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9章 杭爱宣政(1 / 2)

1069章:杭爱宣政(至元四十六年秋李衡宣导元廷治世政策)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爱山,辰时的阳光刚漫过安置区的帐篷顶,李衡(中都通政院吏员,熟蒙古语与汉文,曾参与多地政策宣导)已牵着马,站在据点外的牌坊下。他身着素色纻麻官袍(无繁复纹饰,仅腰间系墨色腰带),背上挎着一个青布囊,内装“元廷治世政策册”(桑皮纸装订,封面题“治世安民策”,内页用蒙汉双语书写)、“宣导草图”(画着分牧地、发青稞的场景)与“部众疑虑清单”(提前从驿站抄录,记着部众担心的“政策会变”“粮草断供”等问题)。

那拉珠尔与张谦、帖木格(巡检司草原吏员)已在牌坊下等候,见李衡到来,那拉珠尔上前拱手:“李大人一路辛苦,杭爱山部众虽已安置,却仍有抵触——有的怕牧地会收回,有的担心来年不发青稞,正需大人好好讲讲政策,让大家安心。”李衡回礼,从布囊取出政策册:“将军放心,我此来带了朝廷的政策原文,还有其他地区的宣导案例,会结合杭爱山的实际,用牧民听得懂的话讲,定不让大家失望。”

帖木格(熟悉部落)接过李衡递来的“疑虑清单”,逐行细看:“‘怕强征精壮’‘怕牧地被抢’,这些确实是部众常念叨的。我会帮大人翻译,还会让各部落长老到场,他们说话,牧民更信。”张谦则补充:“宣导场地选在安置区中央的空地上,已搭好高台,备了矮凳和温水,老弱坐着听也方便。昨日已让各部落传讯,今日巳时,部众都会来。”

此时,一名合丹部的老妇人牵着孩童路过,见几人谈话,怯生生地停下脚步,目光落在李衡的青布囊上——她听说中都来的官要讲政策,既好奇又紧张,不知会不会又有新规矩。李衡注意到她,温和笑道:“老人家别担心,今日就是来跟大家说清楚,朝廷的政策是让大家有地种、有粮吃,不会让大家受苦。”老妇人点点头,牵着孩童慢慢走开,口中低声念叨着“有粮吃就好”,宣导政策、化解抵触的序幕,悄然拉开。

宣导前的背景与筹备,是消抵触的基础——梳理杭爱山部众的核心抵触点(怕政策变、怕粮草断、怕强征),结合元代治世政策的“牧地固定、粮草赈济、自愿入伍”核心条款,筹备“政策资料、宣导工具、协同人员”,体现元代“宣导先备、靶向解疑”的行政逻辑。

部众抵触点的细致梳理——李衡从驿站抄录的“部众疑虑清单”,经那拉珠尔、帖木格补充,最终明确五大抵触点:一是“牧地怕收回”,部分牧民觉得“现在分的牧地是临时的,朝廷以后会收走”;二是“粮草怕断供”,担心冬季过后,朝廷不再发青稞;三是“怕强征精壮”,虽精壮已迁走,仍怕朝廷再征部落男丁;四是“怕政策变”,听说其他地区有政策改了的传闻,担心杭爱山也一样;五是“怕巡检司刁难”,觉得巡检司管得严,会随便处罚牧民。李衡将这些点记在便签上,贴在政策册内页,方便宣导时逐一回应:“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担心,若不讲透,抵触情绪就消不了。”

政策资料的针对性准备——李衡携带三类核心资料:一是“元廷治世政策原文”(含《大元通制?民政》中“牧地固定,五年内不调整”“老弱粮草按年赈济,直至自给”“精壮入伍自愿,不强征”的条款,蒙汉双语书写,盖有通政院印);二是“其他地区案例”(如黑水河部众按政策分牧地后,三年未调整,还扩了牧地;松树林部众领种粮后,来年丰收,不再靠朝廷赈济);三是“杭爱山政策落实记录”(张谦整理的“牧地清册”“粮草发放登记”,证明政策已落地,且有案可查)。他对那拉珠尔道:“光讲政策不够,得有案例、有记录,牧民才会信。”

