部申请种粮的户,从之前的80户增至95户);去巡检司咨询政策、申请帮助的多了(每月咨询量从20次增至50次);部落纠纷少了(从每月10起降至3起)。娜仁领了镰刀后,割草更方便,羊从3只增至4只;九十岁的帖木格老人,有人帮他领粮、修帐,生活无忧。张谦道:“宣导后,大家的心定了,日子才过得顺,这就是宣导的意义。”

对草原治理的推动作用——宣导构建的“政策-长老-牧民”信任链条,让后续治理更顺畅:牧地边界调整时,牧民愿意配合;粮草发放时,无一人质疑;巡检司调解纠纷时,牧民愿意接受。那拉珠尔道:“之前治理,总怕牧民抵触,现在有了信任,治理事半功倍,这比派兵镇压有效多了。”这种模式还被推广到周边部落,黑水河、松树林的官员,也借鉴杭爱山的经验,联合长老宣导政策,草原治理的阻力大大减少。

对元廷政策认同的提升——宣导让杭爱山部众对元廷的认同显着提升:之前提到“元廷”,多数牧民会联想到“打仗”“征税”;宣导后,更多人联想到“分牧地”“发青稞”“帮着过日子”。合丹部的巴特尔道:“之前怕元廷,现在觉得元廷是帮我们的,以后有叛军来,我们还会帮元军。”这种认同,成为平叛维稳的重要基础——后续有阿鲁台残兵来骚扰,牧民主动向巡检司报信,残兵很快被元军抓获。

对元代宣导传统的完善——此次宣导“结合方言、用实例、重入户”的方法,完善了元代边疆政策宣导的传统:之前的宣导多“重文书、轻实例”“重官话、轻方言”,效果有限;杭爱山的宣导则“实例为主、方言为辅、入户跟进”,更接地气、更有效。史官在《元史?民政志》中记载:“至元四十六年,李衡赴杭爱山宣导治世政策,用蒙语、举实例、入户解疑,部众抵触消,认同增,后推之西北诸部,皆效其法。”

杭爱山的秋日,夕阳洒在安置区的帐篷上,牧民们正赶着牛羊返回,孩童们在草地上追逐,老人们坐在帐外,看着手中的“政策便签”,互相讨论着明年的种粮。李衡已踏上回中都的路,他回头望了一眼杭爱山,心中明白:此次宣导,不仅化解了抵触,更播下了信任的种子,这颗种子,会在杭爱山的草原上,慢慢长成安稳与认同的大树,为元代的边疆稳定,添上坚实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