宣导工具的通俗化设计——考虑到多数牧民不识字,李衡让中都工匠制作“政策展板”(五块松木版,每块长三尺、宽两尺),用图画+蒙古文标注核心政策:第一块画“牧民在固定牧地放羊,旁注‘牧地五年不变’”;第二块画“官差发青稞给老弱,旁注‘年发青稞,够吃够种’”;第三块画“精壮自愿报名入伍,旁注‘当兵自愿,给军饷’”;第四块画“巡检司调解纠纷,旁注‘公平断事,不刁难’”;第五块画“牧民丰收后交少量粮,旁注‘自给后少交粮,不重赋’”。展板边缘刻简化云纹,既庄重又不晦涩,李衡道:“图画比文字直观,牧民一看就懂,抵触自然少。”

协同人员的遴选与分工——确定“李衡主讲+帖木格翻译+长老佐证+张谦辅答”的分工:李衡负责讲政策原文、案例;帖木格用部落方言翻译,确保无偏差;合丹部帖木格长老、别失八里部也先长老等五人,结合自身经历,讲政策带来的好处;张谦负责解答粮草、牧地管理的具体问题(如“粮草从哪来”“牧地怎么修边界”)。那拉珠尔则安排二十名辅兵,在宣导现场维持秩序、帮老弱找座位、递温水,避免混乱影响宣导。分工前,几人演练了一次,李衡讲一句,帖木格翻一句,长老们适时插话,配合默契。

宣导前的传讯与氛围铺垫——提前两日,让各部落长老入户传讯:“中都来的官,带朝廷政策来,讲怎么让大家有地种、有粮吃,还能提问,老弱都去听,有好处。”传讯时,长老们还分享自己的经历:“我去过中都,朝廷的官说话算话,之前分的牧地,真的不会随便收。”宣导前一小时,辅兵在安置区广播(用号角配合喊话):“巳时到宣导场,有温水、有矮凳,来晚了就没位置啦!”不少牧民提前到场,围着展板看,互相讨论:“这画的是发青稞?真能年年发吗?”氛围轻松,无明显抵触。

李衡与当地官员的协同对接,需“摸清实情、统一口径”——李衡抵达后,与那拉珠尔、张谦、帖木格深入沟通,细化宣导重点(先解最急疑虑,再讲长远政策),统一对“粮草供应、牧地管理”的答复口径,避免说法不一引发新疑虑,体现元代“上下协同、口径一致”的行政逻辑。

抵杭首日的情况沟通会——李衡抵杭爱山的首日申时,那拉珠尔召集张谦、帖木格、李谦(驿站吏员),开情况沟通会:那拉珠尔讲平叛后部众的安置现状(1000户老弱,分50顷牧地,发3000石青稞);张谦讲粮草与牧地管理的具体问题(现有青稞够用到明年春,牧地边界偶有小纠纷);帖木格讲部落的抵触情绪(主要来自老弱,怕政策不长久);李谦讲驿站收集的部众反馈(近半月有20户牧民问“来年还发种粮吗”)。李衡边听边记,最后道:“宣导要先解‘粮草会不会断’‘牧地会不会收’这两个最急的疑,再讲‘自愿入伍’‘公平断事’,一步步来,别贪多。”

政策答复口径的统一——针对部众最关心的问题,几人统一答复口径:关于“粮草断供”,答“今年冬到明年春的青稞已备齐,明年春还会发种粮,等大家种出青稞自给后,再酌情减发,不会突然断”;关于“牧地收回”,答“按朝廷政策,牧地五年内不调整,五年后若人口增、牧地不够,还会扩,不会收”;关于“强征精壮”,答“已迁的精壮是自愿入伍,以后若征兵,只征18-45岁自愿者,还会给家属发补贴,不强征”;关于“巡检司刁难”,答“巡检司按朝廷规矩办事,若有刁难,可找那拉珠尔将军或我告状,定查”。张谦补充:“答复时要具体,别说‘可能’‘大概’,要让牧民觉得肯定。”

宣导流程的细化确定——宣导流程分五步:第一步(巳时初),李衡开场,讲来意(“来送朝廷的好政策,让大家安心”);第二步(巳时一刻),帖木格带长老们,讲自身经历(“我家分到4亩牧地,现在羊多了”);第三步(巳时三刻),李衡结合展板讲政策,逐一解疑虑;第四步(午时初),互动问答,张谦、帖木格辅答;第五步(午时三刻),发放“政策便签”(蒙文,写核心政策),宣导结束。那拉珠尔道:“流程要紧凑,别拖沓,老弱坐久了累,中间可休息一刻钟,发温水。”

突发情况的应对预案——针对可能的突发情况(如有人当场反驳、老弱身体不适、秩序混乱),制定预案:有人反驳,李衡不争论,先听对方诉求,再用政策原文、案例回应;老弱不适,辅兵立刻扶到旁边的临时休息棚,由军医诊治;秩序混乱,帖木格与长老们出面安抚,辅兵维持队列。李衡道:“若有人情绪激动,别硬压,要疏导,让他把话说完,才能真正解抵触。”几人还模拟了“有人反驳‘政策会变’”的场景,李衡用黑水河案例回应:“黑水河的政策已三年没改,杭爱山的也一样,朝廷说话算话,有文书为证。”

对接后的细节确认——沟通会结束后,李衡与张谦一起,检查宣导场地的准备:矮凳够不够(备了1200张,比部众人数多200)、温水够不够(装了50羊皮袋)、展板放得是否显眼(放在高台两侧,正对听众区)、政策便签够不够(印了1000张,每户一张)。张谦道:“都备齐了,展板昨晚又擦了一遍,字和画都清楚;便签是用蒙文写的,长老们看过,说通俗易懂。”李衡点头:“细节到位,宣导才能顺利,抵触才能消。”

宣导场地的布置与氛围营造,需“便民舒适、庄重不威”——按“老弱便利、直观易懂”原则,布置“宣讲区、听众区、休息区、展示区”,用展板、温水、矮凳拉近距离,避免官民隔阂,体现元代“宣导场地,便民为先”的务实逻辑。

场地的分区规划与布置——宣导场地选在安置区中央的空地上,长五十丈、宽三十丈,分四区:宣讲区(搭高丈余的高台,铺红色毡毯,设一张楠木案几,放政策册、展板、话筒(木质扩音筒,方便李衡讲话));听众区(按部落划分,合丹部在东、别失八里部在西、混合部在中,每区摆矮凳,凳间距三尺,方便进出,老弱坐前排,孩童可在后排玩耍);休息区(在场地北侧,搭麻布遮阳棚,放二十张矮凳、五个装温水的羊皮袋、一个军医箱,供老弱休息、饮水、应急);展示区(在高台两侧,各放两块展板,第五块展板放在听众区入口,方便进场时观看)。各区用麻绳圈出,挂木牌标识,清晰明了。

便民设施的细致准备——针对老弱行动不便,准备:矮凳(高度一尺,方便坐下站起,比普通凳子矮三寸)、温水(提前煮好,晾至温热,装在羊皮袋中,袋口绑木勺,方便舀取)、防滑垫(在高台台阶、听众区入口铺麻布,防老弱滑倒);针对孩童,准备少量炒熟的青稞粒(装在小布包中,辅兵在宣导时发给孩童,避免他们吵闹)。一名辅兵在摆放矮凳时,特意将前排的矮凳摆得更密:“老人们视力不好,坐前排听得清、看得清展板。”李衡路过,点头道:“想得周到,老弱舒服了,才听得进政策。”

氛围营造的亲和设计——场地布置避免“官威感”:高台不设护栏,李衡站在台沿讲话,与听众距离近;辅兵不穿重甲,仅着轻便皮甲,态度温和;长老们坐在听众区前排,与牧民一起听,不搞特殊;展板用浅色颜料绘制,画面温馨(如牧民笑盈盈领青稞、孩童在牧地玩耍),无严肃官样图案。合丹部的娜仁带着阿古拉来早了,阿古拉看到展板上的孩童玩耍图,指着道:“娘,你看,跟我一样在草地上跑!”娜仁笑着点头,抵触情绪消减不少。

政策展示的直观化处理——除展板外,在听众区旁的空地上,摆放“实物展示”:一袋青稞(标注“每户年发3石”)、一块牧地模型(用泥土堆成,标注“4亩牧地,够2人10羊”)、一把木犁(标注“朝廷发的农具,免费修”)。牧民路过时,可触摸、查看,辅兵在旁讲解:“这袋青稞,够一户吃三个月,朝廷每年都发。”一名老牧民伸手摸了摸青稞,颗粒饱满,喃喃道:“比叛军发的发霉青稞好多了,若真能年年发,就好了。”辅兵道:“会的,朝廷政策写着呢,有文书。”

场地的最终检查与调整——宣导前半个时辰,李衡、张谦、帖木格共同检查场地:高台的话筒(木质扩音筒)是否好用(李衡试了试,声音能传到后排)、展板的文字是否清晰(阳光照在上面,不刺眼,字能看清)、温水是否够(再补了10羊皮袋)、实物展示是否到位(青稞袋、牧地模型、木犁摆放整齐)。发现听众区西侧的矮凳少了20张,张谦立刻让辅兵从据点调来,补充完整;休息区的军医还没到,帖木格派人去催,确保宣导时能及时到位。李衡道:“场地没问题了,就等部众来,好好讲政策。”

宣导开场的氛围调动与信任建立,需“亲和破冰、拉近距离”——李衡以“家常话”开场,结合杭爱山的生活场景(如牧民放羊、老弱晒青稞),避免官话套话,再请长老们分享真实经历,用“身边人说身边事”建立信任,消除部众的陌生与抵触,体现元代“宣导先交心,再讲政”的沟通逻辑。

李衡的亲和开场——巳时初,部众基本到齐,李衡走上高台,手持木质扩音筒,声音温和:“各位父老乡亲,我是李衡,从北京来,不是来训话的,是来跟大家唠唠家常,说说朝廷的政策——咱们杭爱山的草好、水好,大家都想在这儿好好放羊、种青稞,朝廷的政策,就是帮大家实现这个心愿。”他顿了顿,指着台下的娜仁与阿古拉:“那位带孩子的大姐,是不是每天都要去牧地看羊?是不是怕羊没草吃、怕冬天没粮?今天我就跟大家说清楚,朝廷怎么让大家不怕。”家常话一出口,台下的气氛立刻轻松,不少牧民点头,觉得“这官不像之前的官,说话接地气”。

长老们的真实经历分享——李衡讲完,帖木格长老走上台,手持“牧地清册”:“我是合丹部的帖木格,今年六十五岁,之前跟着叛军,天天怕没粮吃、怕被元军打;现在朝廷分我4亩牧地,发3石青稞,我的羊从3只涨到5只,这都是真的,不是编的。”别失八里部也先长老接着说:“我家种了朝廷发的青稞种,现在苗长得比去年好,来年肯定有收成,以后就不用全靠朝廷发粮了。”长老们的话,带着乡音,说的是亲身经历,台下牧民纷纷议论:“长老不会骗咱们,看来政策是好的。”

互动破冰的小设计——李衡让辅兵给前排的老弱,每人发一小把炒熟的青稞粒:“大家尝尝,这是朝廷发的青稞炒的,香不香?”老人们接过,尝了尝,点头道:“香,比家里的好吃。”李衡笑着道:“以后大家种出青稞,也能炒这么香,朝廷会帮大家种好粮、养好羊。”阿古拉也领到一把,吃得开心,娜仁看着孩子的笑脸,紧绷的眉头渐渐舒展,抵触情绪少了许多。

对抵触情绪的温和回应——开场时,一名混合部的牧民高声问:“官爷,你说政策好,可之前叛军也说过好,后来还不是抢我们的粮?”李衡不慌不忙,从布囊取出政策册:“这位大哥问得好,叛军没文书,朝廷有——这是《大元通制》,上面写着‘牧地五年不变’‘粮草年发’,盖着朝廷的印,全国都按这个来,不是只在杭爱山说空话。”他把政策册递给前排的长老,让长老传给牧民看:“大家看,这上面的字,有蒙古文,长老们能念,不是假的。”牧民们传着看,虽多数不识字,却看到了鲜红的印,信任感多了几分。

开场后的氛围升温——开场半个时辰,氛围从“紧张好奇”变为“轻松信任”:牧民们不再拘谨,有的主动问“什么时候发种粮”,有的跟身边人说“这官说的像真的”;孩童们在后排玩耍,笑声传到前排;老人们互相分享手中的青稞粒,讨论着展板上的内容。李衡见氛围好,对台下道:“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讲政策,大家有疑问,随时提,我一定跟大家说清楚。”台下响起低低的掌声,宣导进入核心政策讲解环节。

核心政策的分层讲解,需“按需拆解、实例佐证”——将元廷治世政策按“牧地、粮草、生产、入伍、巡检”五大模块拆解,每个模块结合“政策原文+杭爱实例+其他地区案例”,用牧民熟悉的语言(如“4亩牧地够10只羊吃”“3石青稞够吃3个月”),避免抽象表述,体现元代“政策讲解,具象化、实例化”的宣导逻辑。

牧地政策的细致讲解——李衡指着第一块展板:“朝廷的政策,牧地固定,五年内不调整——什么意思?就是现在分的牧地,写在‘牧地清册’上,谁的就是谁的,五年内不会收,也不会随便换。”他举杭爱山的例子:“合丹部娜仁家,分了4亩牧地,够她和孩子,还有3只羊,以后羊多了,五年后若不够,朝廷还会给她扩牧地。”再举黑水河案例:“黑水河的牧民,三年前分的牧地,现在还没动,有的人家羊多了,朝廷还多给了1亩,大家放心。”帖木格补充翻译:“清册上有大家的名字,谁也抢不走,巡检司会帮大家看住牧地,没人敢乱占。”

粮草政策的通俗解读——讲粮草政策时,李衡让辅兵抬上一袋青稞:“这袋青稞3石,是朝廷每年发给每户的,够一户吃3个月,冬天冷,还会多给1石。”他结合杭爱山的粮草储备:“现在据点有青稞5000石,够大家吃到明年春,明年春还会发种粮,大家种下去,秋天收了青稞,以后就能自己种、自己吃,朝廷就不用再发这么多了,不是断粮,是大家能自给了。”张谦上前补充:“我是管粮草的,发放记录都在,谁领了多少,都有账,不会少发、漏发,大家若没领到,可来找我。”一名老妇人问:“明年春真的发种粮?”李衡道:“真的,种粮已在路上,下个月就到,到了会让长老们帮大家领。”

生产支持政策的实例说明——生产支持含“发农具、教技术、帮修棚圈”,李衡指着第三块展板上的木犁:“朝廷发的木犁、镰刀,坏了能找工匠免费修,不用自己花钱。”举别失八里部的例子:“也先长老家,领了木犁,种青稞比用手挖快多了,今年的苗长得好,就是因为有犁。”还讲技术指导:“下个月,会有会种青稞的人来,教大家怎么选种、怎么除草,让大家的青稞多收些。”帖木格长老道:“我家的羊圈,是朝廷帮着修的,比之前的结实,冬天羊不会冻着,大家若要修棚圈,也能找巡检司。”